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探寻历史踪迹,传承优秀文化”活动小组,由梁宏选驾车,许衙评,刘平望,张根劳一行4人走进魏家泉村,街道两边已经几乎全部腾空,没有住户,西边的大泉村已经拆除完毕,留下大量的垃圾。

 我们将小车车放在福圣寺的旁边,步行沿街道向东走去,大约走了300米后,来到一户无人居住的门前,从门口到窑洞前都是等待拆除的建筑物。

 走到塬崖的窑洞前,发现现存一孔窑洞,经过测量窑洞宽5米,拱形的最高点4米,现存长度9米。据老人记忆和文献记载:刘古愚是陕西普及全民教育的第一人。他十分重视义务教育,自筹资金,在家乡周围办了6所义学,要求小孩从8岁起开始上学,女子尤其要“读书识字”,不然怎么能够培养后代呢?他主张广开民智,遍设乡学,普及民众教育,学风提倡无门第之分,他批判当时国民教育只为富室子弟服务的弊病,指出“工农商皆为孔教之人,苟专心向道,皆能同于圣人”。并且把各乡是否办学,做为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主要内容,凡乡级不设学堂者或子弟不入学堂则施于处罚。

1557136656933316.jpg

    刘古愚创办义学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6所义学分别在礼泉烟霞洞、咸阳天阁村、马庄镇、魏家泉、西阳村和扶风午井镇,此6所义学的建立为咸阳、礼泉等地的普及教育替到示范性作用,曾造福一方百姓,到1903年去世后,这些学校仍由他的学生或亲属承办,当今中国科学院院士魏江春便是在这里完成了4年小学教育的,至今魏院士还对这所学校念念不忘。魏家泉义学旧址抗战期间为防日本轰炸,城内的一所学校并入,学生鼎盛一时,共有3孔窑洞。解放后改名魏家泉小学。

1557136674118462.jpg

    遗憾的是其6所义学旧址,今仅存魏家泉一处,魏家泉义学旧址今仅存1孔窑洞。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魏家泉已被开始实施拆迁范围,如不加强对该旧址的抢救保护,这唯一的义学旧址也将不复存在了。

1557136697120846.jpg

    刘光蕡(1843-1903),字焕唐,号古愚,陕西咸阳天阁村人。清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陕西维新派领袖,戊戌维新时期,他的许多学生如胡均、崔志远、李岳瑞等直接参与维新变法活动,在北方实际上起着维新运动旗手的作用。于右任论及戊戌变法有“南康(有为)北刘(光)”之说。作为爱国教育家,先生的教育救国理想虽未实现,但是他为社会造就了一大批有用人才。他的主要弟子有:于右任,茹欲立、李子逸、王授金、冯孝伯、杨西堂、杨松轩,张季鸾,杨西堂,朱佛光,范紫东等人在民国时期的陕西以至西北政治军事和文化史上都有相当高的地位。刘古愚为咸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家、思想家,维新派领袖、关中儒学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关学后镇”。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尤为显赫,近代陕西、甘肃等地的新教育都是由刘古愚而始。著名教育家、学者吴宓这样评价刘古愚:“咸阳刘古愚老夫子,为关中近世大儒,近数十年中,吾陕知名人士,无不出其门下。”

201604140149026.jpg

   此图片选于网络

  如今魏家泉村已经开始拆迁,长长的街道,残垣断壁,无人居住。古遗址面临成为废墟,湮没历史的尘埃之中。我们期待,刘古愚在咸阳魏家泉所办义学旧址的现状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为咸阳的历史文化留下一份可贵的遗产。

自筹资款开学校,

教育思维理念强。

免费扶持贫困子,

桃李天下美名揚。

瞧开大众知识欲,

女子读书识字祥。

师范推行及速快,

造福百姓最荣光。

155713680053725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