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做检查时,正好看到一位大姐正在发飙,神情气愤的喊着,“说好的八点半检查,一直等到了现在,有熟人就加塞,你们的时间是时间,我们的时间就不是时间了吗?没有熟人就得一直等着吗?”

看着这位无比气愤的大姐,我想,如果此刻能有加塞的机会,这位大姐是选择加塞?还是选择拒绝呢?

我想,会选择前者吧!

就像网上曾有一段调侃腐败的话,说“那些反对腐败的人,只是没有腐败的机会罢了。”这一针见血的一句话,很耐人寻味,颇可玩味。

生活中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一边痛斥着加塞,一边又渴望能加塞。一边痛斥着人情网,一边又渴望着能有一张人情网,为我们打开便利之门。

世人大多都有两个标准,一个要求别人,一个要求自己。就像老话说,每一个人都肩披一个褡裢,前面装着别人,后面装着自己。别人的缺点看的一清二楚,而自己的缺点却置于脑后。

这个事实每个人都懂,却都选择自动屏蔽。尤其是在需要关系网为之服务,享受便利时。

在各行各业,“有熟人,好办事”,已经成为一种社交方向,促使着很多精通此道的人,如过江之鲫,蜂蛹于关系网的编织中。

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规则,一种常态,一种认可,一种默认,一种能力,甚至是一种炫耀。

记得上次文友小聚时,提到很多刊物若是没有熟人,文章很难被采用,即便你写的再好,因为有人情文在那摆着,发什么文章都是发,大都选择用熟不用生,生面孔很难有刊用的机会。

老话里有“三步没有两步近”“朝里有人好做官”之说,便是人情关系的真实写照。

人情在整个社会已经编织成一个庞大的,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能量巨大,覆盖于社会各个角落的大网。

多年之前曾看到过一个故事,全文已经记不太清,大意说的是一个人很精通人情世故,编织,利用人情网的故事。

说一个人,他认识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甲,在医院工作的乙,经商的丙,和教师丁。

政府甲的老母亲要住院,甲问这个人有没有医院的熟人关照一下。他找到医生乙帮忙,顺利入住特等病房,受到最好的照顾。

医生乙的儿子想到重点小学上学,他又找到教师丁帮忙,乙的儿子顺利入学,并进入师资较好的一个班。

教师丁的女儿财会专业毕业,想找一个实习单位,让他给找一个合适的单位。他找到经商丙,丙让丁的女儿跟着公司的老会计实习。

经商丙正在投标一项工程,负责这项招标的是政府甲。他又做中间人,和甲通融,丙顺利竞标成功……

如此这般,这个犹如有通天之能的人,利用的就是一张铺天盖地的关系网。每个在这个关系网的人,都是有出有进,利及他人,也受惠自己。而操纵这个大网的人,无异于世人眼中的能人。

在这个关系网中,人情往来是互利互惠,人情练达的主人公在当今社会无异于能呼风唤雨的人。而这样的功力,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太多的人,或是因为性格内向,或是因为社会资源局限,或是情商有限,大的关系网是织不成的,但是生活中人情客气的小网还是会织的。

再内向的人,遇到事情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有没有熟人?”

因为有和没有,办同一件事情,过程和结果都有着天壤之别。这也是为什么身在江湖的每个人,对于人情网的编织趋之若鹜的原因所在。

所以江湖上行走,要想真正的避开人情网,是不可能的。无论你如何气愤,如何认为不公,都无济于事。因为这是一件矛盾的事,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反对者,也是拥趸者。当我们的利益受到威胁时,我们是反对者。当我们想以此获利时,我们是拥趸者。人性如此,现实也如此。虽然丑陋,却是事实。

回头再说加塞这件事,现在很多行业也在有意的用各种方式规范这件事,比如一些业务量大的窗口单位,实行了“叫号”,等待办理的人每人一号,号号相连,即便有熟人想加塞,顾虑于这太透明,也会有意收敛。

我想有问题,就会有解决的办法,但真正的根除需要时间,也需要我们每个人从我做起,自我约束,做一个遵守公共规则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