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州市的路桥老街始终有一种莫名的怀念,这种怀念来自于儿时曾经生活过的感觉。

路桥古称灵山乡,到了东汉开基者刘秀统一中国开始发展江南时,始称为“新安”,以取其义“新近取得安定的地方”。“路桥”一名来自南宋赵构皇帝因其“路即桥、桥即路”所赐。乾隆年间,路桥因成为浙东沿海著名商埠而一举成名。民间称路桥为“无街不市,无巷不贩,无户不商”,并有语:“一六下梁梁,二七洪家场,三八路桥市,四九横街赶葭芷”。

路桥的老街位于路桥城区中心,是我儿时丈量着青石板上学经常走过的地方。它一路经过河西街、邮亭街、路北街、路南街、下里街、新路街和石曲街七个街区,总长达3.5公里,但民间还是习惯称之为“十里长街”。

老街够老的了。它起源于南宋,鼎盛于明清。是路桥作为浙东沿海著名商埠的一条最繁华的商业老街之一,是浙江商贸历史发展的见证物,也是路桥历史的一个缩影。老街共有四条主要街道,分别是一条南北走向长长的直街“十里长街”和邮亭街、三桥街以及石曲街等三条东西走向的横街,四条街构成了路桥古镇的一个“王”字形。

尽管离开路桥已40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怀恋起这条老街。


这是一条令人迷醉的老街。鳞次栉比的店面民宅、错落有致的白墙黑瓦、磨得透亮的青石板、精雕细琢的飞檐灰雕、逶迤连绵的河水和那随处可见的河埠桥梁,如同一幅淡墨渲染的江南水乡画卷,意境悠远,让人留恋。因为如此,所以古人有诗赞“十里长街十里景,一步桃红一步青;泛看西子今日色,哪如此处更相称。”

老街上沿街房屋多为明清街屋结构,以斗式吊楼二层为主,吊楼与底楼结合处的廊下三角撑雕有花鸟、人物等各种精致图案。街道以青石板铺就,店面密集。据载,最盛时期有各种商店820家,集市摊位2100多家。如今,在十里街上我们还可以找到过去经商的痕迹。如在河西街卖蒲鞋(故称蒲鞋巷)、卖羊在三桥巷、卖肉巷(后文人改为话月巷)卖猪羊肉、削箸巷(小芝巷)卖筷子、粜糠桥(新安桥)上粜糠、卖猪桥(卖芝桥)上卖小猪、磨石桥上卖磨石......

十里长街还保留有各种庙宇20多座,有些庙宇相对而建,于是就有了“庙对庙,桥上市,阴阳水”的传语。

路桥老街珍藏着我的童年,孕育着我的一种梦想。

儿时的老街,感觉四季都是清新的。春季细雨落在脸颊,带来丝丝凉意,微风中吹来淡淡花香沁人心肺;夏日月河波光粼粼,是我们午后的诱惑;秋天是诗境的,片片点点的火红,充满着对温暖的希望;冬夜里的老街,静谧却又淡然,雪落时分,那层绵软冰逝着漫长的寒冷,我们又在等待着春天的来临......

老街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每隔一段时间,在外地工作的我都会想去走一遍,去感受这些古老的痕迹,尤其是思想那青石板在时光在上打磨出的那道道沟痕。

eaf962f5ce1003ae24375526ef55a17f_1557163218763814.jpg十里长街虽傍南官河而建,但中间有一大段为单边街。一面是街,一面是河,尽显了江南水乡之神韵。  

南官河的水流纵贯了路桥这个古镇南北,素有“浙东小运河”之称。资料记载,公元约907—931年间,吴越王钱镠大兴浙东、浙西水利之时,在温黄平原上开凿出一条干河。这条水流,行至路桥街区中心时。自“新安”改称“路桥”后,人们把流经路桥的南官河叫“潞河”。这是源于原先南官河自福星桥折向南以后,直奔温岭泽国而去。于是路桥人想到,这怎么了得,路桥想兴旺发达,但它的财源却像河水一样直奔泽国去了。于是地方缙绅们合议从三桥和磨石桥两处重开河道,往西绕了一个弯,这样一来,路桥的财源就被两个弯头挽留住了。由于河上有了两道“眉毛月”,这可乐坏了文人,于是就给它起了个雅名叫它“月河”了。于是南官河又有了“潞河”、“月河”之称。

南官河到了路桥,似乎变得慵懒起来。她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波澜不惊,随遇而安,却又风情万种地躺在江南的雨水里看着四季的风起花落,用晶莹的心和无骨的手去滋养、抚爱、迎送着向沿河两岸聚集的日益增多的人们。

路桥的人文特征或说是文化特征就是“十里街文化”,或叫“月河文化”。因为月河养育了十里街,十里长街养育了路桥人。月河是路桥的母亲河,十里街是路桥的富民街。路桥的文化特征就是:人文与商业的充分结合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

有河必有桥。老街的桥不仅多,而且奇。对于像老街河道两旁的街道为一面建屋,一面临河的单边街这样的位置来说,横跨水面连接两边街道的桥梁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对于路桥的老街而言,主要的街道乃是一条与河道平行的双边街,于是纵向延展道路的桥梁就更为显眼。路桥文人所说的“十里街分五道桥”,说得就是这种与道路同向的五座桥。

老街横跨月河上的桥有如福星桥、中桥、涌金桥(三桥)、卖芝桥、王桥等;纵贯街道上的桥有如福星桥、新安桥、南星桥(磨石桥)、三透里桥、双桂桥(塘桥)等。

老街的这些古桥,或以形名、或以地名、或以人名、或以事名。有关桥的诗、铭、颂、记,也包含了丰富的桥史资料和桥梁在功用、艺术上的各种描述和评价,大量记录于方志、族谱之中,形成独特的桥梁文化。过去路桥有“人尖晓日”、“普泽福泉”、“华屿听松”、“仙人棋盘”、“五桥夜月”、“右军墨池”、“昌阁书声”、“泾口山歌”、“月河渔火”、“是亦园春”十大景点。除“人尖晓日”、“普泽福泉”、“华屿听松”、“仙人棋盘”四景分布在石硑山外,其余六景就在十里街上。而“五桥夜月”一景就位于老街。这五桥是:邮亭附近的福星桥(卷洞桥)、廿五间附近的新安桥(粜糠桥)、南栅附近的南星桥(磨石桥)、石曲附近的双桂桥(塘桥)和新路附近的三透里桥。

旧时晚上,路桥市民好聚坐在这五桥上,谈天说地、把酒当歌。遇月白风清之夜,犹有情趣。清朝黄岩诗人周省三曾有诗曰:灯红酒绿夜迢迢,饭后抛书散寂寥。闻道五桥风景好,主人月下解吹箫。

福星桥(卷洞桥)是路桥老街桥梁的代表,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据载,该桥边原有古亭,明嘉靖壬子年(1552)倭寇入侵时遭焚毁。后当地民众重建该亭,以纪念抗倭义士蔡德懋。上有题额“福星亭”。福星亭前有一碑,时由南京刑部右侍郎王宋沐题“慨安”二字。“慨”指嘉靖辛丑(1541)年和乙已(1545)年沿海两次水灾,蔡德懋慷慨解囊,开仓赈灾;“安”指蔡德懋率沿海民众擒倭首八名,保地方平安,造福于民。后卷洞桥因亭出名,遂更名“福星桥”。该桥于清雍正十年(1732)和民国二十五年(1936)重修。1936年,任重【笔者注:路桥河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任内阁中书臣】在栏板上题额“福星亭”。

建于汉末,位于老街上的新安桥可以说是路桥的本命桥了,俗称“粜糠桥”。新安桥最大的特色便是与长街融为一体,所谓“路上桥、桥上路”,指的就是这座桥。传说南宋皇帝赵构被金兵追赶至此地经过。新安桥是过去路桥三、八大集市的主要地段,每逢集市被人流挤得水泄不通。

横跨南官河,从福星桥往南数的第三座桥,俗称三桥的涌金桥,是当年路桥人在此处把南官河绕开了一个半圆弯头,目的是要把路桥的财源留住,于是把桥就架在弯头上。

卖芝桥位于老街中段,是儿时上学时行走频率较高的一座桥。由于卖芝桥是十里长街的心脏部位,因此该路段两侧商铺林立,它的一侧是南官河的一个固定装卸货码头,热闹非凡。

关于卖芝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这座桥附近的一个村子里面住着一位美丽而善良的姑娘,名叫芝儿。村里有一个恶霸,对她垂涎已久,企图图谋不轨,芝儿的母亲为了保护她以死相争。母亲死后,芝儿伤痛欲绝,却没钱安葬母亲,在此桥上卖身葬母,以敬孝道。后人为了纪念她,故取名卖芝桥。

老马路桥虽然历史不长,但过去是通往黄岩县城和海门(椒江)的必经之路,车站就在老马路桥附近。在路桥当时还是黄岩的一个辖镇时,这里就有通往杭州、宁波、温州的长途客车。

老马路桥对岸的三水泾口,这是老街一侧山水景色最开阔的地方,上有二桥。清末御史杨晨有诗曰:“双峰山映三汊水,十里街分五道桥”。

06f2b88c0912800d3131d63c2e9a9085_1557163219107162.jpg

横跨南官河,在邮亭居中部还有一座中镇桥,又名中桥。因附近原先有中镇庙,故得此名。中镇桥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新修缮。北侧题额“拱福星”,南面题额“中镇桥”及“仲冬吉旦中镇桥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字样。中镇桥构造牢固,雕刻讲究,历史风貌清晰可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儿时,因为有了老街的陪伴,也成为了如今写作时最想执笔写下的素材和内容。记忆中,老街就隐藏在云烟雨巷的时光深处,她像善良的母亲呵护着、宠溺着童年莽撞的孩子。老街上那青石板上滴答答的雨声,带走的是儿时的烦恼;小巷里放飞的纸鸢,承载着是对天空的渴望。坚硬的青石板,被轻快的脚步踩踏,笑语浓处,是或忙碌或悠闲的身影。

路桥老街是适合怀旧的,适合的是一个人静静地行走,或三两知己结伴而行,随意走走停停用心去体会。在老街上或走或停,不知不觉,你就会不自觉地提脚踏上福星桥、河西桥、磨石桥、新安桥,卖芝桥和许许多多一时说不清名字和来历的桥。这些俯仰春秋、横贯古今的使者,周身每一块窄小的石片、每一颗脱落的粉粒,都深藏着一个个动人的传说。

路还是那条路,河还是那条河,桥依然是那座桥。只是如今,两岸的街区和房屋多了些浮世的喧嚣和现代的气息;南官河的流水少了以前的清澈。但我一直在想,再过五十年、一百年,甚至千万年,这条“傍河而筑、南北一条、延绵十里”的古街,依然是路桥这片富庶热土上生活的人们不倒的、不老的精神支柱和精神的家园,她的前世今生的精彩故事,总是萦绕着让人迷恋的诗意情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