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星期六),“探寻历史踪迹、传承优秀文化”一行18人,从人民路乘车来的在正大国际公交站下车后,沿建民路向南,走到与建设路汇交的西北角就是咸阳老秦味道biangbiang面总店。从渭阳路乘车来的在215医院公交站下车后,沿沈兴南路向北,走到与建设路汇交出向西步行160米即到。也有乘23路公交车在建设路公交站下车,向西步行160米即到。上午12:00所有成员到齐后,走进了高家院子。

  进入后才知道咸阳《老秦味道biangbiang面总店》与《问稻火锅粥坊》是一家。餐厅营业面积很大,座位间距也大,就餐环境比较轻松。吃饭的人特别多,BiangBiang面分大小碗两种,价位合理。选好座位后有服务员先上来一碗面汤。门口前台有几种凉菜可以选择,价格合理,可以一盘拼三样菜,客人点好以后服务员请厨师调味后端来。外地朋友如果来这里就餐,如果不是很能吃辣的,一定要事先告诉服务员,因为这里凉菜调制的也较辣。这家餐厅,菜品有品质,装修有品位,大众消费,值得推荐。

  操作间,整洁、干净、卫生,各种工序严格按照制定的规范执行,基本具备了标准化的条件, 十多年来,咸阳粤尚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老秦味道】biangbiang面坚守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经过多年的改良,改变了以前biangbiang面的厚而宽,现在Biang Biang面中的小清新,更适合现在人饮食习惯。柔软、劲道,光滑、有嚼头,统一长8公分,宽4公分,从而达到面食的最高境界:面与汁完美融合。2016年9月5日晚中国十大名面邀请赛在陕西咸阳大秦剧院隆重举行。颁奖典礼上,咸阳老秦味道biangbiang面被评为全国十大名面。

  大约13:10分,咸阳粤尚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老秦味道biangbiang面传承人高峰女士来到我们的包间,她说:“现代人饮食已不再是吃饱的问题了,而是如何吃好,吃出健康的问题,谁都知道病是吃出来的,吃到8成最好,本店就是这样的经营理念,合理搭配好一份美食是我们的经营念!”

  她激动的说:“2016年9月,老秦味道获得“中国十大名面”的称号。今年在山西举行的《世界面食大会》,邀请到了18个省外品牌以及22个省内品牌,参会知名品牌餐饮企业共40家。《世界面食大会》每期依据当期主题,由4个知名面食品牌携人气单品“巅峰对决”,角逐每期唯一的“金牌面食”称号。我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的机会,可以向面食届的各位大咖、前辈深入学习、交流。老秦味道biangbiang面想要走出陕西,走向全国,需要不断的学习、吸收新的理念、模式。 ”。

  高峰又说:“4月4日在山西开始的《世界面食大会》,经过激烈的角逐,5月8日,老秦味道biangbiang面顺利晋级《世界面食大会》十强,在7月2日到10日的决赛中咸阳老秦味道biangbiang面荣获“世界面食大会”——“最具匠心精神”奖。”

  到今天为止,老秦味道biangbiang面已经在山西临汾福利巷陕西村建立了山西临汾店, 山东烟台万达金街建立了山东烟台店,山西平遥的加盟店正在准备开业。

  老秦味道biangbiang面先后被央视二套《消费主张》栏目之《好面传千年》、央视四套《远方的家》之《渭河边的古味》《面面俱到》、CCTV-7农业频道、央视九套纪录频道、陕西电视台《七女秀陕西》之《秦之味》、陕西5套《天天美食》剧组亲临现场拍摄,并多次转播。

  关中自古端盆碗。

  最爱挑食面寛长,

  渭水做成筋又韧,

  油浇辣子让人尝。

  美香酸醋调正血,

  大蒜珍奇把病防,

  吼喊秦腔声走远,

  民风豪爽蕴和强。  

  《山海经?海内东经》载:“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历史上的渭河流域气候温润,水草丰茂、沃野千里,被人们誉为“天府之国”。那时的渭河支流充沛,大河泱泱,水碧浪青,鸟飞鱼翔,充满着诗意情怀。秦时人们遵循自然规律,“郑国渠”、“引渭灌都”、沙河以及周围的湿地,形成了自然排洪体系,渭水清澈干净,人们直接从河里取水,稍做沉淀后用于和面饮用,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叫做“渭水biang biang”的面食。据说用渭河水做成的面条既薄又韧,既宽且长,美味可口,而且易于消化,耐劳耐饥,老少皆宜。这种用渭河水做成的面条生不变硬,熟不粘连,久放也不变质走味。正宗“biangbiang面”的应该是渭水制作。

  一个反映出咸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内涵的汉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查不出此字,读音是biang,第四声;变(bian 4声)——昂(ang 4声)念的快快的。是陕西的特色小吃裤带面。这字共有57画,被誉为汉字中笔画最多的字。 民间流传的民谣说出“biang”的写法:一点飞上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

  没有文字记载,无法确定其起源,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创建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淳朴的人民。“务耕农种、行地宜”,咸阳武功县教稼台,犹如镶在中华大地上的一部农业史书。从历史来看,起源于先周。从民谣可以看出,发展于秦代,一个笔划繁多,写起来不简单的字,折射出秦人的憨厚与智慧,反映出咸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内涵。

  奇特怪异的汉字,

  承载了丰富多彩的民俗。

  老少皆宜的面食,

  吃出了无法割舍的文化。

  传唱不衰的民谣,

  唱出了农耕底蕴的深厚。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