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代如何成长?如何选择?如何追求?著名女作家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给予了回答。一个甲子过去了,她至今依然闪烁着不可磨灭的信仰之光和艺术魅力。2018年12月16日,一群立志红色文化、薪火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志同道合的人,相约在北京西客站,隆重纪念著名作家杨沫先生长篇红色经典小说《青春之歌》出版60周年。
  于是在我们银河悦读中文网站上出现了这么一批人,她们回忆青春或正值青春,她们重温经典,她们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她们围绕着这部作品生成各种评论性文章共三十余篇,其中我们网站推选了十六篇金星文章。
  人的一生,有两件必不可少的追求。一是物质享受,一是精神享受。前者是温饱型的生活保证,后者才是有质量、有品质,有尊严地生活。白驹过隙物去人非,沧桑巨变。有些人不解,人们为何还要聚集在此,纪念一本书的出版?中国作家主席、著名作家铁凝指出:文学是灯,她不仅能照亮人生的前进之路,开拓视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能武装人们的大脑,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使人生活得有质量、有滋味、有追求、有理想,有志向,大爱无疆!    
  诚信是金老师在他的文章《文学是灯》中指出:《青春之歌》,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佳作,受到读者的欢迎,就在于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的张扬。杨沫先生站在时代的高度,洞察风云,以自身的经历,写出民族解放斗争中感人的时代风貌。她高举理想的旗帜,以艺术的再现,塑造了一群崭新的文学形象,再现一个真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把个人的力量,融入伟大的革命斗争,才有个人青春的价值。在《文学是灯》中作者诚信是金老师也指出:读书使人进步,读书开拓视野,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捷径,读书改变命运。让我们高唱永远的《青春之歌》,让文学的甘露,不断滋润我们的心田,在文学之灯的引领下,发愤图强,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吧。
  文学界,经典是指经受了时空考验,能代表当时创作水准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典范性和权威性。六十年来,围绕《青春之歌》这部文学作品,评论家、文史学家不断予以分析、讨论,在不同的政治语境下,对这部经典作品,出现了不同的结论与观点。作为研究文学的教授,也作为经典的解读者,青梅煮酒老师在《青春之歌——名家论经典》中把这部作品放在不同历史背景下进行讨论,把读者和研究者围绕这部作品生成的各种评论和五花八门的讨论,介绍给大家,看了之后不禁感叹。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从不同角度产出不同理解,再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继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我想,这正是经典作品之所以流传的原因和永葆艺术魅力的原因。当一种文化被关注、被传承,被继承,它就会有永恒的生命力,当一部经典拥有了众多的读者和研究者,它就有了流传下去的可能,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需要的是众多的读者和研究者。
  “一见钟情,如痴如醉”,这八个字是独上月楼老师对《青春之歌》的第一次观影感受。她说,在那个时候,她还是花季雨季的少女,对于一个花季雨季的少女来说,“卢嘉川”、“江华”式的人物,他们承载着所有风华正茂的年轻女性对爱情的憧憬。一晃六十年过去了,她再一次重温了这部经典,也写出了六十年后她对《青春之歌》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文章中,她讲到《青春之歌》为什么会成为经典,为什么会引发强烈的反响,最终打动观众、引发观众共鸣的,还是影片中所传达的普世价值与人性之美。譬如,朴实、善良、独立、自由、正义、博爱,始终具有超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感人力量。电影《青春之歌》作为百部爱国主义优秀影片之一,她的思想光辉和艺术魅力,至今还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对当代青年人而言,如何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如何将最美的时献给最伟大的事业依旧具有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同时,也是当代电影人应当学习和借鉴的一个艺术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就能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在《青春之歌——信仰的力量》这篇文章中,作者小泥儿老师用亲身经历解读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又温声细语般向孩子们述说当年,潜移默化地讲述对作家杨沫的《青春之歌》这本书的人生感悟。文章中写道“因为信仰的力量,我没有倒下,在打工的路上依然做着自己的贡献,办好企业,为国家纳税,拯救亏损企业,培养技术工人,让他们对国家有所担当,在他们中间已经有许多人成为企业家或者老板。生活中也是一样,无论多么坎坷,多么艰难,我依然站着,活得坦坦荡汤,收获着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我深深感受到,无论在何时何地,共产党人的信仰,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人民的心中,它就如像灯塔,照亮人民眼前的路,指引着人民走向未来的方向。这些年我的故事,也可以说就是信仰的故事。”小泥儿结合自身贯穿信仰,给己给人以行为校正和力量。关于这篇文章,独上月楼老师评价道“如果说很多人是在读《青春之歌》,小泥儿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是的,《青春之歌》彰显的正是一种信仰的力量,何为信仰的力量?那就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为了捍卫高尚的信仰,‘砍头只当风吹帽’。因为他们坚信,那个没有压迫和剥削的世界一定会到来,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当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依然需要信仰的力量,依然需要我们为之而奋斗。”
  青春——盛年不重来,人生难再晨。这是闻韶老师在《青春之歌——多彩青春,永恒形象》中所提出的青春,而同样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编者的按语,她写道“正如作者对小说《青春之歌》所塑造的主人公林道静形象之立体而丰满的评价,作者此篇对该形象细致到位的剖析也是如此立体而丰满。作品巧妙地从颜色入手,选取了灰、白、金、绿、红等五种极为贴切的色彩,结合林道静的人生轨迹,深刻探寻其出身、个性及内心世界,将其如何与封建家庭决裂、如何与自私的小家庭决裂、如何与个人主义决裂的变化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主人公的成长与成熟,也是这部小说的成长与成熟,作者牢牢抓住这个特征,紧扣‘青春’,引经博典,以诗意而充满哲思的语言,揭示主人公身上的时代烙印,令人在怀念之余,依然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是啊,林道静作为《青春之歌》的主人公,她具有多重色彩构成饱满立体鲜活的人物——由青年学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形象,在红色书籍的长河中熠熠闪光。“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林道静的形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树立理想,勇于奋斗,用多彩的青春、浓郁的爱国情怀谱写出激昂雄浑的时代凯歌!
  不同于其他读者,彩虹升老师曾与《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近距离接触、交谈、探讨过,这份亲切感得天独厚。更因杨沫一句发问:“现在的青少年对《青春之歌》这样的书有什么看法,这样的书在今天还能不能起作用,这是我很关心的”,她带着这个问题嵌入时代,进行剖析。她在《青春之歌——让青春永驻》里边提到,青年人永远是血气方刚,精力旺盛的,他们勇于接受新生事物,历次社会变革,国家民族危难当头,青年都会挺身而出,站在前列。虽然在长期和平年代,在当前社会商品化,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风气中,人心未免浮躁,但只要教育引导得当,我们的青年依然会像《青春之歌》里的青年英雄人物一样,关心祖国命运前途,不怕流血牺牲地去拼搏奋斗。
  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作者伍亼在《青春之歌——青春当歌》中提到”有些东西,能历经岁月侵蚀而不朽,能接受检阅而不萎,必然是蕴含了一些世代所公认的精神和力量在里面,这些东西种类繁多且缥缈抽象,比如风骨,比如文脉,比如民魂,但就是这些东西,支持我们渡过无数个黑暗的夜,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为我们燃起希望,使我们心向往之,誓坚守之。”她以十六岁的林道静对比现实的自己,去体会,去理解,或许我们该做的正是如她所说的不必迷惑,青春当歌。
  一部红色经典电影,给观众带来的不仅是愉悦和快感,更重要的意义是使观众深入认识时代,认识社会,人生的道理。冯西海老师的《人间正道须真情》告诉我们:物质重要,衣食无忧的家庭生活也很好,但精神境界的目标确立和实现梦想的坚韧过程,无疑是人类区别、动物高尚的目标之一。作者由小见大,指出当下社会中的一些弊端,如:忘记我党初心的官员腐我们要忠于自己脚下的土地败分子,利欲熏心的不法商人,还有压在老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同时也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点明现今为了金钱票房名誉置艺术责任于不顾的所谓的明星大腕应跪地忏悔,谴责了当下拙劣低迷的为赚取票房和收视率而过分胡编乱造的口水电影和电视剧。作者在叙述电影故事的同时,不断揭示着电影带给人们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也给大家带来了他的看法: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忠实自己脚下的土地、忠实我们的民族、忠实我们的国家,见异思迁、见风使舵、见利忘本、见私忘国,不是有风骨和良心的文化人所为。
  爱情是注入青年人血液里的兴奋剂,是青年人成长的催化剂。在《青春之歌——林道静的救赎》这篇文章的结尾,作者晋-嘿哦写到“遇见余永泽、邂逅卢嘉川、携手江华是林道静青春的成长,这既是爱情故事的生成秩序,也是革命信念的最终归属。正是因为他们,林道静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仰,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谱写了属于她自己的青春之歌!”她从爱情谈革命,谈信仰,谈救赎。正是因为爱情,催化了林道静的成长,也让她找到了自己的最终归属。
  当所有人都围绕作品内容展开对作品中的人物特点及其所表现的风骨进行探讨时,突然出现了一朵奇葩,他并不是为了写人物的性格如何,而是抓住浪漫主义的视角进行文本细读。邵魁老师在《青春与理想》中指出浪漫主义文学最主要的特征是着重表现作家的主观思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同时联系作者杨沫先生,是一位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三十年代中叶的杨沫先生正值青春华年,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理想。她将自己的理想付诸作品之中,塑造鲜明的人物,以寄托自己的理想。《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们坚信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就是这样的一代青年,永远不灭理想之火,才有了震惊世界的“一二·九”运动。浪漫主义文学长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人物的心理活动完善人物形象,表达作品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描写了林道静等人物的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在抗日救亡时期青年学生为理想而斗争的现实。浪漫主义文学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人物写故事。在对比中反映在理想王国中,美与丑的不同表现不同价值。小说中,作者在叙述恰值五四青年节之际,同在抗日救亡的关键时期,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写出了在大动荡大罹难大革命的关键时刻。不同价值观的青年人的不同理想不同取向。邵老师在文章结尾处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青春之歌》正是这样一部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体的优秀长篇小说。我们在欣赏小说描写现实的深刻性,刻画人物的形象性的同时,也一定不要忽略了对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分析与鉴赏。
  把青春融入国家命运,唱响不朽的“青春之歌”是一个很有高度、广度和深度的主题。柴英老师在文章中通过对林道静个人经历的讲解,点明:与祖国的命运融在一起,才有青春的绽放。个人的命运只有融入了祖国的大命运中,事业、命运和人生才能绽放出青春的光芒。相反,离开国家、民族的大目标,个人是那样渺小无力,找不到光明和前途,大浪淘沙,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国家飞速发展,屹立于世界先进行列,林道静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作为一名有志青年,仍然需要把自己青春、命运,紧紧地融入时代的洪流中,融入国家大命运中,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真正有价值,有前途,有作为,才有真正有值得讴歌的美丽青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谱写出属于自己的响亮的青春之歌。这个结论仍然是激励当代年轻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也是《青春之歌》中的前辈们用生命换来的真理,今天依然是真理。
  当代国家的强盛,是用革命者的鲜血换来的。毛主席有一句反映旧中国的诗句,深刻真实的表达了旧中国的真实状况。“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青春之歌》所描写的时代,正是暗无天日的旧中国,人民民不聊生,国破家亡,青年一代看不到前途和光明,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标。《青春之歌》对当时社会的人生百态的细致描写,真实生动反映了旧中国的状况。为了改变中国的面貌,推翻“三座大山“,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志士仁人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正如青梅煮酒老师所说“文化需要继承,经典需要传承,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阅读和研究,才能永保其艺术感染力。《青春之歌》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有众多的读者和研究者。”
  致敬经典!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