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星期四,阴天。今天一天在西宁活动参观,顺便休息调整一下。

       塔尔寺距离25公里左右,位于西宁市西南的湟中县鲁沙尔镇,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600余亩。寺院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建筑布局依山傍原,殿宇建造高低错落,汉藏交融的结构特点。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也是青海省佛学院的最高学府,现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经院)。

       塔尔寺,我最早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兵期间到过,记忆的印象非常模糊。2017年分别近四十年的战友(当年连队的司务长)姚宪吉联系上了我,转发来一张我当年与团首长在塔尔寺的合影,可我怎么也想不起来,这张照片的具体时间和因由。还是在姚宪吉战友的提示下,才看出模糊的背景是塔尔寺。那时的塔尔寺人烟稀少,十分的简陋和荒凉,如今环境优美,管理规范,已经成为青海省的旅游胜地。395498552_meitu_3.jpg      

       早年仓促的过往和2000年西北行时的游览,使我对塔尔寺是既熟悉又生疏。尤其是塔尔寺的名子,作为在大西北当过兵的我,可以说是经常挂在嘴上,对其由来却是含含糊糊不知其然。

       相传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于藏历1357年10月10日诞生在“宗喀”(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故人们尊称他“宗喀巴”。宗喀巴从小就受戒于许多有名的寺院,刻苦学法,研习教典,对佛教密乘等有很深的造诣,在佛教界乃至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

       在宗喀巴离家赴藏学法多年后,他的母亲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希望他回家一趟。宗喀巴却给母亲捎回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说:“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1379年,其母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到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后才有寺,当地的汉族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      

       小位和小王有说有笑的,很快就为我和虎成兄弟办好了门票,领着我们参观。从两个年轻人脸上洋溢的笑容,看得出他们很幸福,彼此相爱,天真单纯,品尝着热恋的慈味,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进得门来,广场内矗立着八座白色的塔,从东到西的基座连体,整齐威严夺目,看上去显得庄重而肃穆。这八个塔依次分别是:莲聚塔、菩提塔、四谛塔、神变塔、降凡塔、息诤塔、胜利塔、涅磐塔,以赞颂释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塔内有雕像砖10万块,每块砖上都有一尊精心雕刻的佛像,表示“塔尔寺内有十万佛像”之意。

DSC_5302_meitu_3.jpg    塔的周围一圈有数根一米多高的小石柱,一个藏族老妇,慢慢的挪动着绕着白塔转。每走到一个小石柱前,都要停下来,两手合十,躬身膜拜。接着两手扶着石柱,头向前去,用额头轻轻地拱着石柱,默默地祷告。然后再起身,走向下一个石柱,又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向前走,见有两个年轻女子,附身爬到地上又站起来的磕着长头。她们时尚的装束和发饰,皮肤和容貌,看上去不象是藏族同袍。磕长头的动作不怎么熟练,也不协调。所以从不是很大的广场边儿磕到中央,虽然没有多远,就已经气喘吁吁的站在那里休息起来。我们慢慢的从旁边绕过,以赞许的目光注视着她们,表示理解和尊重。

       在一座大殿的前面,有一个水池,一个喇嘛用水舀舀起一瓢,在给人们分水。几个藏族同胞小心翼翼的接着,一脸的虔诚与恭敬。这里说是宗喀巴的母亲背水时休息过的地方,人们把这里的水视为圣水,争相求之,带回家用以祛除病痛。      

       传说在宗喀巴大师罗桑扎巴诞生以后,从剪脐

DSC_5067.1.jpg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了一株白旃檀树,树上的十万片叶子上,自然显现出了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或许是这个原因,虔诚的信徒们,不远几千里,从家乡一路上磕着长头,用身体丈量着路程,来到塔尔寺的佛殿前,再一个接一个的磕长头,直到他们完成了心中许下的愿。有的因故一次完不成的,以后还要第二次来,有的人会因此而永远回不去家了!      

       我们无法理解,也理解不了他们为什么会这么的执着。可我心里非常清楚的知道,心中若没有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没有一个坚强的意志,从内地徒步到拉萨,骑行到拉萨,是一万个不行的,想想而已!同样,习练太极拳也是如此,甚至更难。若朝三暮四,心气浮躁,诚敬不思,身心不修。只能是练练而已,升堂入室,想也别想!

     沿路向上,在一所寺院的一角,有几个七八岁穿着僧人服饰的孩童,应该是在寺院里学习的小沙弥。他们有的放飞风筝,有的玩水枪射水,嘻戏打闹,无拘无束。严律的寺院生活,关不住这些顽皮孩子们的天性,毕竟他们还小,自然而然才好。

       继续向上走,见一群朝圣的藏族老人和背着孩子的女人,我们友好的打招呼,他们却是满脸的异样表情。虎成和小位小王把背包里的圣女果和苹果,全都拿出来分给他们,十分善意的告诉他们好吃。他DSC_5321_meitu_3.jpg们其中一长者很小心的尝过,点头示意,于是大家都放松了警惕,开心的笑了起来,小孩子们吃的很痛快。虎成和小位小王的脸上,也都露出了善良会心的笑容。我一边给他们说着话,一边不停的按着快门,记录着这温暖友爱的情景。

       可能是天气不好的原因,今天游览的人不是很多。整个塔尔寺里却更显的神圣庄重威严,朝圣的信徒虔诚执着敬畏,游览的人们文明仰慕尊重。到了这里,从心灵上接受了一次洗礼,犹如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了一次不知不觉的涤滤似的。信徒和游人,虔诚的更加虔诚了,善良的更加善良了一样。 

         出来塔尔寺,小位小王看时间还早,就在一块平地上练起了拳脚。小位自然是运太极走八卦外圆内方,棚捋挤按柔中带刚,顺缠逆走随势而变,不时地炫耀一下内家拳的优势。小王紧随着练擒拿演格斗进退迅猛,一拳一脚虎虎生风,上踢下打左闪右防,不失时机的漏上一个破绽。俩人你来我往进退顾盼周旋着守中定,小位突然收腿向上,一个朝天蹬直取对方的要害,小王急忙缩身一跃,嗖的腾空而起轻落到圈外。这一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海拔接近三千米的高原,上演了一场有特殊意义的情侣对练。尽管一些动作有一点儿事先的设计,小王又心存护花之意,但他们的攻防应变和扎实的基本功,透出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武术的热爱,他们的勤学苦练使他们对太极拳有着不一样的了解和理解。看着他们的表现,395498552_meitu_2.jpg真为陈沛菊师妹感到欣慰,也很愿意用自己的经验,帮他们解答一些太极拳习练中的困扰和疑惑。

       我的老师陈立宪在他的授拳生涯中,常常会深入浅出,因人施教,体用结合,理法并进。老师关于太极拳的教与练都十分严谨,循序渐进,虚实变换,儒雅礼让,松活自然。习的久了,自然收获养成,以太极文化的思维方式思考处理问题,用太极拳运动的方式方法对待解决问题。平时习拳注内不注外,旨在修身养性,无论高中低,皆需在运动中保持平衡。应用时以守代攻,意在稳固中定,需空灵主动处乱不惊。一般鞭腿来袭,快速进身卡位,或左右肩靠之,或接腿采摔之。直拳迎面,左右捋化格挡都是平常,速以小臂向前,接力时或顺或逆,化开来力同时进之,化不开则顺而随之。这需要从形体上的基础架,经由老师严格的正架拨架和拆架,熟练掌握每个动作的基本要领,了解手眼身法步的规范要求。通过长期的盘练化僵去拙,掌握所有招式在运动中劲力的正确传递,以及招法的运用变换和上下的承启转关,逐步熟练到人体的本能反应。习拳到此阶段,现今来说已属高层功夫,众人皆以此为目标苦练,达之自觉见顶。然距陈鑫老先生所列神明妙手,应该还相差甚远。

       师妹陈沛菊在讲怎样学习太极拳时着重强调,学拳先学做人,教拳先教心,一个人练拳的境界和层次,做人的品德关系到,能否承载的住太极拳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正所谓厚德才能载物。太极拳DSC_5312_meitu_2.jpg的练习过程是一个终生学习、终生受教育、终生进步、终生健康并快乐的过程,是终生“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追求。       还要做到遵循天地自然之道,努力去妄念存克念。“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天君有宰,百骸听命”。达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以修身,外以制敌”,拳理拳法之要诀和情景理气之内象等等,便会自然而然的在“升堂入室”的台阶上与你相会。

       我们在青海高原谈拳论道,交流技艺,很是尽兴。不觉得天阴的又重了,昨天气温还是25℃多,今天一下子就降到了5℃。晚饭后到青海省政府附近观赏夜景时,已是冷气沁人,犹如初冬寒凉。大风夹杂着沙尘,露出了三四十年前的情景,看来我们要准备好御寒的衣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