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桑葚的情结,缘于我对乡村童年的回忆。

        暮春夏初的湖岸边,排排行行的桑树,挂满了桑葚。被桑葚挂弯了的枝条探出了湖边随风摇曳。一群孩子在树下乐此不疲地尽情嘻闹玩耍。

        湖的那头岸边的村庄,外婆在那斑驳的白墙黛瓦徽派建筑的老墙门台阶上的门口,踮起那曾经裹过的小脚,右手遮在额前不住的眺望——那是外婆急切盼我归家习惯的独有姿势。

        湖是白塔湖,位于绍兴市诸暨的东北部,座落在店口镇、阮市镇、山下湖镇和江藻镇境内;村是金家站村的上金村,金家站村是阮市镇下辖的由上金、中金、下金组成的一个自然村。

        这个季节的白塔湖,桃花甫落,荷花、睡莲、和各色不知名的花花草草却开始争奇斗艳,映着那一湖碧水,分外妖娆。船行其中,波光云影,鸢鸟纷飞,一派湖光山色。当然,吸引儿时我们的还是湖岸那桑树上一串串紫红的桑葚,这是在那个食物匮乏年代最吸引我们味蕾的食物。

        桑葚又名桑果,春末夏初成熟,在我国有着约四千年的栽培史,栽培范围分布天南地北,以长江中下游各地栽培为多。果实多汁味甜,不仅营养价值高,还有很多药用价值,被古人谓曰“圣果”,在古代还是皇帝御用的补品。只是,桑葚的药用价值和用处是后来才逐渐了解的,儿时我们只知道桑葚的味道。

        白塔湖属于江南水乡,湖内共有78个大小岛屿,风光旖旎。是一个典型的水乡泽国、鱼米之乡。“天上有条银水河,诸暨有个白塔湖。水似猫眼绿汪汪,田为荷莲浮水上。”就是对白塔湖的真实写照。“湖中有田、田中有湖、人湖共居”的景象是白塔湖的一大特色。而湖边那随处可采的桑葚是最普通而又随处可见的美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儿时的我们在桑葚成熟的季节,随时可以搭乘着小船到湖边的桑树下品尝最新鲜的果实。

        中学时学习鲁迅的文章始终是一知半解,先生的文章都是等到年长以后才被逐渐理解。可是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却印象极深,其中一段写道:“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是对桑葚的最早理性认识。

        每当有船去湖中的田畈,我们就迫不及待的搭船前往。绿油油的桑叶,或红或紫或黑的桑葚,相互衬托着,一串串一堆堆爬满了枝头叶间。满树的桑葚被太阳一照,玲珑剔透、清亮晶莹。摘一颗含在嘴里,清清凉凉,酸酸甜甜。对于童年的我们而言,桑葚的甜美,就是世上最美的味道,童心里面的无上圣果。

        一待爬上树,大家就迅速采摘着桑葚,大快朵颐地吃着桑葚,还不时地边吃边笑边打闹边比赛谁摘得多谁摘得大。一颗颗都乌黑发亮!饱满多汁、甜到爆浆的桑葚直吃得口舌乌黑,嘴唇间都是紫红色的桑汁,甚至连衣服上都沾染上了汁液。诗经《卫风·氓》中说:“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看来,我们就是那一群贪吃的斑鸠了。在这样的一个美丽季节里想起这样的诗句,也是蛮美好的一件事吧!

        儿时桑葚是不起眼的,或者根本算不上水果,只是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乡村童年留给自己的一份甜甜的,酸酸的,深厚的情感,和浓浓的乡村记忆,

        童年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儿时的无忧无虑,无所顾忌,更有那外婆温暖的怀抱。光阴在交替,时间在前行。当年的孩童长大了,也逐渐变老了,童年已成了不可追溯的过去,成为记忆中永恒的快乐!炊烟袅袅的村子,绿波如茵的湖水,淳朴的乡土风情,都随风飘飘堆积成了思乡情。

        古代的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种植桑树是为了养蚕,种植梓树是为了点灯。因为桑树都是父母种的,所以“桑梓”代表着故土,代表着家乡,也代表着儿时的记忆。

        如今,外婆已去世30年有余,那老墙门前面的船埠头也随着乡村的建设早已消失,但每次回去,我总是尽可能地在湖旁转悠一番,去寻找那份童年的快乐,而每次都感觉到外婆的音容笑貌依在。儿时的故乡那种情景、那种笑声、那种幸福,如同桑葚那甜蜜的味道,定格成风雨人生中永久的甜美回忆。

 IMG_1740_副本.jpg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