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树的成语有十个之多,而且寓意迥然不同,有些意思。分列如下:

投桃报李、沉李浮瓜、瓜李之嫌、瓜田李下、桃李满天下、桃李争妍、李代桃僵、艳如桃李、夭桃秾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就从“投桃报李”说起,这句起源最早。出处,《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就是 “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意思吧。

沉李浮瓜,就是一句词,意思不大,现在人几乎不用了吧。出处,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就相当于我们现今夏日吃的冰镇水果。用“沉李浮”形容夏日消暑的生活情景。

瓜李之嫌、瓜田李下,一个意思。出处来自曹丕的弟弟曹植,《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意思正人君子要主动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

曹丕、曹植兄弟“煮豆燃豆萁”式的纠葛就不在此论及了,免得“瓜李之嫌”。

接着说“桃李争妍”,其实就和“桃红柳绿”差不多,无非是形容春光明媚,桃李竟放。出处却不“争妍”, 明·无名氏《万国来朝》第二折:“春花艳艳,看红白桃李争妍。”

倒是清代的沈复的《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更有名些:“及登舟解缆,正当桃李争妍之候。”

“桃李”都“争妍”了,还有什么能“艳如桃李”呢?

“艳如桃李”的原来是一位女子,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女子得非嫌吾贫乎?为人不言亦不笑,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奇人也。”

想来“夭桃秾李”也是位美丽的女子吧。其出处比“艳如桃李”早二三千年呢,《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写桃树时再细写吧。

“李”不仅仅是美艳,还是相助,比如“李代桃僵”,这句成语很动人。《古乐府·鸡鸣》:“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是比喻兄弟互助互爱。后来引申为替人受过。

《三十六计》中居然有一计是“李代桃僵”,“ 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诀,即在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测也。”此一计再有用,在我这个喜欢“艳如桃李”的小女子看来很煞风景,还是就此打住,继续行进在“桃李争妍” 的春天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这个故事很值得一说,太史公司马迁说:“你自身正,不下命令,人们也会奉行;自身不正,就是下令,也没人愿意执行。这正是说的李将军啊。我看到的李将军就像个粗鄙的人,还不善于言辞。到他死的时候,天下人,不论认识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哀痛。他的忠实诚信实在是让士大夫信服的呀。谚语说:‘桃李自己不言语,它的花、结下的果实自然就让人走到它的旁边,赏花、摘果。日久,就形成了一条路。’这虽然是一句俗语,但小中见大呀。”

说的更明白,就是人有好的品格,自然会吸引人。

这个太史公极力夸奖的将军李广,一生征战,和匈奴就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带士兵如子,身先士卒,勇猛顽强。到他去世,将士痛哭流涕,百姓都为之哀痛,所以,才有太史公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说。

壮哉,李将军!善哉,太史公!

慷慨激烈之后,来到桃李之下,芳香馥郁,心旷神怡。

桃李满天下,出处,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说的是令公学生哪里都有。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纪·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说的是狄仁杰为武则天推荐了很多良才,那是因为他“桃李满天下”的缘故。

这样的“李”令人心花怒放,在此结束正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