惭愧的很,对于榛,我只知道它的果,是偶尔想起的零食。而榛树就不明就里了,心里想是和栗子一样的高大乔木吧。

  但是,确实应该惭愧,榛树不是乔木,更不是一个科,而是桦木科榛属灌木或小乔木。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曰:“榛树低小如荆,丛生。冬末开花如栎花,成条下垂,长二、三寸。”

  知道了榛树的长相,我们在看看它为人服务的历史。《周礼·笾人》:“馈食之笾,其实榛。”

  关于榛树的取名有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性质。《礼记》郑玄注云∶“关中甚多此果。关中,秦地也。榛之从秦,盖取此意。”没想到榛树居然是因为秦地多有此树而得名,只是既然是因为秦地得名,为什么音却不跟着一样呢?所以意外。

  榛子就如《礼记》所云,是祭祀的贡品,《左传》云∶“女贽不过榛、栗、枣 ,以告虔也。则榛有臻至之义 ,以其名告己之虔也。”因为叫了榛,又引申出“臻”的意义,呵呵,这是裙带关系吗?

  因为生活、祭祀常用,《诗经》多次提到,选《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为例,因为有“正能量”,这是现代人尤其需要的。

  说的是卫文公复国重建家园的事。卫国在好鹤的卫懿公恣意妄为下终于被狄人所灭,卫国一片瓦砾,片土不存,在老亲家齐国的帮助下即位,所拥有的三十乘车,五百民还是齐侯宋侯赠送的,他的妹妹许穆夫人也声援了他,有《载驰》为证。

  “文公初立,轻赋平罪,身自劳,与百姓同苦,以收卫民。”《史记》如是记载卫文公,“定之方中”描述了文公在废墟上重建宫室,种上可食用可用材的榛树,还种上“椅桐梓漆”都是可用之材,将来要做“琴瑟”,当然不仅仅是琴瑟,能做琴瑟时,说明家国“琴瑟和鸣”了。吃上榛子了,说明百姓安居乐业了。有国才有家,有了家园,就能有榛了。

  此时就可以说到成语“披榛采兰”了,原意是拨开像榛树一样的荆棘,采摘兰草。寓意是竭力选拔人才。出处《晋书·皇甫谧传》:“陛下披榛采兰,并收蒿艾,是以皋陶振褐,不仁者远。”大意是:“陛下拨开荆棘采来兰草,甚至收取蒿草和艾草,这样的话,古圣贤皋陶都欣慰,那不仁之人就远离了。”

  说句题外话,成语“朝三暮四”中猴子吃的坚果据说就是榛子。

  都是一样的榛,用处不一样。为了兰草,榛竟是荆棘,就叫“披榛采兰”,就因为它是灌木。但榛子因为榛的音义,又成了“榛有臻至之义”了。

  好吧,还是喜欢“榛有臻至之义”的榛。

  最后让榛回到情意绵绵吧,让世界多一份真情。

  《邶风·简兮》:“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