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桑榆晚景

       榆树是太寻常的树。城市里不常见,但村野山林处处都有。

      想起榆树更多的是想起榆钱,就是榆树的花果,青白,形如小铜钱,一串一串的,所以称为榆钱。春天,榆钱满树时,北方人兴高采烈采下,清洗干净,拌面蒸了吃,美味。

       旧时不仅榆钱能吃,榆树叶、榆树皮也能吃,是救荒的重要食源。

       榆树因为长相寻常,不成大材,而且容易长树瘤,木质坚硬,人们形容一个人脑筋死不转弯叫“榆木脑袋”。

      榆树是古老的树种,《诗经》时代当然有,那时的榆树和我印象中的榆树大相径庭,那时的榆树不是“榆木脑袋”,不是“蒲柳之姿”,而是可以“婆娑”的,像榆钱一样是让人喜悦的,是男女相聚之地。《陈风·东门之枌》中就是这样说的,其中的“枌”就是榆树: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谷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大意:

      东门外有榆树,宛丘上有栎树。子仲家有好女子,林下婆娑起舞。

      此时正是良辰美景,在这南方平原。搁下手中正纺织的麻,女子们婆娑起舞。

      追赶那良辰美景,少男少女欢聚而行。看你像那美丽的锦葵花,你送我有寓意的花椒一把。

      男女相会,榆树下婆娑起舞,那兴致那情绪能从数千年前感染到今朝的我,是我这“榆木脑袋”想不到的。

      成语里也有榆树,两句,桑榆暮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咱分别一探究竟。

      桑榆暮景,意思是日暮时分,夕阳照在桑树和榆树的树梢上,那是落日余晖,能存几何呀。其实照在什么树上也是“落日余晖”,留不住多少时间,为什么选桑榆,也许是因为古时的人们眼前最多的就是桑榆树吧。

      目前知道最早的出处是南朝宋·刘铄《拟古二首》:“愿垂薄雾景,照妾桑榆时。”

       再有就是宋·胡宿《乞杨安国改官》:“安国授经老臣,年近八十,桑榆暮景,光阴几何?”

      都是感叹自己到了暮年,没有多少时日了。

      和“桑榆暮景”完全一个意思的还有“桑榆晚景”。

      宋·苏轼 《罢登州谢杜宿州启》:“桑榆晚景,忽蒙收録之恩。”

      金·王彧 《禅颂》诗:“桑榆晚景無多子,針芥人生豈易投。”

      人到了晚年,感慨良多,寄语“桑榆暮景”,婉转一些,但那不由自主的悲凉尽在那“落日余晖”里。

      再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这是有故事的,说的是汉光武帝刘秀要消灭赤眉军。一开始派的大将邓禹,被赤眉军打败。后来又派的冯异,这一次打败了赤眉军,投降了刘秀。为此,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叫《劳冯异诏》:“赤眉军打败了,将士们劳苦功高。一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大获全胜。真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取到了胜利。’”

      东隅说的是日出之地,桑榆还说的是日落之处,看来“桑榆”指“落日余晖”早已有之。

       两千年前的战火早已熄灭。那时的孰是孰非此时也不做评判。由衷感知只是“桑榆晚景”。

      每个人都会有那一天,愿我们都能有“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心态、心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