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那个年代,

打工这词还没出现;

农村人,一家老小,

大帮小补,没时间感叹。

母亲的锅灶,母亲的菜饭,

缺乏油水却吃出可口的香甜!

 

苞谷饭,老酸菜,

辣子水,霉豆腐,

红豆洋芋的打算,

填饱肚子就是幸福。

好不容易盼来过年,

为了几顿水腰酸臂痛,

母亲操持的微笑宛如春天,

她欣慰的是阖家欢乐。

 

子女成家立业的希望,

却加重了父母的忧愁。

为了一家人更好的吃喝穿戴,

父母起早贪黑只为日子不荒。

当家的母亲精打细算,

一分钱往往扳作两半使用,

年近半百满头花发,

皱纹满脸却镇定从容。

 

我们出生在六七十年代,

传承父母细吃俭用的习惯。

为的是给下一代创造条件,

让他们的生活赶得上伴。

他们很多人的消费观念,

享受现代化生活理所当然。

节约成了迂腐的笑谈,

孝道仿佛只有金钱能体现。

 

有时我觉得我很酸,

以诗的形式抒发情感,

感叹儿女是父母的牵挂,

儿女大多为生活奔波在外,

少有相守身旁的天伦陪伴,

特别是年老体弱的孤单。

谁都懂得常回有看看,

可落到行动上的多有遗憾。

 

不会写诗,不懂浪漫,

并没有什么可谓伤感。

尊老爱幼的责任尽到,

真情陪伴显得很重要。

可是生活往往被迫失算,

顾此失彼于得失之间。

 

其实年老的父母理解,

不常常回家看看的客观。

不过,记住问候的时间,

不要总是长时间断,

一个电话,几句唠叨,

父母的心便会阳光灿烂。

千万不要以忙碌的报怨,

诉说生活的无奈。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