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去了一次老字号荣宝斋,全程幸有一位在荣宝斋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师予以讲解。文房四宝,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不过是笔墨纸砚,四样单摆浮搁的东西。不好意思地说,虽然我也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但因为没有真正练习过书法,对文房四宝的认识也就浮搁于字面。老师在荣宝斋工作了一辈子,单单木版印刷就干了十年,然后面对着文房四宝沉下心来,细钻研细琢磨,几十年如一日。不单纯为了完成买卖,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喜好。老师说得很好:“为什么练习书法绘画的人多,成为大家的人凤毛麟角?因为书法绘画不是单独的事情,笔墨纸砚是一体的,不懂笔墨纸砚是成不了大家的。”老师在从业的几十年里,接触过的毛笔就有1500多种,400多种宣纸。用积累的经验就可以告诉厂家需要什么样季节长短的羊毛狼毫,做成什么样的毛笔,对应什么类型的客户。老师沉溺于此,根据几十年的经验,还有自己的关于文房四宝有关工具的专利发明。

  在参观的过程里,荣宝斋的客人寥寥无几。这和电商冲击有关系,更和传统文化弱化有关系。至于这些老字号的新店员,是否能像老一辈员工那样热爱钻研本职工作,甚至成为专家,也未可知了。虽然国家已经在重视传统文化并且在推动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教育,但是传统文化塌陷式的发展过程和脚步太快的社会发展节奏,又有几个人能够塌下心来研习笔墨纸砚,揉腕磨两个小时的墨呢?孩子们的老师们还不懂得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何谈教育这些孩子呢!老师说“李可染等那是真正的大师,笔墨纸砚样样精通。比如真正会画画的,拿来一张纸,要先看纸的薄厚匀度,再看怎么落墨,不一样的纸就会出不一样的效果,这只是其中一个细节。”

   老师讲解的过程里,我的脑子里只冒出一个词来,那就是“专注”。

  《南村辍耕录》说:“一事精致,便能动人,亦其专心致志而然”。1901年,电灯刚发明不久,美国电气公司在广场中央组织了一场电灯实验竞赛,广场上亮满了无数灯泡,当举办人将电压逐渐提高时,一只只灯泡都相继爆炸,唯独留下一只灯泡还亮着。这只灯泡的研制者,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发明家柴莱特。竞赛结束后,爱迪生邀请柴莱特一起参加碱性电池研究。然而,柴莱特却拒绝了爱迪生的好意,他指着那只灯泡说:“我只适合研究它。”后来,人们在柴莱特的日记中发现这样一句话:“一生只亮一盏灯!”2010年有一则报道轰动了世界:有一只灯泡,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消防站度过了它的109岁生日。

  这几年,中国人对日本电饭煲趋之若鹜,说是日本的电饭煲做出的米饭就是好吃。这是技术的事情,我们的技术在直追世界水平的路途上。但是,听说了一个小小的故事,84岁的日本人村嶋孟,50多年只做了一件事情,专心煮饭。老爷子严格地要求使用土灶和自带的古法炊具,遵循煮饭步骤“铁则”,不用电饭锅。清晨取水、选米、泡米40分钟、用力淘米搓去外层影响口感的单粒淀粉,生米下锅,先小火,后转大火,寸步不离守在灶台前观察火候和米饭吃水情况。他煮的饭被称之“银饭”。中国的盘锦大米、五常大米等食材不逊色于日本大米,缺失的是用热爱、执着、认真、踏实进行调味。如同做了一辈子寿司的小野二郎,他说:“你必须要爱你的工作,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工作也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我会继续攀爬,试图爬到顶峰,但没人知道顶峰在哪里?”所以他用大半辈子投身寿司事业中,一做便做到92岁,甚至还想要更久。

  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从中国传过去的工匠精神,用一生的时间钻研并做好一件事,有些行业还出现过一个家庭十几代人只做一件事。

  说到这里,我的内心就有些发虚。在这个进步脚步太快的年代,一辈子只做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实在是有些让人心里发毛,是不是和时代脱离了呢,这是一个人情社会功利性社会。可是,这些匠人都在时间长河里耐心的雕琢一件事,做到极致。与其一辈子做很多事却一无所成,倒不如穷极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

  在历史长卷里,我们有多少工艺因为需要一辈子的沉淀和执着,又缺少就在眼前的利益诱惑,就沉淀到河底再也不能翻越而出了呢?“工匠”精神只不过在近几年被炒了起来,需要社会大环境的鼓励和呵护,而对于个人来说,看得清目标,耐得住寂寞才是最重要的。老师拿出一张真金手绘粉蜡笺,纸张上是各种描金的图案。老师说“这种描金因为是真金,只要有一笔描错了,整张纸就浪费了。所以需要非常好的耐心和技艺,有的人一辈子只做描金一件事”。想起年初看到潮汕木雕的讶然,这些传承几百上千年的手工艺随时社会的发展,流失的是愿意踏下心来做一辈子手艺的工匠。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改革,我们的发展,乃至我们的本职本业,需要的是专注。我甚至想说,工作和职业也应该从一而终,成为专家而不是“砖家”。但是,这个说法和现在改革叠加的现状又不甚相符,一不留神,就会跑偏。那我们就努力吧,努力成为一个更加专注的人。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和你在一起,明天就要到来,我们要把时间握在手里,专注做事,做好自己的事情,做深做细做长久,就是对社会进步最大的支持了。

  荣宝斋西墙,有一幅黄永玉先生的《荷》,据说,黄先生整整画了40天,每天10多个小时。整幅画没有草图,黄老真正做到了“胸有成荷”。我并不懂画,但觉得阳光下的荷池满墙而立,荷多而不乱,色艳而不腻,太阳的浓烈和露珠的精致,看似随意挥洒点染,实则恰到好处,每枝有每枝的生命,每朵有每多的绽放。这就是专注的美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