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游玩山水,亦复有缘。我觉得和王桂宏老师《原点》一书相遇,也是缘分。当我从“银河悦读”这个高雅的中文网站获得征文信息的时候,当我收到独上月楼董事邮来《原点》的时候,真切感受到春风十里不如此书此情,温暖和甜蜜。

  我捧着《原点》,轻轻地摩挲着带着春风和墨香的新书,作为一名爱书的人,一种幸福的滋味在心头漫溯。封面的装帧恬淡怡然,浅蓝的天空下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巍峨的青峰,对面草木葳蕤、绿色葱茏的山坡上,一对恋人相依而坐,背对着读者。他们是望着山坳里一潭晶亮的湖水、几座古朴的松树小木屋、一架精巧的小风车,是回味高中阶段相互鼓励,相互爱恋的甜蜜时刻,还是憧憬走出大山、放飞青春的梦想?整个封面青绿相间的冷色调,醒目地衬托着“原点”两个褐色字的书名。我细细端详着封皮,感觉那别致的风车,好像在悠悠地旋转,把我旋转回自己的童年,痴痴看风车的情景。触景生情,我怦然心动而钟情于此书,捧卷而读。

  “我们经过那么多考验,最后还是回到了原点”,借用歌曲《原点》的歌词,我在读小说《原点》。此书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镇江市写作协会会长王桂宏老师,继长篇小说《浮茶》之后的最新长篇力作。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即上世纪70年代后期,位于大山深处的蟒潭中学为时代背景,主要写高中班2对早恋学生刻苦攻读迎接高考,祈盼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愿景。一对恋人考上大学走出山村,后又遭遇人生不如意回到山村这个原点;一对恋人落榜留在山村,艰苦创业追求幸福的经历。时间跨度30多年,展现4名青年人成长、成熟变化的曲折历程。通过对个人命运、村庄变化的描写,折射深山农村发展和变迁,以及它未来的走势。小说揭示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每个人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追逐梦想,又要珍惜当下,走稳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故土风情浓郁处,青春往事追忆时

  《原点》将笔墨聚焦在长江中游的一个山村——孝动市蟒潭镇。蟒潭镇来源于恐怖神秘的传说。卖酒的商人从城里运来一车好酒,用2头驴拉车。从山林中窜出一条巨蟒,吞进一头驴,把另一头驴和一车酒拉到山林里。后来在巨蟒潭的一个湾处,发现浮在水面上的驴车。蟒潭镇名字由此而来,寓意着这里的潭水是有美酒的成分,甘冽、透亮,字里行间流露出小说原点,是个好山好水美丽的地方,是2对主人公生长生活的场景。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山区农村的缩影。山路崎岖,交通闭塞、贫穷落后,但四季风光拥有原始之美、自然之美。如今处于封闭状态的大山深处,种植绿色产业,搞旅游开发,吸引城里人花钱来山村吸氧,从一个侧面反映改革的春风吹醒了原始小山村,她和外面的世界接轨,写出了社会变革中的山村风貌。主人公生活的小山村,是桃花源一般的幽美、诗意、和谐,像慈祥的老祖母,用深情的目光注视路口,期盼游子归来,用温暖的双手拂去他们的疲惫和创伤。故土永远是热情而真诚、包容而温馨的,接纳无论是衣锦还乡抑或落魄而回的从这里走出的人们。

  小说楔子中交代故事发生的缘由。陈心城因受处分提前办退休、与老婆协议离婚、不顾子女挽留、不拿手机回到大山深处老家。他有向往,向往老家美丽如画的景色;他有回忆,回忆当年怀抱理想、体验爱情的青春时光;他有后悔,后悔没有禁得住名利、美色的诱惑而摔了跟头。陈心城面对故乡美景,他袒露心迹:“当年拼命复习迎接高考,拼命做着走出山村的美梦,到底图啥呢?外面的世界是精彩,但外面的世界充满了诱惑和浮躁。此时的陈心城走出去三十多年,现在再回到童年时代、青年时代生活过的地上,这种感受只有陈心城有,也只有陈心城感受深刻,甚至对自己当年走出这深深的小山村有些后悔。这种后悔绝不仅仅是自己在外面的世界里从顺利走向不顺利带来的,这种后悔更深刻的来源是自然,是景色的对比,是人的心灵的净化而产生的一种向往大自然的后悔。”写出陈心城高考走出山村30多年,又决绝地回到原点的原因。这里景色如仙境,是4位年轻人升腾理想、生长爱情的地方。山村的周围是随着季节变化的树木和山草,郁郁葱葱。树上欢快的花喜鹊,带来祥和的欢鸣。巨蟒潭的瀑布如乐章在山间回响,池塘周边芦花鸡咯咯地叫着充满生机。水塘里种上小片的稻谷,里面竖起独特的小风车,山风一吹,白色的帆布篷旋转,清亮亮的塘水哗哗地流进坡田。风车不远处松树皮的小屋,见证陈心城他们初恋的羞涩和美好。作者描绘了纯净的桃源式自然风光,能够洗涤被铜臭所熏、被诱惑所污的心灵,让主人公的精神回归到原点,让初心更加纯净。正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所言: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陈心城正是这样,抛却种种羁绊,回到精神的原点。

  小山村的邻里乡亲同景色一样醇美、质朴。陈心城刚回到故乡,就遇见邻居戴建仁。戴建仁虽然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父亲在生病时,作为民办教师的陈心城父亲给其20元钱。戴父牢记了一辈子,并让大儿子持续不断地报恩。戴建仁遵从父亲的遗愿,给陈家修缮祖宅,定期打扫,通风晒褥,默默地把家风传承,把感恩传承。戴建仁正如他名字一样,怀有一颗仁义之心,是山村淳朴重义的化身。戴建仁的这种行为,让回归原点的陈心城感受真挚纯洁的乡风乡情,给予受处分后心在冰点的他春风般的温暖,更加坚定了他回原点的选择。

  时空交错相成趣,意象鲜明韵味长

  鲁迅在小说《在酒楼上》曾对原点进行过阐述,“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鲁迅所言原点是一种人生循环的圆圈。小说《原点》中的原点,不是30多年前他们走出时的原点,而是再出发的起点,如同参禅的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经过生活的磨砺,有了思想上的彻悟,回归到精神的桃源中。

  小说《原点》,诠释了时间空间的演变及其意义。小说描绘在30多年的时间河流上,两岸的风景就是4个人的命运、村镇的变化。小说人物从出场顺序,分别为“陈心城”“曹爱军”“曹珍芳”“柳芳娟”。从名字预示人物的特点、经历。主人公陈心城的“城”,是城里的城,暗含他一心向往城市的愿望。在人生经历中,他在城市打拼有了副处级干部的官职,有了一番事业,有了和睦的家庭,实现当初走出大山的梦想。曹爱军,正如名字中的“军”一样,在部队的熔炉里锻炼成长,当过三年兵,做饭喂猪,荣立三等功。曹珍芳,珍惜韶华,珍惜情意,兜兜转转回到初恋的身边。柳芳娟,柳通留,留下美好的过往,她的名字,让人想到古诗“美人娟娟隔秋水”。她婚姻失败,回到家乡在市里开了妇科专科诊所,用自己的医术服务于家乡。小说塑造了个性鲜明的4个人物,通过他们的名字、命运、奋斗历程,展现各自的精神世界。正如文艺理论所言:人是生活的主人,是社会现实的主人,抓住了人,也就抓住了生活,抓住了社会现实。但作为长篇小说,设置4个人物,2对考上大学走出山村,2对落榜没有走出去,感觉有些单薄。假如还有第3对恋人,一个考出去,一个没有考出去,他们回到原点吗?假如还有第4对恋人,他们会有怎样的人生轨迹?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应该比现实生活更辽阔、更丰富、更有升华,而不囿于非黑即白的模式。

  《原点》运用艺术手法独特而鲜明。全书加上楔子67章,每一章结尾一句,又是下一章的开头一句。如第一章最后一句“风车还在山间的水塘边悠悠地旋转吗?”第二章开头第一句就是“风车还在山间的水塘边悠悠地旋转吗?风车还在悠悠地旋转,陈心城抬头一望,他看到了儿时的风车。”这样的写法,既是结构上的过渡,又运用修辞手法设问,使章与章、句与句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这种形式在句子方面,属于顶针手法,在章与章中是什么手法呢?就像中国传统花纹卐字,即万字不到头,一个花纹连接着另一个花纹,形成锦绣华章;还像小溪中潺湲的水流,一个漩涡套着一个漩涡,淙淙流淌。阅读小说,感觉文脉连贯而有趣味,感染力强。

  《原点》借鉴《红楼梦》中的艺术手法,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使小说环环紧扣,融为一体。如陈心城和柳芳娟上高中谈恋爱的时候,陈心城喜欢唱京剧《智斗》。在两人双双考上大学后,因地域远产生误会,陈心城还在给柳芳娟的信中整段写《智斗》唱词。小说结尾部分,柳芳娟与陈心城来一次枣花江畔的《智斗》,即劝说他回归家庭;陈心城则把柳芳娟变幻成了阿庆嫂。小说描写两人相识、相恋、相怨,贯穿《智斗》唱段,点明时代特征,也暗示彼此都心高气傲,在爱情面前心机过多,产生隔膜而分道扬镳。另一对恋人曹爱军和曹珍芳,两人最爱唱豪迈的《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歌曲。他们没有考上大学,但能把握人生航向,如歌词唱的那样——我们的道路洒满阳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曹爱军正是这样,他当兵、去深圳打工、养地鳖虫、办黑木耳培植基地,走出坚实的幸福之路。曹珍芳拥有独立人格,挣脱名存实亡不幸婚姻的牢笼,回到所爱的人身边。他们两人守在山村,守在原点,用拼搏的姿势稳稳地走在生活的康庄大路上。

  小说叠咏多种意象。如小说楔子中写陈心城拖着的旧帆布箱子,是他父母养了一年的一头猪,几个壮汉抬了半天山道,到蟒潭镇卖的钱给买的。这只旧箱子不是一个简单的物件,是陈心城家庭希望的寄托,是他自己理想的物化,是连接故事的线索,对情节发展起着暗示和推动的作用,也是他回到原点的见证。小说中的信件也是一个意象,是2对恋人恋爱的纽带,也是阻隔陈心城与柳芳娟之间的人间天河,他们被隔在生活的两岸。到小说结尾,在柳芳娟的劝说下,陈心城自己回到原点,家也要回到原点。他给家里成员各写一封检讨信,让妻子刘玉英原谅复婚。写给妻子的信被以前的恋人柳芳娟拿到城里寄挂号信。这一细节,勾连了陈心城与柳芳娟因为通信不畅产生隔阂,最终没能牵手的历史原因,在这里暗示出来。小说中几种意象的反复咏叹,埋下处处伏笔,增强了神秘性和可读性。意象叠咏是凸显特点但也有弊端,阅读起来感觉拖沓、重复,往往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削弱了简洁和新奇。

  “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创作的方向。《原点》小说正是这样,文字触动心中柔软的地方,让人产生联想、回味、思考,使我们在阅读时生发出许多自己生活中的场景,与作品融为一体,读来愈加厚重而耐品。阅读完小说和作者在结尾中一样饱含希望,“太阳爬上了草帽山巅,灿烂的阳光把山野照得像一幅秀丽的水墨山水图。”作为原点的故乡沐浴阳光,生长出新的“故乡”,希望冉冉升起,成为清新宜人的精神家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