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湖北枝江行,结识了友人张同的报告文学《绿色钥匙》中作者生动形象地刻画的一位让人钦佩的诗人、一位园林老人。

  “您好!您是胡先生,胡元林先生吗?”

  晨曦的光影里,我在作品的发生地园林般的枝江卫民酒店庭院中,巧遇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我大胆地猜测他就应当是胡老先生。寒暄之后,我更急切地向他讲述着我读《绿色钥匙》的感受,尤其是描写的农民企业家湖北枝江卫民园林公司的全国劳动模范黄卫民和她的妻子全国“三八红旗手”、巾帼英雄胡光琴的动人事迹的细节,顿时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胡先生娓娓道来与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相处十余年的既是员工与老总,又是亲如家人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胡总吗?她叫胡光琴,我叫她妹子,有时也叫大胡姐,因为她有个妹妹也在我们这里。

  那个年代,她没有读过好多书,但是,她为人真挚,有话直说,对我们这些工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大家都敬佩她。黄卫民,黄总嘛,我们习惯地喊他老板。


  加班费、早餐和雨衣

  每年过年、过节,老板是一定亲自送来加班费的,道一句:今天把你辛苦了!他们从来不拖欠工钱,我来十年了,没有为工资扯过一回皮。

  每天我们早上六点半上班,有人没有吃早餐,老板就让到那边酒店餐厅去吃。有时老板早上外出,问到没有吃早餐的他就会拿出带的早餐分给我们工人,那推让的场面很温馨、很感动人的。前几年,我们自己开伙,现在我们有了职工食堂。夏天下雨,有时工人没有带雨具,老板马上去给大家去买一次性的雨衣,从来不让工人打湿。夏天中午很热,我们中午都休息三个小时。他们关心工人做到了点点滴滴。


  陋室书香与育人

  我们站在庭院中聊着,见先生的房门是半开着的,走进门去,“田有嘉禾时望春风时望雨,宅无别物半藏农器半藏书”,就是这间陋室的真实贴切的写照。

  老板批评人吗?也经常要说的,假如说我没有作对。他说,我告诉你,你不要以为我是批评你的,我是对你这个人好,喜欢你,我才告诉你。老板这么多年艰辛地一路走来,也遇到过问题,总是挤时间在学习,懂的很多的。我们这里每年都有大学生来实习,老板很愿意付出,有时他会对我说,我把学生交给你,你要认真带啊!

  老板对我开玩笑,你的名字胡元林,我们是园林公司,我们俩是一人一半。你把工作要做好。捐助嘛,更是不在话下,哪里有灾难,他们都想着。汶川大地震,老板捐款,捐钱具体捐多少,我们不知道。我们老板还是2007年的全国劳模,嫂子是全国巾帼模范。胡先生自豪地说着,黄总黄卫民和大胡姐胡光琴,就好像是他的亲人一般。

  由于历史原因,胡先生没能上大学,他是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族,老人家指了指身旁高高摞起的书说,我知道我们土家族的女作家叶梅,她的诗和散文都很好。我更喜欢唐诗、宋词、对联、楹联,有时间写一写,不是很满意。这些天天凉了,我写了一句:暑尾刷天爽。 

  窗外秋色正浓,秋日的阳光洒向大地,光影中,花香、树绿。我想,胡光琴,光琴大嫂,她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是用光作为琴弦,把心献给了她热爱的这片土地,在时光中弹奏着一首岁月的歌。


  一捧米

  有一天,我们正在厨房做饭,小师傅在淘米,聊天中不小心把米撒在了地上,大概有这麽一捧吧。胡先生用双手捧着比划着。我怕小师傅挨批评,马上去拿笤帚来扫,胡总就到了。她看看地上,马上掏出手机,“不扫,不扫。”她蹲下身子,将地上的这一捧米拍了下来,接着说,我们都是农村人,粮食是很紧张的,我们不要浪费,大家一定要受到教育。她仔细地捡起地上的米,很温柔地问,谁搞的,把他找来,我跟他谈。

  小师傅正淘米做饭呢,看到胡总,紧张得脸上都冒着汗,“你看你也是农村的人,我下回看到你这样,我要跟你大厨说呢。今天是你第一次,下不为例。”

  结果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她就是这么爱惜粮食和认真的一个人。


  一枚像章

  胡总后天学习的多,讲话很有条理,她接受新知识很快。即使是今天事业做大了,她仍然很平淡。人们看不出她有什么身家的。胡总满60岁生日的那天,既没祝生,也没做寿,而是二老一起去了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回来时给我们每个人带回了一枚毛主席像章,说,你们都戴上,搞事要安全,心中有毛主席,搞事安全的多,毛主席保佑你们,给你们家庭带来福气。这是咱们农民多么朴素的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啊。胡先生感动地说着,给我指了指胸前的毛主席像章。

  春节前杀年猪的时候,大家互相道喜,去年工友老刘邀请黄总、胡总,接他们二老到家里吃席,他们亲自搬一箱酒到屋里去。就像他们自己说的,工人接我去,我一定要去,而且是两老一起去。其实,他们每年都是这样做的。

  上一次,我们一个工友病了,两老一起去医院探视,买了慰问品还给了500元现金。那个工友感动得流泪啊。他们还给老工人买保险,从四川投奔嫁到百里洲那时生活困难的姐姐的罗祖伦,被他们收留、培养已经跟了他们20多年了,现在成了我们这里的园艺师,他们还帮助小伙子成了家。

  我们这边固定的工人有17个,临时的每天有三四十人。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开心得不得了。


  80斤白酒

  2009年那年很忙,冬天很冷。临近农历新年,大姐说,你能不能晚点儿走啊?腊月二十九了,胡总说,把你搞迟了,我们开车送你回家。我知道年关他们非常忙,但是我走的时候,他们亲自给我搞了80斤白酒,说是春节了,给亲戚朋友分一点儿,一家人团圆、喜庆。一直把我送到客车站,还执意要送我。80斤白酒啊!一再道,把你辛苦了!感动得我流泪,送我上车时还一再说,平时我们没有好多时间经常很关心你,这次一次性关心,关心你一次嘛。


  一件羽绒服

  2012年的冬天,北风吹的像刀割一样,但我不怕冷,也没穿棉袄子,也不盖棉被。胡总亲自给我送来了新棉窝(棉被)。

  你看你,袄子也不穿。你不是不怕冷,是不是家里有困难,舍不得。我们知道你家里盖了房子,债还没有还完。2009年就只给我一个人买了一件羽绒服,124块钱呢。每年过年,我是正月初二就来,家里没得事,平时也不回家,也不计较每周的两天休息。我没有多大的付出,老板却经常说,你是正月初二就来的人呢!一年里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你回家一次,上午回家下午就回来,我们记得。

  去年冬天很冷,腊月的时候,黄总为我们工人每人都买了一件羽绒服,每件380多元呢,我至今都没有舍得穿。今年到黄石的高速公路绿化带搞完了,大家留了不少的汗水,也赚了不少的钱。大家伙可高兴了。


  一件毛衣

  去年冬天的11月份,天刚蒙蒙亮,远远地我看见老板在前面快走,大胡姐在后面追了来,一边跑,一边喊,那件不行,那件不行!黄总停下脚步,回头将手里的衣服拿转给她。

  我给你拿件毛衣,你姐姐又拿转回去了。你姐姐说,那件毛衣衣领上有点起毛,不能送人,不尊重人的。改天我再拿给你,是件新的全羊毛的毛衣,灰色的,蛮好,干活时穿。

  过了些天,黄总还是给我拿来了。

  一件毛衣,这反反复复的两次,他们没有把我当外人。那是件新的全羊毛的毛衣,我到今天也没舍得穿。


  两辆洒水车

  我在这里工作坚持了十多年,他们二老对工人、对大家、对工程,正像他们自己说的“总有做不完的事,不愁没有事,总怕事情做不完。”比如我们这里栽树,一种是包栽包活,另一种是只栽即可。而我们的是必须保证包栽包活。很多工程都是因为他们的信誉度高,人家自己主动找上门来的。广水那边通到黄石的高速公路中间的绿化带,施工方要求必须要黄总来搞,这个工程一干就是一年多,施工过程中他一直带着两辆大的洒水车,这投资也不小,又不是必须的,考虑卫生和环境保护他坚持这样做。他们诚实、诚信,做事周全,也感动了合作方。

  通过胡元林先生平和中道来的一件件、一桩桩的小事,可谓是点滴涓流润我心田,更激发了我进一步了解黄卫民、胡光琴这对农民企业家创业、守业和再创辉煌的好奇心、加速了讴歌他们的驱动力。不过,有枝江好友张同的生花妙笔,我想,我的好奇心很快就会满足的。

  说起我的名字胡元林,因为我喜爱墨色,字墨山,我当年教过五年初中三年级的语文,也算是舞文弄墨吧。临别,我请胡先生在我的笔记本上题记,于是有了小诗“园林听雨枫叶红,卫民诚信硕果丰。光琴巧手绘新图,墨山有缘锦绣中。”


  窗外,太阳升高了,我不得不离开准备返京了。在洒满阳光的庭院中,在两侧参天的古木下,我请工友帮我和胡先生在深秋墨绿漫山的步道上,拍下了难忘的合影。

  回京后我给胡先生寄去两册有关园林知识的小书,先生微信发来:

  秋风咏良辰,万里传善文。墨山常听雨,润物四时春。

  有幸遇知音,古稀再学文。“天远地也近”,铭记燕京人。墨山远念,黄叶咏秋安。

  一次中秋远行,在与胡元林先生的偶遇中,我听见、看见了枝江边一对靠种田起家、用勤劳智慧创造幸福的夫妻,他们用点点滴滴的爱温暖着人心,实现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成就了墨山与听雨的文友情。应和胡先生在秋末写下的暑尾刷天爽,凑句:暑尾刷天爽,墨绿漫山听。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