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青春之歌》小时候没看过,尽管我是正宗的六零后,但自己当年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西北乡村的孩子,

成人后进入城市读了些书。听过的老歌不少,印象最深的是:乌孙山啊,金色的摇床,英雄喜爱自己生长的地方,假如让我在异乡做一个国王,我情愿在故乡当一名靴匠。这几句歌谣说的是被左宗棠将军迁徙到新疆伊犁的湘女们思想家乡,多少有些矫情。我不可能有在异乡做国王的机会,我的家乡“靴匠”也不多,穿的鞋子是母亲姐姐们手工制作的布鞋。父亲是全把式,泥瓦匠、铁匠、木匠还有全村皆掌握的“练家子”武术好手,但那时我作为一个不能免俗的普通农家孩子,梦想却是当飞行员。梦想归梦想,我们那时大量的时间用在玩耍上,拿电影来说,那时最喜欢走村穿地冒着夜色看打仗的,比如《小兵张嘎》,比如《南征北战》,比如《奇袭白虎团》。如今年齿近六旬,回忆自己大半辈子读书经历,原著似乎也没读过,只记得很多年前上学时课本里似乎有杨沫女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节选,知道小说是杨沫的自传体小说,写的是女青年林道静与余永泽相识相爱,后来因为两人志趣不同分手,林道静挣脱落后家庭束缚走上革命道路。

2

关于红色文化,可能是因为出身农家,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国企短期从事财务工作外,大部分时间从事新闻宣传和文艺工作的原因,自己一直喜欢敬重,多年前就读过红色长篇小说《山菊花》、《苦菜花》、《艳阳天》、《李自成》之类。前几年自驾去重庆旅游,看了当地关于历史人文的介绍资料不过瘾,回来专门买了一本长篇小说《红岩》,读得津津有味,作品里提到的地名和传说非常亲切,一点不觉得所谓的时髦文艺评论家们“过时”“虚假”“表面”的问题(当然我对主人公对话和作家语言里少量的政治口号不感冒,但是这部分内容占整部作品份量少,不影响经典的品质)。

这次应邀参加征文重新观看红色电影《青春之歌》,是我内退后挣脱工作三十多年许多虚与委蛇的违心枷锁回归老家工作室后。黑白画面、纯净的音乐、入情入理的情节,与目下所谓的商业大片相比,感觉整部作品洋溢着催人奋进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给人力量和勇气。在目前我国文艺界优秀作品欠缺,不少电影电视剧格调低下、主流价值观被冲击的大背景下,这种感觉弥足珍贵,值得我们以文学为事业的同行们反思。

物质重要,衣食无忧的家庭婚姻生活也很好,但精神境界的目标确立和实现梦想的坚韧过程,无疑是人类区别动物高尚的标志之一。

我喜欢这么一句话: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这本来说的是书法艺术,但是作为文艺创作和精神生活的缔造也无可厚非。我敬重的丰子恺先生关于人生物质、精神、思想三层楼房的论断,惊人的印证了电影《青春之歌》的主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为了维持生命追求和攫取物质无可厚非,我们也不讨厌余永泽和电影里权贵们关于享福生活的种种算计,甚至我们看到影片里的时髦女人穿着旗袍(或国军服装)、抽着香烟、抹着红嘴唇、扭着前挺后突的腰身、端着斟满红酒的水晶酒杯不乏欣赏心理,这也是人之常情。与此同时,我们在观赏红色电影时,正面女主人公穷酸正统的打扮和生硬直白的谈吐我们除了敬重理解和对那个时代文艺作品主旋律要求才造成的这些景象报以惋惜,但是我们对余永泽之类“识时务者”的精明和实用还是不能苟同。这些人仅仅满足物质层次的追求,面部可憎,无趣乏味,林道静不,她一个弱女子敢于和有恩于自己但市侩自私的男人冒着离经叛道的道德审判和指责分手,与自己价值观相同的男人卢嘉川、江华们开始新生活,追求精神升华,让我们看到了传统红色经典电影艺术的希望和可爱。而我们这些喜欢欣赏经典文艺作品并立志创作自己作品的人,就必须给自己定下更大的目标和梦想,即不为目前的名利“浮云遮望眼”,排除干扰写给五十年以后的人看,就有了“思想”的境界。这种豪情和对艺术的倾心,读当代那些格调低下的文艺作品会被蚕食殆尽,欣赏并咀嚼电影《青春之歌》之类经典红色文艺作品才能取得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前行方向。

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3

《青春之歌》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革命历史题材剧情片,由崔嵬、陈怀皑执导,谢芳主演,于1959年上映。

该片改编自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了知识女性林道静几经周折与磨难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

电影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思维,从林道静个人角度讲述故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细腻的展示了林道静的爱情、事业和人生迷茫、矛盾、转折、前进的过程,情节发展紧贴人物,入情入理,看似娓娓道来实则精心构思,悬念不断,伏笔老辣,画面自然,对话质朴,人物家庭、爱情、事业的嬗变与国家民族当年大的时代背景交相呼应,家国兴衰,民族危亡和个人救赎一脉相承,可谓小处着笔大处演绎,在艺术上几乎无懈可击,一点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表面化符号化倾向,也不像我们当下某些为赚取票房和收视率过分人为胡编乱造的口水电影电视剧拙劣低迷。应该说,那时的导演、编剧、演员对电影事业充满敬畏和责任。

影片一开始,十六岁的少女林道静逃出后母为了高价彩礼把她嫁给胡少爷的缺少爱的老家,独自一个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市,遇到新的坏人欺负,在绝处只能选择跳河自杀。荧幕上,漂亮凶猛的白色浪花和女主人公在风中飘飞的白色连衣裙,诗歌一样优美又裹尸布一样可怕,无疑吸引了我们看下去的欲望。余永泽英雄救美的出现,书生气,帅,谈吐文雅,家庭地位高,经济条件好, 似乎成就了一桩当今人们趋之若鹜的香车宝马美女豪门的爱情盛宴。但是,不,浪漫的爱情温馨没多久,不和谐的令人关注的插曲出现了,林道静对穷人的同情、对抗日宣传的热情尤其是对邂逅的来乡下的北京学生卢嘉川热心国家命运的举动产生起初的敬佩到后来的积极参与,拉开了与胡适先生“只谈学问,不谈主义”忠实学生的恋人余永泽的距离。尤其是两人到北京后,林道静不适应城市权贵纸醉金迷的社交圈与劳动者饥饿交迫的困顿形成的反差,积极参加大学生游行演讲贴标语等,与卢嘉川形影不离,与救过自己给自己优越物质生活以及“教授夫人”的未来幸福生活目标创造者的余永泽发生重大冲突,决然果断毫不犹豫搬到学生公寓,形成了作品的第一个艺术高潮。

我们不禁想到历史是何其惊人的相似,想到目下不少人金钱至上、整天奔突热衷豪车洋房轻视读书、传统文化和文学人的与对社会精神贡献与物质的极端不对称的现实,不禁为六十年前的林道静们的高尚和纯粹击掌并心向往之。

到这里,电影笔锋一转,林道静被关进监狱,我们的林道静满脑子事业,只关心卢嘉川的安危,令在物质和精神挣扎的我们无地自容。在闺蜜的帮助下,林道静被保释出狱,女扮男装逃到偏僻的农村,又结识了地下党江华,为他义无反顾英勇献身的豪情所打动,电影作者启动了林道静爱情故事第二个情节的按钮,又让我们充满看下去的观赏悬念。

4

与江华组织农民晚上割麦子保护劳动成果的行动结束后,林道静按照组织安排潜回北平,承担与北平地下党负责人郑萍汇报工作参与继续推进更大行动的任务,又开始了她真正的为理想的人生历程。

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我们为林道静的热血沸腾和壮怀激烈兴奋,她已经完成了从个人恩怨到民族兴衰的境界转换,又让我们为她的生命安危担心。果然,她第二次被捕入狱,电影的高潮才真正到来。

大腹便便的胡委员以在悔过书上签字就放出去诱骗林道静,遭到已经政治坚定的林道静拒绝,林道静的处境开始陷入危险的未知数。意外的是,林道静在狱方处决罪犯时才知道,她一直回北平寻找的真名林红的郑萍,竟然和自己关在一个监舍。在走向杀场之际,郑萍与林道静的告别,令生活在当今的我们闻之如雷轰顶。

郑萍把自己随身的心爱之物,一件毛衣、一把梳子送给同室的狱友,对林道静说——

小妹妹,你们以后还会记得我吗?

再见吧,小林!

监狱里,一直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林道静在郑萍的见证下,举起拳头宣誓入党……

电影结束了,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说那些忘记我党初衷的官员腐败分子,不说那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商人,也不说压在老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的重重罪恶,仅就艺术创作而言,我们一些为了金钱票房名欲置艺术责任不顾的所谓影视大腕看到这里亦应跪地忏悔。我不禁想起某些攻击主流价值观与西方敌我意识形态遥相呼应的公知,该给你们一击棒喝了。你是中国人,我们要忠实自己脚下的土地、忠实我们的民族、忠实我们的国家,见异思迁,见风使舵,见利忘本,见私忘国,不是有风骨和良心的文化人所为。

5

相遇在天,相守在人,珍惜在天。这还是一句老话,用来总结我观看电影《青春之歌》的感受,最准确不过。

感谢杨沫女士给我们奉献了一部经典红色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感谢经典电影《青春之歌》,感谢崔嵬、陈怀皑导演,感谢艺术家谢芳的精彩再现。六十载岁月一个甲子,当年风华正茂的您们已经年逾古稀甚至魂归他乡,我也由少不更事的农村孩子变成年齿渐老的瓜棚半翁,晚生今日有缘欣赏你们的巨作,你们的艺术生命鲜活如新,这是艺术的魅力,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019年4月9日夜,于咸阳瓜棚画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