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平是我朋友,街边卖柳林红枣。我与她分属不同的生活圈子,如果不是那次堵车,此生可能会天天见面,却不相识;如果不是那次堵车,也不会引起我对网购的反思,更不会对市民与农民、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的矛盾进行认真思考。

   那次下班回家,小区外面的的胡同堵车了。

   小区位于城乡结合部,门外的马路,宽约五米,原本是连接市区与城中村的便道,不知何时开始,变成了热闹的马路市场。无论冬夏还是春秋,各种商贩云集这里,叫卖自家的物品,春天是鲜红欲滴的草莓,鲜嫩碧绿的韭菜;夏天是浑圆金黄的甜杏,绿皮红瓤的西瓜,秋天,简直就是瓜果集会,永和大枣,稷山板枣,大宁雪梨,吉县苹果,乡宁山药,这些周边乡镇自产的瓜果就像听到了秋收集结令,在一个早上突然现身路边。这些买卖人,也像候鸟,农闲出来摆摊,农忙回去播种或者收割。

   马路市场占据了大半路面,过往车辆又多,常常塞车。那天,我就被堵在家门口,也就是那次,认识了蔡平,听到了她与商贩们的高论。

   “都网购了,这买卖也不好做了。”

   “网购就网购吧,跟你又没关系。”

   “咋没关系呢,都到网上买东西了,咱的货也卖不出去了。”

   “总有不会网购的人吧。瞎操心。”

   “咱又不能上网卖白菜萝卜吧。况且,也不会开网店。”

   “听说网上的东西质量不好。”

   “要是城里人都不逛街,……”

   是呀,要是城里人都不出门逛街,生活必需品都去网购,人人宅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那该是什么情形?这事儿还真没想过。

   “要是都不逛街,服装店关门了,鞋店关门了,咱这市场的买卖肯定也不好了。”

   听到对话,我不以为然,“网购影响实体买卖?真是杞人忧天”,于是,就想告诉这些小商贩双十一的经济效益,为他们普及一下网购知识。反正堵车时也无聊。

   我拿出上课的劲头开始了宣讲,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深入浅出滔滔不绝,仿佛此时听讲的不是几个街边小贩,而是文学院的研究生。我极力强调电商的好处,又强烈建议他们建立产销一体化的合作销售渠道。

   “那是电视剧里的事,讲故事的,我知道,不能当真。我们村里就没有合作社,人家干部说城里人爱吃啥咱就种啥,干部让种啥咱就种啥,种过葡萄,栽过苹果,育过山药,……,我家的枣树就是按要求栽的,说统一收购,可……”一个卖红枣的中年女人这样说着,脸上满是无奈。这就是蔡平,她土头土脑的农用车里满满堆放的是红枣,色泽红润、果肉饱满的柳林红枣。

   柳林不是临汾的郊区县,柳林红枣也不是这里的特产,这样,电喇叭里喊出“柳林红枣,五元一斤”的声音就格外引人关注。

   三年来,叫卖声会准时在早八点响起,与电视报时几乎同步,很少迟过。蔡平在马路上也一呆三年,风雨无助,而且一年四季只卖一样东西:柳林红枣。

   渐渐知道了她的经历。

   蔡平是柳林人,家里有很多枣树,以前在老家开店卖山货,不过很快就关张了。“房费太贵,一年里涨过三次房租。”“大家不租铺面了,在网上卖。我不会,也不想缺斤少两的坑人。”

   “村里没学校了,小孩儿上学要去镇里”。听说这里高考升学率高,她就带着孩子来了。

   这里的人买东西特别挑剔,他们不看好柳林红枣,认为它没有永和枣大,没有稷山枣甜,百般挑剔。对此,蔡平一点儿也不恼,不管别人怎样贬低红枣,怎样又吃又拿,她就那么憨厚的笑着,她觉得,人家花钱买东西,就应该挑肥拣瘦,就应该先尝后买,尝了不买也不打紧,兴许人家不喜欢,吃了总比烂了强。她的红枣个大肉厚,价钱不贵,分量很足,可仍然买者寥寥。

   买者的无理卖者的无奈让我无语。

   曾欣赏作家对农民愚昧的批判,曾仿效名人抨击农民的自私,曾跟随权威指责农民的落后,也曾追赶时髦批评农民素质不高。可在淳朴厚道的蔡平面前,忽然觉得那做法有点欠妥,忽然觉得那做法不厚道,觉得文人的批评有点官僚;忽然明白,生在农村长在乡下的农民,生活的重负使他们在自给自足的农村只能顾及自身利益;忽然明白,即使现在,那些生在农村长在城市的农民子女,户口、住房又成为新的紧箍咒,成为他们迈向学校、享受现代化的门槛,对他们来说,优越的现代教育、真正的城市生活可能只是画饼充饥的梦想。

   同样的网购,城里人看到的是快捷便利的服务,乡下人看到的是因它而萧条的马路市场;城里人享受的是在家购物的乐趣,乡下人承受的是农产品滞销的焦虑;市民与网络,如同鱼儿与水,自得其乐相得益彰,农民与网络,则如饿汉与橱窗面包、路人与园中梅子,只能望而兴叹望梅止渴。

   在马路市场,见过爆米花机器,见过吹糖人挑子。有一次,竟然见到久违了的毛驴、毛驴车、车上煤块,它令我想起曾经的铁皮炉,炉里燃烧的炭块,炉上冒热气的铝壶、烤着的红薯和馒头;想起了“如在江村小屋,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天,那是颇愉快的事”的意境,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可看到卖炭老人,看到那个“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心里又泛起一丝酸楚。“卖炭翁”、毛驴和他们身后的煤块在冬日的墙根,整整等了一天,没有一个买主。只有中小学生经过,好奇的询问“这是啥东西?干啥用?”

   曾头头是道的评判文学作品中城乡矛盾、新旧矛盾、现代与传统的矛盾,没想到,这些挂在嘴边的矛盾以真实的情形出现在眼前,让我猝不及防,也让我把视线从书本转到现实,开始了认真的思考。

   以红枣论,城里人讲究怎样吃,乡下人思谋如何卖;城里人追求的是生活品位,乡下人寻求的是生存方式。以煤炭论,城市人追忆煤炭带来的生活趣味,乡下人渴求煤炭带来的经济收入,同一个事件同一个物品,城里人追求的是情趣,乡下人谋求的是生存。面对红枣,我深知萧条的马路市场,即使天天买枣,也不能解决蔡平的红枣滞销问题;面对煤炭,我深知寒冷的冬日,即使告诉老人“城里用大暖,没人烧煤”,这廉价的同情既不能给他些许温暖,又不能给他一点收入。我深知网购是颇受欢迎的销售方式,有取代传统买卖的发展趋势,我深知大暖干净环保,它使小锅炉土暖气在城市永无市场。为此,我既喜又忧,喜的是网购、大暖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忧的是众多的蔡平和“卖炭翁”将失去他们赖以谋生的马路市场。

   当然,我不否认网购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否认各种富民措施的正确性,我更不否认农民生活正在逐渐变好,但我也无法忽略众多蔡平的无奈,无法忽略“卖炭翁”的无告。面对蔡平“上好的红枣,咋就卖不出去?”的疑问,我能告诉她马路市场必定取缔,电商必将代替实体店吗?面对“卖炭翁”销不出去的炭块,我能告诉他“城里全用大暖,早没有小锅炉铁皮炉”的事实吗?我犹豫着,矛盾着,难以抉择也无法抉择。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刻,虽然眼里没有泪水,但我对这土地上的民众爱得同样深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