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tp.jpeg

  柳树在成语里出现的多不意外,自古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地位,太常见,很实用,其姿态又颇得文人骚客的垂青,所以多是正常的,分列如下:

  傍花随柳、残花败柳、花红柳绿、花街柳巷、柳暗花明、 游丝飞絮、蒲柳之姿、柳眉倒竖、柳陌花街、眠花宿柳、寻花问柳。

  这就开始“寻花问柳”的旅程。

  傍花随柳,“傍花随柳”可不是“寻花问柳”,从出处就知道,宋·程灏《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那鼎鼎大名的程颢是大儒,怎么会“寻花问柳”呢?人家是天气晴好的春日正午天,依着花枝,伴随柳林,在那“前川”游玩,很惬意,很舒畅。

  所以明代的陶宗仪在《辍耕录·真率会》中云:“幸居同泗水之滨,况地接九山之胜,尽可花随柳,庶几游目聘怀。”

  “寻花问柳”原本也是“傍花随柳“的在春日游玩,比如, 唐·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诗:“元戎小队出郊炯,问柳寻花到野处。”

  就是到了宋代也还有游玩的性质,王质的《银山寺和宗禅师四季诗·春》诗可以为证:“寻花问柳山前后,隐隐钟声暮已传。”

  明代就不一样了,《金瓶梅》八二回:“韩道国与来保两个,且不置货,成日寻花问柳,饮酒宿娼。”

  自此,寻花问柳就成了我们理解的“寻花问柳”了。比如:清·曾朴《孽海花》:“(珏斋)与唐卿至亲,意气也很相投,都不会寻花问柳。”

  清·《儒林外史》一七回:”这样好天气,他先生正好到六桥探春光,寻花问柳,做西湖上的诗。“

  也因此有了“花街柳巷”、“柳陌花街”、“眠花宿柳”,这一“柳”就把个柳的名声毁之殆尽。

  花街柳巷,“花、柳,比喻妓女。旧指妓女聚居的地方。”(《成语大字典》)起源很早,唐代就有了,吕岩《敲爻歌》:“酒是良朋花是伴,花街柳巷觅真人。”于是就有宋·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回:“花街柳陌,众多娇艳名姬;楚馆秦楼,无限风流歌妓。”

  柳陌花街,比照花街柳巷。

  眠花宿柳(眠花卧柳),有了“花街柳巷”“柳陌花街”,自然就有“眠花宿柳”的人。出处,元·无 名氏《玩江亭》第三折:“你则要玩水游山,怎如俺眠花卧柳。”

  最典型的自然是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七回:“我见此人有些行为欠端,在外眠花卧柳,又里虚外实。”

  清·曹雪芹《红楼梦》也有一拼,第47回:“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宿柳,吹笛弹琴,无所不为。”

  逛完了“花街柳巷”,也干了“眠花宿柳”的勾当,应该“柳暗花明”了。

  柳暗花明,出处不少,因为喜欢“柳暗花明”的意象,不妨一一列出。

  唐·王维《早朝》:“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

  唐·武元衡《摩河池送李侍御之凤翔》:“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洒换离颜。”

  当然,最喜欢的还是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虽然能“柳暗花明”,还是“蒲柳之姿”,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蚤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意思说自己是身体单薄,就像秋天的柳树一样,早早就落叶了,而松柏一样品质的人物,那是经历风霜更加茂盛。

  既然都是“蒲柳之姿”了,少不了“残花败柳”,“旧时用以比喻生活放荡或被蹂躏遗弃的女子。”(《成语大字典》)这个“柳”总也逃不脱“烟花”气。出处,唐·韩 《再思》:“流金铄石玉长润,败柳凋花松不知。”其实更接近现在意思的是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休把似残花败柳冤仇结,我与你生男长女填还彻,指望生则同衾,死则共穴。”

  说的几乎都是“柳”的不是,柳也是有性格的,于是“柳眉倒竖”,当然是说女子生气时眉毛竖起来的样子。这句成语出现的晚,到了清代,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那女子不听犹可,听了之话,只见她柳眉倒竖,杏眼圆睁;腮边烘两朵红云,面上现一团煞气。”

  总喜欢阳光美好的事物,所以远远告别了“花街柳巷”,不管她“柳眉倒竖”,还是欢欢喜喜来到“花红柳绿”的春天,这样好,心情好。

  花红柳绿,出处,唐·薛稷《饯唐永昌》诗:“更思明年桃李月,花红柳绿宴浮桥。”春天的明艳不用待明年,今朝就要“捉住”。

  关于“柳”,诗词中太多了,以“柳”姿态的纤细婀娜总是和女人相关。最有名的莫过于“章台柳”了。

  说的是唐代韩翃有宠姬柳氏,因战事离别,赠柳氏一首《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后来柳氏果然被番将沙咤利劫去,亦以此调回寄韩: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章台柳》后来成了词牌名,故事的主人公凄凉告别,借的就是柳。

  最早的“柳”在《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节录)

  大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雨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看来“柳”从根子上就种下了离别愁绪,只是怎么就跑到“花街柳巷”了呢?

  我看到的“柳”却是:“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或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的《竹枝词》)

  又或者就是“花红柳绿”的热闹。如此甚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