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峡在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因山皆为红石,故得名为红石峡。清代的《榆林府志》上说:红石峡“山皆红石,环列若屏障,落日照之如霞起”,“山之两崖,飞湍电转,红影外浮”。

     2017年10月的一天,我们一行10多人乘车来到榆林红山,就可看见一座俊秀挺拔的山门楼子,门洞上方镌刻着“红石峡”3字,这是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刘志丹的导师)的遗墨。

     我们越过门楼,沿壁根石阶而下,首先扑面而来的东边的赭色石崖,古人将其书法作品题刻在红崖壁上,笔力雄健,文采飞扬,堪称壮观。面对着一处处的摩崖题刻,内心的敬拜肃然起立。导游介绍说:有为庆功题刻,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7年)10月,延绥镇兵备副使张在东崖上刻纪出击挞谈获胜“褚将振赈凯旋大会于红峡”的战功;有铭记题刻的,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巡抚王汝梅题刻的“龙蟠虎踞”,十四年(公元1583年)兵备副使李春光题刻“万里长城”等。此外,还有赞颂红石峡境地优美的,如“禹迹摩崖”、‘潮海蓬莱”等;也有形容军事地位之险要如“大漠金汤”、“威震九边”等;还有希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如“还我山河”、“中外一统”、“蒙汉一家”等等。革命先烈杜斌丞题刻的“力挽狂澜”,字迹苍劲,笔力不凡。更有蒙文石刻,为红石峡摩崖石刻魂宝一绝。

     我们仔细观赏了“山河巩固”、“重新胜境”、“俯仰神怡”、“天外奇峰”、“蓬莱岛”、“溪壑回春”等。文人骚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展示抱负,抒发人生感悟。在这里保存着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

     据介绍:红石峡的南峡东西两壁对峙,峭拔险峻,在东西石壁上参差着大小石窟25处,碑碣石刻185处,集宋元明清名家之手笔,真、草、隶、篆一应俱全,笔法各异,镌刻有别,刻字大者4米见方,小者微不及寸,其中有蒙文石刻,为稀世珍品,堪称塞上小碑林。汉字书法的阴刻、阳刻及阴阳刻全都一览无余。

     在东崖我们游览了几个较大的石窟,圣母殿、大雄殿、观音堂、石佛殿灯,除个别重新塑像外,壁画、碑记等荡然无存。现仅存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导游讲:“红石峡的石窟艺术也堪称一绝。东西两壁双峰对峙,依壁凿石成窟,据史料记载,原有44窟,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据记为明代所创,尽遭破坏,所存无几。现仅存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西崖仅有5窟,但已面目皆非”。

     观赏完东崖的题刻、石匾,石窟后,我们通过榆溪河的桥梁向西,站在桥头, 红石峡谷,东西对峙,峭拔宏伟,河水湍急,林木青翠,景色优美。东崖为雄山寺,西崖为书法石刻。两壁双峰对峙,依壁凿石成窟。绿荫掩映间,一条碧水穿峡而过,潺潺作响。

     我们走在沿着西边石壁突出的河堤上,蓝天白云、杨柳成荫、金色沙滩,仿佛看到了古代人泛舟,休闲而来的热闹景像,也仿佛看到古时文官武将、儒士来榆林必在此设宴讽咏唱诉豪情,留下来琳琅满目的文物大观园。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有交通文物桥梁,水利文物水渠、水磨,又有宗教信仰庙宇,书法绘画,雕刻造像,摩崖题刻等等。

     走进红石峡,宛如进入历史文化通道,与榆溪河共鸣交响曲,与历代圣贤共有相同的梦想,东方睡狮已怒吼要发威。


  赞红石峡区景区(古风)


  红石峡区文采厚,

  摩崖雕刻细精杨。

  各方书法都俱有,

  窟内刀工技艺强。

  一道碧流穿涧过,

  两边河柳绿青長。

  双山聚集珍奇显,

  保护传承好闪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