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认为,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部作品是否给读者留下难忘的感悟和启迪。倘若读完一本书,就像一阵清风从眼前刮过,不留任何痕迹甚至更加迷惘,这本书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刚刚读完王桂宏先生新近出版的小说《原点》。该小说以改革开放30年乡村与城市的撕裂与交融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大山深处蟒潭中学两对“早恋”高中生企盼通过高考“跳板”逃离乡村这个“原点”,结果,有人金榜题名,有人名落孙山;有人逃离“原点”,有人依然留在“原点”......经历了种种风雨坎坷之后,四人皆回到“原点”也是新的“起点”的故事。

或许因为熟悉小说的背景,与故事中的人物年龄差距不大,除了对乡村生活较为陌生之外,价值取向上亦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当我合上《原点》这本书的那一刻,我能感到自己的思绪还没有完全从小说中抽离,零零散散的感悟开始向三个“点位”集结——



感悟之一:幸福的婚姻缘于纯粹而无私的爱情。

爱情,无疑是小说的一条主线。

小说中的四位主人公在家乡同一所高中就读,是该校公认的两对“早恋”学生:一对是陈心诚和柳芳娟;另一对是曹爱军和曹珍芳。陈柳双双考上大学,离开“原点”飞往城市,本以为佳偶天成,结果却劳燕双飞;二曹纷纷落榜,依然留在“原点”,经历了30年的分离、挫折和磨难,却在人生的晚秋“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曹的爱情故事是小说的一个亮点。

最初,因双方家庭贫富悬殊大,“门不当,户不对”,曹珍芳的父母死活不同意把女儿嫁给曹爱军。期间,二人的情感也发生很多波折:先是曹爱军入伍,本想考上军校做了军官就能与心上人喜结连理,结果天不遂愿,理想破灭,他又泄了气,偏二人的通信又被有权有势的爱珍父亲串通邮递员偷偷扣下(通信是那个时代爱情的纽带,有时也会是爱情的剪刀——引自原著),结果导致二人产生误会,以为对方“变心”,遂分道扬镳。

曹珍芳抱着侥幸心理与看上去“挺体面”的村支书儿子风风光光结了婚。曹爱军痛失所爱,却欣然接受。他认为,“爱情的最高境界是要给对方幸福!有人说爱情是自私的,我不赞成这句话。自私的人是不配有真正的爱情的。”然而,当他得知婚后的珍芳并不幸福时,他无法保持忍让和克制了,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有权有钱,曹珍芳不幸福?曹爱军的心里像压上了一块石头......我总以为曹珍芳会幸福,想不到她男人不是男人,她公公不是东西,这不是进了火坑吗?想到这里,他对曹珍芳的爱像一只在雪地里冻僵的鸟儿慢慢的复苏了。他伸出双臂有力的拥抱着正在哭泣的曹珍芳,嘴里喃喃自语‘有我呢,相信我!’”之后,历经30年锲而不舍的追求,他最终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就像儿时小人书的结尾,“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作者在《原点》里以二曹爱情修成正果的故事告诉读者,幸福的婚姻并不意味着“三转一响”(三转:1自行车,2衣车,3手表;“一响”:收音机。“三转一响”是那个时代农村结婚必备的彩礼),也不意味着有钱有权有房,只是缘于双方精神上和情感上的真正契合。幸福的婚姻,不是相互占有,而是给对方以无私的真爱。

听上去似乎有点“乌托邦”。人性总是有缺陷的。无私,或许是个太高的标尺。但仔细观察周遭,幸福的家庭并非凤毛麟角。夫妻之间,一辈子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哪怕有过争吵甚至闹僵的时候,心底还是眷恋着对方。人到暮年,爱情变成了亲情,更是不离不弃,相互扶助。不要以为这样的爱情观“太老土”,老一代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倒是现在许多年轻人的爱情观显得不那么“着调”。有调查数据显示,当下年轻人离婚率高的因素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择偶过程中感情和缘分的地位逐渐弱化,恋爱和婚姻中的“等价交换”意识畸形攀升。如“找老公要找高富帅”,“娶老婆要娶白富美”等青年流行语,毫不掩饰的呈现出现代物质文明催生下的婚恋观趋于世俗化和功利化,为持续走高的离婚率埋下定时炸弹。


感悟之二:幸福的生活来自脚踏实地的奋斗

奋斗,也是《原点》的一个关键词。

小说中,曹爱军的奋斗史最具代表性。他复原回到家乡,投资失败,南下深圳打工,有了一定的积蓄后重回乡村,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一步步走上致富路,最终抱得美人归。为此,他颇有感慨的说道:“我回到原点,我在原点奋斗,想不到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城里人竟然纷纷花钱来山村走小道。这是不是命啊?”

柳芳娟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回到家乡开办了妇科专科诊所,迎接一个个小小的新生命来到世界,带给她最大的成就感,也成为她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的美丽事业,爱情和婚姻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虽然,在她的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对陈心诚的爱,但当已经离异的陈心诚期待与她重修旧好时,她并没有“只顾自己”、“重叙旧情”,她带着质问的口气对陈说:“你对家庭不负责任,一走了之,丢下老婆、儿子、儿媳,你对得起他们吗?”她善良的心地和理性的选择,令人心生钦佩。

四个人都回到“原点”,未来的路究竟该怎么走?年过半百的芳娟说了一句很有诗意的话:“回到原点,就是起点,让我们重新扬起梦的风帆,驶向理想的港湾。”这样的话语,听上去多少有口号之嫌,但这的确是这代人的真实语境。苛刻的说,这代人还没有学会享受生活;准确的说,这正是这代人值得被尊重的人生价值观。

作者在《原点》里用曹爱军、柳芳娟的创业成功史准确诠释了奋斗与幸福的关系:幸福不会从天降。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其实,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却常常被现代人所忽略。毋庸讳言,当下不少年轻人鄙视奋斗,“啃老族”比比皆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以及“拼爹”现象也大有市场,无法不令人担忧。


感悟之三:幸福的人生在于走稳每一步。

这个感悟是以陈心诚的反面教训为模板的。

小说的引子,是从陈心诚“提前办了退休手续,与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老婆签订了离婚协议书,执意要回到大山深处的老家去”开始的。为什么“三十年前他疯了心似的要往城里去,现在竟然让人不可理解地又疯了心似的要往山村赶?”这个悬念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临近故事终结,人们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是他没有经受住酒色的诱惑,“被人下了套”,污秽了自身的清白,也授人以柄,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好在他良知尚存,及时刹车,没有以权谋私,拿原则做交易,最终守住了道德的底线。虽受了处分,提前退休,但终究免除了牢狱之灾。

作者在《原点》里,以陈心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教训告诫人们,“梦想未来,更要珍惜当前,一定要在人生旅途上走稳每一步。”

想起N多年听朋友讲过的一件事:朋友的一位战友是个军衔很高的将军,将军还有一年就退休了,某日,他带着落寞的口吻对我的朋友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平稳着陆”......“平稳着陆”,对大多数脚踩大地的普通老百姓而言,连“愿望”的边儿都够不上,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陆地”。然而,对某些位高权重的人而言,近乎奢望。个中缘由,不言自明。

近30年的检察生涯,也让我接触到不少贪腐案件,看到不少贪官身陷囹圄后的忏悔和眼泪。可以说,他们中很多人最初都是“根正苗红”,也为国家和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善事,业绩骄人,但还是没有抵挡住金钱美女的诱惑,贪欲缠身,最终落得个阶下囚的下场,毁掉了自己的一生,也毁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庭。

我知道作者曾任纪检书记,想必也接触过不少这样的案例,他以小说的形式给为官者敲响反腐倡廉的警钟,可谓用心良苦!


结论

幸福,应当是人类最天然的追求。来到这个世界上,有谁不希望拥有实实在在的幸福人生呢?可是,何为幸福?如何拥有幸福?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个答案。对此,我很欣赏哲学家周国平的观点,“我对幸福的看法日趋朴实了。在我看来,一个人若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靠这养活自己,又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使他们也感到快乐,即可称幸福。”幸福,原来就是如此简单,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

但为什么会有许多人堕入不幸呢?有一种观点被多数人接受,那是因为我们现在走进了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文明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爱情。这绝不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剧,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

那我们还能做些什么?真的无能为力了吗?感谢《原点》给了我启示:原点,最初出发的地方。她是初心,更是本真,甚至就是人性最纯粹的一张白纸。乡村,是人们血脉的原点;初恋,是人们情感的原点;事业,是人们奋斗的原点。原点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始终坚守着未被利欲熏染的“本真”世界,那是脱胎于物化世界之上的纯朴净美的精神世界,是几乎被当代人遗忘的心灵家园。所有的不幸,究其根源,还是因为丢失了初心,远离了“本真”,心灵家园遭受了污染。我们不能彻底改变这个世界,但我们总能为这个世界的美好和进步做点什么:譬如,文学;譬如,《原点》。

原点,其实是人性中最美的一方净土。不忘原点,秉持初心,真实的幸福就会在不远处向我们招手。

除去小说中个别用语略显直白、个别故事情节有待商榷,叙述重复的瑕疵之外,应当肯定的说,《原点》是一部净化人们心灵的“人生教科书”。想要找回丢失的信仰,想要追求幸福的人生,想要给自己的人生赋予美好的意义和价值,《原点》是个靠谱的指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