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发表在《吉林电大学报(1990年第一、二期合刊)》(学术论坛专栏)

汉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而崛起的第三个高峰。它直接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发展到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高度,以极其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艺术形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爱憎感情。

现存汉乐府民歌作品大约有四十多首,数量虽不多,但是反映社会的生活面却是比较广阔的:有的表现了人民饥寒交迫的遭遇,贫病交加的痛苦;有的表现了官僚地主阶级的强暴和人民的反抗。而最多最突出的乃是叙写妇女问题的诗篇,尤其是写“弃妇”诗篇,更生动更形象地反映了汉代妇女卑下的社会地位和悲惨的命运,同时也表现了这些妇女对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和夫权的大胆而强烈的反抗精神。

以“弃妇之怨”为内容的诗并非是汉代的独创,早在《诗经》时代就出现了“弃妇辞”,如《诗经》中的《邶风.谷风》、《卫风.氓》。《卫风•氓》比较典型,而且对后代诗歌的发展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它叙述一个诚挚、纯朴、钟情的少女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蒙骗,与他结了婚,婚后三年被遗弃了。负心的男子骗了她的财物,更主要的是骗了她的感情。那么弃妇被弃的原因是什么呢?弃妇自己倾诉,“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二三其德”、指明直接原因就是男子的附庸或是玩物,而当时的统治阶级并没有过多的在礼教方面对妇女进行束缚和压迫,因此描写弃妇的辞,大多是把矛头指向喜新厌旧、自私自利、背信弃义的负心男子,斗争矛头指向夫权。

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维护其统治,更加强化了封建礼教,给妇女强加了“三从”、“四德”和“七出”等一系列的封建枷锁。广大妇女在这些枷锁的束缚下,失去了自由平等和幸福欢乐,得到的是痛苦悲哀和忧伤怨恨,因此自然也摆脱不了被遗弃的命运。汉乐府民歌很多以“弃妇之怨”为内容的诗,正是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映。

在青年男女的热恋中,负心男子就无情地抛弃了女子。《有所思》写一个热恋的女子,突然听到男子有“他心”以后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这失恋的女子当初与“君”偷偷相会定情时曾惊动了鸡狗,闹的兄嫂也知道了。情人远去,她本想把“双珠玳瑁”等精美且珍贵的礼物,遥赠其“君”而寄深情。但是,她一旦“闻君有他心”,便立刻就将这些珍贵的礼物折断、烧毁,而且把烧成的灰当风吹扬掉以发泄对背信弃义“君”的愤恨。《有所思》刻划了一个痴情、果断、勇于反抗夫权的失恋的妇女形象。

由于当时社会喜新厌旧、随意弃妇已成风气,这就不但使热恋中的妇女遭到遗弃,就是沉浸在新婚蜜月中的女子,在高兴欢乐之佘,也不免会产生担忧遭遗弃的心理,《怨歌行》就是刻刻了这样一个妇女的形象。

诗中明写扇,而实写新婚女子担心日后遭遗弃的复杂心理。全诗采用比兴的手法,以新制的“合欢扇”比喻新婚的新妇,以“团团似月明”喻新妇的美貌;“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喻新婚夫妇情深意笃;“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比喻新婚蜜月之中的女子担心日后自己由新妇变为老妇,年长色衰,恐怕丈夫喜新厌旧而把自己抛弃了。诗中的主人公既有蜜月的幸福,又有日后的担忧,思想感情处在极度的矛盾而又复杂之中。

其实,《怨歌行》中新妇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不是多虑的,汉代有很多的妇女在婚后惨遭遗弃,《上山采蘼芜》就表现了一个婚后被遗弃的弃妇的悲惨命运。

《上山采蘼芜》写一个弃妇与故夫偶然重逢时的一番简短的对话。弃妇“长跪问故夫“,表现了他对原来丈夫的留恋和尊敬。故夫通过对弃妇和新妇的容貌、手工两个方面的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新妇不如故”,这就足以说明弃妇是无懈可击的,是无辜的,也表现了弃妇和故夫依恋旧好,不忘旧情。那么,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使人自然联想到,并非是弃妇和故夫两人之间的矛盾,而是来自或是家庭,或是族里,或是社会的横加阻挠和无情的干涉,棒打鸳鸯两分离。

从《有所思》中热恋中的少女,到《怨歌行》中新婚蜜月中的新娘,再到《上山采蘼芜》中被迫离异的弃妇,不难看出,她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命运,那就是随时随地都可能遭受到被遗弃。因此,汉代妇女深受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夫权的残酷的压迫。然而,面对这样残酷的压迫,汉代广大妇女并没有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而是进行了大胆的顽强的反抗。《有所思》中的少女果断耿直地把自己对“君”的愤恨一泄无遗。《怨歌行》中的新娘;在一缕喜悦中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怨;《上山采蘼芜》中的弃妇敬中带讽,问中带刺,反抗得既含蓄而又委婉。汉乐府民歌中有很多诗篇都表现了广大妇女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主义夫权的强烈的反抗。

《白头吟》中的女子,听说丈夫另有新欢,移情别恋,便主动地来与丈夫把酒相绝。在相绝之际勉励自己“嫁娶不须啼”,希望今后“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索性把酒断绝情意。可见她对负心的丈夫毫不依恋,对自己被弃后仍然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表现她对负心丈夫的痛恨以及对美好自由幸福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由此可见该女子是一个胸襟开阔的有识之妇。反抗负心郎是如此,反抗男女双方以外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就愈发强烈和泼辣了。

《上邪》是一首女子向她所钟爱的人表白自己心迹的短诗。读了这首短诗,我们可以猜想到女主人公和她的意中人之间那种自由美好的爱情达到了非他不嫁的程度。但是,他们这种感情受到了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百般阻挠和无理干涉,对此,女主人公并没有屈服和投降,反而更加忠贞不渝。诗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表明同自己的意中人“长命无绝哀”,继而用了天地间不可能出现的五件事对天发誓,以表达她那不可动摇的爱情,山一样的信念,火一样的激情,急管繁弦般地倾吐,使这首不足四十字的小诗迸发出无限的感人力量,从这女子坦率、泼辣和大胆疾呼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是一个站在封建礼教面前毫无畏惧的、性格刚烈坚强的女子,同时也能感受到蕴藏其间的一股不可摇撼的反抗力量。

具有这种大胆反抗精神的还有罗敷和刘兰芝。《陌上桑》中的秦罗敷忠贞、聪明,不慕富贵,不畏权势。这首诗用喜剧的形式表现了罗敷的反抗精神,而《孔雀东南飞》则是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鞭挞。刘兰芝是勤劳、善良、美丽,具有倔强反抗性格的女性,在一不容于婆母,被遗后又不容于兄长的情况下酿成的悲剧。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刘兰芝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实在是感人至深,同时她的悲剧激发了人们对封建礼教的无比仇恨,鼓舞广大的妇女对封建礼教进行不屈不挠的反抗。

汉乐府民歌中写“弃妇之怨”的诗是比较少的,有的人物形象也还不够具体鲜明,但是,通过她们的倾诉、对话和活动,能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她们的悲惨命运和反抗精神。今天,我们仍然能从中得到某些认识、借鉴和启迪。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