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生活,已经让许多事物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慢慢成为历史,淹没在时间的河流里。


  微信、视频等通讯工具的发展,使得写信成为难得一见的事情。曾经那一张张薄薄的纸片,承载了多少深厚的情谊;那些疏疏落落的文字,承载了多少绵细悠长的思念。


  元月份的某一天,忽然接到办公室里打来的电话,说有我一封信。我非常诧异,近来也没有什么人跟我说要写信给我呀,况且现在谁还有功夫写信呢?于是狐疑着去拿信。信封上没有贴邮票,只是盖了一个红色三角形的章,中间有一颗五角星,下边一行字:义务兵免费邮件,邮戳上显示“北京”的字样。用手捏一捏,信封很薄,只有一页稿纸。


  这是我教过的学生写来的一封信,那是一个高高大大的男生,他考上了一所大学后,先去参了军。信中写了对高中生活的回忆以及自己当时不太用功的遗憾,当然也表示了他从军后的决心。另外他也问候我近来的工作情况,并特意嘱咐我,冬天上早晚自习要注意防寒保暖,不要累坏了身体等,这些话瞬间温暖了我。


  看到这个原来有些调皮的大男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种种关切之情,我的眼睛湿润了,是啊,曾经我没少跟他发脾气,也没少为他操心,如今他成为了一名军人,如今他终于懂得老师当初的一番苦心,感觉他真的长大了。我感到非常欣慰:自己的付出,在这个时候有了安放的地方。


  我加了他微信好友,叮嘱他在部队里要好好锻炼,努力学习,不要辜负了大好青春;要珍惜机会,在军营里增长见识,建功立业。他表示一定会在军营里苦练本领,学习业务,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军人。


  近几天,看到朋友在圈里晒的几封家书,这几封信均写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她是远嫁来到沙河的,所以老父亲经常会写信来,其中一封信的大致内容是,她的母亲年老体弱,身体不好,难以应邀来女儿家里小住,并在最后叮嘱女儿,不要去接了,免得往返徒劳。


  另一封信里,老父亲则告知女儿,收到了女儿寄去的药品、汇款,以及自己的身体状况,让女儿不要担心,并提到特别想念小外孙,然而在朋友的心中,或许那是最后的一次“见字如面”。读到朋友的分享,心中被那份浓浓的亲情所打动,也被朋友那种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而深深地感染。


  读完这些信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古人说“家书抵万金”,这两封信都只是薄薄的一页纸,然而在写信人心中却寄托了多少牵挂与不舍,融进了多少心情与思念,这种真情岂是万金可以抵得了的?


  在这短短的书信之后,隐含着的是人们对远方亲人的无限关心,那一行行的字,就是一颗颗跃动的火热的心;那简短的片言只语中,饱含着穿越千山万水,传递过来的无尽的思念之情。


  如今,写信诚然已经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了。回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正是流行写信的年代,无论是高中阶段,还是大学时代,大家都是通过写信与亲朋好友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探讨人生。虽然每封信只有一两页纸,然而每页纸上都浸染着浓浓的情意,每行字上都有留有写信人的暖暖的温度。


  每天写完信之后,就想象着对方收到信后的反应,扳着手指头计算:如果是本埠的信三天就可以到达,外埠的信一周可以收到。写完信贴上邮票,丢进邮筒里,把信寄出去之后的期待;听到有人喊“你的信来了”的时候,那种按捺不住的喜悦;以及发出信之后,久久地等待回复,却杳无音信后的失望等等,这些复杂的情绪与体验,是现在习惯于打电话和微信、视频的人们所无法体会的。


  多年前,我也经常会收到带有“义务兵免费”字样的信件。那时候我先生在服兵役,我正在上大学。分隔两地的年轻人,主要就是通过写信鸿雁传情,通过书信来沟通交流,谈家长里短,谈彼此的理想和生活琐事,谈喜怒哀乐、见闻感受,也谈读书心得体会等。


  如果某次有了隔阂,心绪难以平静下来,或者有了满腹委屈,想着要朝某人发火的时候,在写信诉说的过程中,这些坏情绪不知不觉就烟消云散了。于是撕掉原稿,重新再写一封,所有的误会、不满也就涣然冰释了。


  几年下来,我们之间的信件积了厚厚的一沓,先生把我给他写过的信件订在一起,经常翻看,以至于信纸都快翻烂了。如今,这些信件仍然被好好保存着,因为它们记载了我们太多的青春年华的记忆,记录了我们青葱岁月里的那些令人难忘的美好时光。


  在暖暖的春日的午后,静静地打开一封旧日的书信,展读那一份心情,仿佛又回到从前读信的日子,重温往日难忘的时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