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是又在村口把我张望/你可是又在窗前默想/

  你的那一根啊老拐杖/是否又把你带到我离去的地方/

  娘啊 /娘啊/白发亲娘/黄昏时候/晚风已凉”

      每当听到这首歌,就想起了我的白发亲娘。

      母亲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走那年84岁。每年清明,回老家到母亲坟上祭奠,看到母亲的坟墓经过风雨的侵蚀有些塌陷,坟头上长满了蒿草,发白的草棵在寒风中摇来摆去,心里不免涌出一股难忍的悲伤,眼泪情不自尽地流了下来。母亲干了一辈子,累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

  我小时候,母亲常给我讲她的故事。母亲姓王,名贵枝,属牛,生于1922 年农历二月,祖籍河南省浚县新镇王家寨的一个贫苦家庭,她兄妹二人,十多岁父亲就离开了人间,家乡临近黄河古道,黄河泛滥十年九灾,盐碱遍地,粮食连年欠收,人们全靠挖野菜,熬盐巴,采树叶度生。由于娘家贫穷,母亲十几岁就送到东高宋村姓张的家里当了童养媳,生父张百田比母亲大八岁,他脾气暴躁,性格刚烈,稍有不顺心事,就拳打脚踢母亲,外号“阎王”。为了养家糊口,母亲常年在外给人家洗衣服干杂活。那几年黄河连年泛滥决口,连年灾荒,家里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人们全是靠到地理采些麦苗和树叶填肚。

  一天母亲到六里外的娘家走亲,舅舅、妗子让母亲吃饭,母亲看到锅里也难户口一家,说什么也不吃。妗子送到母亲黄河堤上坐下说话,准问母亲近些日子你和孩子都是吃些啥时,母亲再也忍不住了,哭着说:“我和孩子三天都没见一粒粮食了”。听到这里妗子也哭了起来,埋怨母亲说:“你咋不早说一声,咱家再穷也能接济你点”。说完妗子和母亲在黄河堤上抱住哭成一团。妗子回去和舅舅连夜推石磨磨了三升麦子粒,天不亮舅舅步行五六里路把磨好的粮食送到母亲家中。

  在抗日战争时期,父亲带着全家逃荒闯关东来到关外,正逢辽沈战役打仗,四平是主战场,母亲看到成千上万的战士排着长队,身上背着武器、水壶,肩上斜挎着用衣布做成的桶袋,里面装着炒熟的玉米、黄豆粒,战士们饿了顺手从桶袋子里抓一把“干粮”放到嘴里,边吃边打仗。母亲给战士们送开水,帮助照理伤病员,寻找担架,成了支前队伍中的一员。四平战役是辽沈战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枪声像鞭炮,子弹似雨点,战士们前仆后继,冲上一批倒下了,接着又一批跟上,尸体遍地,血流成河,整整打了多半个月,母亲亲眼目睹了解放四平的战斗场面,在解放四平战斗中母亲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十年代末,生父因连年灾荒饥饿,后患重病去世,母亲忍辱负重,他带着我们兄妹四人在极其困苦的环境中生活着,用女性特有的坚强和毅力撑起了全家这片天,她带着我姐、哥种地、拾柴、採树叶,用辛勤和汗水盼望我们长大。我六岁那年,母亲再也养活不起我们姊妹这几张嘴了,如再不想办法我们几个就有饿死的危险,母亲在无任何办法的情况下,带着我们逃荒来到河北又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到了新家,继父家里也不富裕,那时生产队分给每人一天不足九两粮食,我们都在长身体,粮食不够吃,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年春天母亲领着我们,竹竿上绑把镰刀,把刚长出的槐花和榆钱勾下来,掺和上红薯面、糠面,蒸熟了分给我们吃,吃起来沙漉漉,甜滋滋的。能照到人影的饭汤里放几块红薯和一些树叶,每人一碗,母亲每顿饭只盛半碗,剩下的匀给我们姐弟几个。我记得有两年过春节,没有白面包饺子,母亲为了不使我们失望,头一年大年初一,用荞麦面包的饺子,饺子里面包的是白萝卜条做的馅,第二年过春节饺子是红薯面,里面包的是红萝卜条做的馅,我们吃得有滋有味,母亲在一旁看着我们饥饿的样子,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七十年代初,继父病故,母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养家糊口,她每天到生产队里干农活,一天累得要死才挣六分钱。后来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在我十九岁那年,母亲送我去参军当兵,看到她那满头白发,脸上那道道皱纹,整天家中的重担压得她疲惫劳累的样子,我不忍心离开她老人家。她说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让我去好好保卫祖国。我在部队一干就是十几年,母亲在家里缝补浆洗,操劳家务,大忙季节还到地里干农活,人老了还承担着繁重的家务。我从部队转业后,分到城里工作,每星期我都要回老家去看望她老人家,星期一天不亮,母亲怕我误了上班的时间,早早地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催我上路。在她病危时,家里打电话催我回去,当我见到母亲时,她已经说不清话了,但她还是喃喃地对我说,她不要紧,催我回工作岗位,说工作重要。

  母亲一生性格开朗,为人善良,待人做事处处为着他人着想,在我们王家家族和街坊邻居中威信非常高,有事都愿意找她说说,不管谁家有事她都要抽出时间前去帮忙,她性格开朗爱说笑话,比她辈份小的小辈都愿意给她开玩笑,逗逗乐。她爱学习,记忆力好,小时候她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白蛇传》、《穆桂英挂帅》、《大缺》、《关外洋话》等说几天也说不完。由于生活和环境原因,她一生身体健壮,年轻时都叫她半拉小子,挑、扛,她和男人比着干,六十多岁那年她还经常到地里干农活,生产队分了红薯,她挑着两只大篮子从很远的地里往家里挑。我二姐在本村前街住,每次去我二姐家,前街胡同住着的街坊邻居都能听到,一听咚咚响的脚步声,都在自己家里说,玉清娘又来闺女家啦,步伐铿锵有力,大家猜的十分准确。

  母亲一辈子吃糠咽菜,锅前灶后,场里地里。忙累了一辈子,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身上一年四季都是补丁摞补丁,大半辈子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她性格耿直,心地善良,为人和善,对人热情,宁可自己受尽千般苦,也不让别人受一点难。母亲为我们子女们作出了榜样,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干好工作,用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来安慰九泉之下我永远怀念的母亲。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