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海口市作家协会理事李恒打电话给我,说海口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海口日报》文体部负责人彭桐宴请《中华英才》杂志副总编高蓓,邀我参加,海口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乐冰也将参加。

  高蓓是位热情奔放,既敬业又颇具情怀的美女作家,敢只身一人从北京到海南采访,精神着实可嘉。小聚时,她盛情邀我16日同去有着“天南名胜”美誉的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感受千年文脉,寻觅东坡先生遗迹。

  李恒知我没有驾照,不忍心高蓓一人开车劳累,便自告奋勇:“雄哥,彭主任与乐主席工作太忙,唯你与我有时间。这样吧,我来充当车夫,你负责给高总多拍一些靓照。”

  (一)

  上午11时,车抵书院。我曾数次游览过东坡书院,最近的一次是海南省作家协会2018年12月19—22日组织的“向东坡致敬”采风活动。记得那次在“陈列馆”忙于拍照,手机又放在大巴车上,以至于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梅国云与省文学院办公室王卓森及省作协办公室李宽打了N次电话却无人接听,让一车的作家等我一人,心里挺过意不去。

  书院的大门东侧,立着 “东坡书院导引图”与东坡书院简介两块牌子及“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东坡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6年11月2日公布,海南省人民政府立”的石碑。东坡书院原名载酒堂,始建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冬季,取自“载酒问字”的典故,是大文豪苏东坡居儋期间讲学和会友的场所,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重建时更名为“东坡书院”。

  书院占地面积32377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景区。朝向坐东北向西南,中轴对称。以头门、载酒亭、载酒堂、大殿为中轴线,左右建有耳房和庑廊,垣墙呈不规则的三角形。两侧东、西园,有钦帅堂、望京阁、东坡私塾、怀贤亭、尊贤堂、陈列馆等主要建筑。其硬山、重檐歇山、卷棚、单檐硬山、六角攒尖,重檐庑殿等古建筑的造型结构,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具南方的特征,为研究古建筑科学建设技术成果提供了实例。目前收藏的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等8块有价值的文物碑刻,造型、制作、装饰独特,虽历经各朝各代,却至今保存完好,字迹清晰易辩,值得后人刻碑借鉴。收藏的东坡贬儋文献史料,则为后人研究东坡贬儋生活、思想品行及对儋州的影响等提供了参考,为论述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科学价值无量。整个书院,虽历经近千年风雨沧桑,天灾人祸,却因囿于当地人民世代重文厚教,募资悉心修葺,至今基本完好。

  书院门前西侧,有一棵用二根水泥柱子撑着的滑桃树。树下的石头上注明,滑桃树为儋州知州陈荣选,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 种植。据说,门前原对称栽种着两株滑桃树,因年长日久导致一株枯死。前些年,左侧这株也出现问题,经专家医治、管理处精心护理,终于老树开新花,生机勃发。一旁的石头上,拓刻着东坡先生的手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大门上,横挂着清代举人张绩题写的“东坡书院”牌匾。张绩是中和镇水井村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曾任甘肃古浪知县。

  进入头门,一边是工作人员临时休息的地方,一边是“东坡尚书坊”,里面的四根柱子上,篆刻着:“东鲁衍真传,诸生励志潜修,学问文章只要追踪上哲;坡仙留胜概,多士闻风兴起,勋名节义切勿让美前人”,“岂徒黎子追陪,人更从文教昌明,见当日雪鸿不偶;非是荆公善妒,天故假兹游奇绝,博先生诗酒余欢”两幅对联。

  高蓓是专程来拜谒东坡先生的,十分虔诚。她带了一本苏东坡的传记,在“东坡尚书坊”找工作人员盖章后,又花128元钱买了一瓶半斤装的“东坡真一酒”。此为苏东坡居岭南时的自酿酒,其《真一酒》诗引:“米、麦、水三一而已。此东坡先生真一酒也。”又自注其诗:“真一色味,颇类予在黄州日所醖蜜酒也。”有资料称,苏轼在儋州酿过“真一酒”。但酒瓶包装上的生产地址,却非黄州、惠州、儋州,而是广东的另一地区。当时,高蓓仔细看了看生产厂家之后,叹息地说:“‘真一酒’的生产地应该是儋州才对,可惜了。”

  (二)

  书院的验票处设在头门,检票后往前直走,只见一座小桥,从莲池上跨过,便是书院的第一个景点——载酒亭。

  莲池与载酒亭,均系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州知州陈荣选在苏东坡当年会客的旧址上修建。亭分上下两层,绿瓦重檐,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角角挑起。亭中的“鱼鸟亲人”横匾,亦为张绩所题。柱联上刻:“一代文忠,赤壁遗篇,皓月经天,光遮北宋;千秋圣德,桄榔留迹,春风化雨,惠泽南荒”。亭内镶着以苏东坡与春梦婆攀谈、惜别儋州百姓等反映苏东坡当年生活、写作、授徒情景的八幅生动形象的木刻。据说,苏东坡谪居儋州期间的某天,正与昌化军(治所在儋州)使张中和儋州逸士黎子云喝酒,一群五色鸟(绛鸟)悠然飞来,齐聚庭院树上,旋即离去。东坡见状举杯邀曰:“若为吾者来,当再集也。”话音刚落,五色鸟果然齐回。苏有感而赋《五色雀》一首。到嘉庆年间,张绩感慨那种天人和谐,万物吉祥,苏东坡和黎子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之情能感动池中之鱼的情景,提笔挥毫“鱼鸟亲人”。

  (三)

  穿过载酒亭,向北拾级而上,是“东坡书院”的主体建筑——载酒堂。

  载酒堂的门楣上,高悬着近代法学家、书法家王铎声(1873-1951年,广东东莞人)1935年题的“先生悦之”牌匾。门两侧抱柱联:“生面重开,更有客吟诗,对此茂林修竹;芳踪如晤,看执经问难,依然沂水春风。”为清朝儋州知州张霈所撰,第七十九甲子闰月台山黄文宽以颜楷书。

  厅正中上悬“载酒堂”匾,为张绩所书。两侧抱柱联:“高人庭院故依然,何时载酒寻诗,重约田家笠屐;学士文章今见否?此地标奇揽胜,请看大海风涛。”题款如下:“清探花雷琼兵备道蜀东江国霖撰书,一九八二年四月秦萼生重书”。江国霖(1811-1859年),清代翰林,著名廉吏;秦萼生(1900-1990年),广东省原书协主席。

  其外侧,还有两副对联:“农务不违时,与诸父老,对此镃基,共话桑麻今乐事;公余容退息,偕都人士,携来樽酒,追怀笠屐古风流。”为清代进士、儋州知事林翰高撰,1984年12月宜春麦穗重书;“春梦婆何许人,只因棒喝当头,泡影电光,想象公应搔首;黎子云差解事,多少樽携把臂,书声琴韵,至今我亦登堂。”为清代进士、儋州知州孙宗礼撰。

  据《琼台纪实史》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相传,北宋绍圣四年十一月(1097年),苏东坡以琼州别驾虚衔贬昌化军安置,军使张中邀请同访儋州逸士黎子云。子云家在城东,环境清幽,占地面积很大。到了黎家,东坡谈了自己对儋州办学的想法,黎子云慷慨支持。于是,张中和黎子云兄弟共同集资,在黎子云住宅边建一座房屋,既可作苏东坡及其儿子苏过的栖身之处,也可作为以文会友的地方。论到堂名时,东坡借用《汉书·杨雄传》“载酒问字”典故,起名“载酒堂”。

  “先生悦之”牌匾下,有一组栏杆围住的彩色塑像:苏东坡坐在中间,儿子苏过立于右侧,其好友黎子云端坐左边。东坡先生手捋胡须,侃侃而谈,子云则目不旁视,洗耳恭听。许多寻访东坡踪迹、感受大文豪情怀的游客,纷纷倚靠在栏杆旁与东坡先生合影。记得“向东坡致敬”采风活动的那次,美女作家林虹叫我在这里为她照了几张像。这次,高蓓也站在不同的位置,叫我给她拍了几张。

  苏东坡在载酒堂里会友,并给汉黎各族学子讲学授业,传播中原文化,这块“蛮荒之地”开始“书声朗朗,弦声四起”。不久,海南人读书求学蔚然成风,其当地学生姜唐佐成了琼崖第一个举人。他还走出书院,向儋州当地人讲解诗词歌赋。在儋州的三年,他积极传播中原文化,为海南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和后来的人才鼎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后墙低矮处,镌嵌着两块大理石石刻。一为苏东坡画的梅花图,一为著名的《坡仙笠屐图》。画中,苏东坡头戴竹笠,脚踏木屐,高卷裤管,身子前倾,顶雨行走在乡间的路上。此图洪武十年仲春之月浦江宋濂题,光绪五年己卯仲冬重镌,公元一九八四年季冬再重镌,根据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的原作《东坡先生笠屐》而做。它描绘的是: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黎子云,路上遇雨,于是向近处农家借用竹笠和木屐,穿起来怪模怪样,得妇女几童相随争笑,农家的狗也对着他狂吠。苏东坡也乐了,说:“美所怪也,吠所怪也!”这也反映了苏东坡在逆境中旷达乐观,入乡随俗,与民相亲,受到当地乡民厚爱的情景。

  (四)

  走出载酒堂后门,是一个宽敵的庭院,类似北京的四合院,主建筑为五间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叫“东坡祠”。“东坡祠”为元代延佑四年(1317年)始建于东坡原居住地桄榔庵,后祠圮。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由南宁军判彭应雷迁建于载酒堂后,并将桄榔庵内之东坡塑像移至新祠,历代都有修葺。紧挨载酒堂后墙,竖立着十几块包括现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田汉和邓拓在内的历代文人,造访东坡书院时题写的遗墨碑刻。最为珍贵的《东坡先生祠记》碑刻,为元代为重建书院所刻,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院中一棵乾隆三年所植的高大芒果树,叶茂荫浓,让整个庭院显得幽静肃穆。

  “东坡祠”前檐匾额的黑底金色“海外奇踪”,为清代儋州知州罗栋材所题,取自苏东坡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匾额两边是“公来四载居儋,辟开海外文明,从此秋鸿留有爪;我拜千年遗像,仿佛翰林富贵,何曾春梦了无痕”对联,为清宣统己酉科拔贡谢尚莹撰,现代著名书画家关山月(1912-2000年)乙丑(1985)年十月三十日书。

  祠内梁上,悬挂着张绩书写的“一代传人”的匾额。后墙是苏东坡安坐于木榻之上,手握书卷做仰头静思的铜像,顶上是秦萼生86岁时重书的“鸿雪因缘”匾额。铜像由中国城市雕塑开拓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何宝森教授2014年3月设计,2015年5月铸造;高2.36米,宽2.38米,形态栩栩如生。

  大殿的柱子上,刻有三副对联:一为海南最后一个进士、儋州人王云清撰的“灵秀毓峨眉,综观历代缙绅,韩富以来如公有几;文明开儋耳,遥想三年笠屐,符黎而后名士滋多”,另为清举人唐丙章撰的“宾主联欢,追思笠屐风流,雪爪尚存鸿北去;冠裳承祀,若问送迎诗句,腔犹按鹤南飞”,及清进士、山西人、儋州知事崔增瑞所撰的“图成石壁奇观,戴雨笠,披烟蓑,在当年缓步田间,祇行吾素;塑出庐山真面,偕佳儿,对良友,至今日端拱座上,弥系人思。”大殿四周的橱窗里和墙壁上,陈列或挂着苏东坡的许多书稿墨迹拓片以及他在海南的文物史料。

  东坡祠门口,有两块从“桄榔庵”移来的石碑。得益于当地百姓的保护,两块石碑中较大的一块至今清晰可见。大块碑文讲述了苏东坡被贬儋州的经历,小块石碑则记录了清朝年间,政府是如何划拨田地给书院,并许其放租收益用以维护书院的事情。祠门东侧还有一块1984年重刻的碑,上刻元代诗人虞集的二首《登载酒堂》,其中一首为:翳翳儋耳城,历历桄榔树。百年遗故丘,新堂设宾阼。清风海上至,朝阳在庭户。丹山五色凤,览德屡来顾。甘辛熟桂酒,罗列杂薯芋。符黎多孙子,食饮祭先具。蛟龙波浪深,归来风雨除。

  祠内有东、西庑廊。东庑廊主要展示历代后继文人纪念苏东坡的诗词墨宝,其中《东坡先生祠记》的碑文,是元代“四大家”之一的范梈所写,亦是东坡书院的镇院之宝。西庑廊陈列有习仲勋、赵紫阳、乔石、贾庆林等25位中央领导和文化名人,参观东坡书院的照片,并有清道光已酉(1909)科拔贡曾志耀撰、乙丑年十一月一日杨之光书写的对联:“东壁图书,经笥墨庄真富贵;坡亭风月,玉堂金马比清华。”

  (五)

  东坡书院载酒堂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即东门、西园。西园是座花圃,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矗立着苏东坡铜像。他手握书卷,脚踏芒鞋,儒雅风流,生动传神。铜像的创作者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家李汉仪,取材于《坡仙笠屐图》。铜像的汉白玉座墩正面,镌刻着“东坡居士”四字,系郭沫若手迹。

  到达东坡铜像,已是中午时分。叩拜东坡先生之后,高蓓有些懊悔地说:“我们来时准备一些小吃、点心什么的就好了,那样就可以坐在东坡先生铜像前,邀东坡先生同饮,尽享大学士之文化熏陶。”忽然,她像想起了什么,拿出那瓶半斤装的“东坡真一酒”,先让我拍她手中拿的酒,然后拆开酒瓶包装拍,再把瓶盖拧开,将酒慢慢地洒在东坡先生铜像前的石板上。一边洒,一边念念有词:“东坡先生,我们专程来看望,感恩您传播中原文化,开海外文明,施药救民,致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也想沾沾您的文气。”

  酒洒到一半,高蓓说:“剩下的一半,留给我们中午喝吧。”想起对苏东坡颇有研究的彭桐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东坡先生好酒但酒量不大,多喝几口即醉。我便接口说:“那我们岂不是穿越时空,与东坡先生同饮一瓶酒?千年共一醉?”高蓓与李恒几乎同声说:“对对对,这个说法有创意,我们确实是要与东坡先生共饮一瓶酒哦。”

  《坡仙笠屐图》雕像后面,是“陈列馆”。其“陈列馆”三个金色大字,为现代文化书画界名流商冰祚1985年春题写。门前为刘传林撰写的对联:“人如踏雪飞鸿,幸相逢南海衣冠,咸称大雅;我亦横江孤鹤,只携得西方公据,差似先生。”,走进展室,正面是一幅苏轼的线刻画像,下面是线刻的、标注东坡先生出生、做官、贬官之地的“苏东坡行迹图”。门旁边,还有一幅线刻的“东坡居儋活动遗址”图。进入屋面,有机玻璃的壁橱里,图文并茂陈列着“儋州—海南岛上最早的行政建制”“唐宋八大家简介”“苏东坡个人轨迹”,包括忠义“飓风赋”、“乌台诗案”始末、“东坡雪堂”由来、“赤壁赋”诞生、“白鹤新居”风波及“苏东坡个人功绩”“苏东坡远谪琼州”系列与苏过个人简介的展板。特别是他为妻子王弗所写千古第一悼亡词《江域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其“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吐阴阳相隔之苦,人世遭际之悲,情意缠绵,字字血泪,形象地反映出东坡先生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令人震撼,我们理应敬仰这位伟大的大文豪。

  (六)

  相对于西园,东门的面积更大,古迹与景点更多。

  从载酒堂东侧进入东门,是明万历年间所挖的一口井,叫“钦帅泉”。此井圆形,直径约五、六十公分,井圈高约二十公分,井边有木吊桶。井水澄澈,水面如镜,甘凉清冽。据说东坡先生常与学生相聚于载酒堂,烹茶煮酒,谈诗论文,特挖此井取水。后因年久湮没,明代儋州知州陈荣选重加修浚。在井边,我发现不少游客自己动手从井里取水喝,还用井水洗手、擦脸,估计是想沾点东坡先生的灵气,变得聪明点吧。

  “钦帅泉”是为纪念东坡曾任过兵部尚书而得名,当地人称“酒井”。相传州城一老妇孤苦无依,梦见东坡告诉他新挖“钦帅泉”井水可当酒卖。老妇醒来赶去舀尝,闻到酒香,就挑井水当酒卖。邻居夸她命运好,老妇却说:“井水当酒卖,好是好,就是没有糟喂猪。”从此,井水不再有酒味。邻居以打油诗讽刺老妇:“天高不为高,人心比天高。井水当酒卖,还嫌酒无糟。”据悉,1984年重修东坡书院时清理此井,发现井底埋了三个瓷制酒罐,破二存一。可能是当初挖井时,为纪念苏东坡曾在儋州发明“苏酒”,埋了三个大酒罐,后不慎被碰破,酒同泉水出,所以建成的头两天有酒味。

  从“钦帅泉”往北,是一幢五间歇山顶式建筑的“钦帅堂”。“钦帅堂”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是当地文人瞻仰东坡先生并举行集会的场所,现建筑为1995年重建。

  “钦帅堂”横匾,为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电影艺术家姚俊卿(辽宁省黑山县,1934年--  )书。门两侧抱柱联:“成百代名区,历时势艰危,依旧清风洗殿;越千年胜迹,化炎州俚俗,更兴士庶登堂”,为国内苏轼研究的知名学者、儋州中和人林冠群撰并书。

  大堂正中是东坡先生彩色塑像,身后悬的“一代文宗”匾额,为现代书法家启笛(山东省莘县人,1948年--  )书。东坡先生今存诗2700首,其诗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歌的骄傲;其词开豪放派先河,大成之作散文《志隐》,深情地描绘了儋州是的青山秀水,人杰地灵的美胜佳地。难怪其父子3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被钱钟书先生称赞为“我国古代文坛巨匠,宋代最伟大的诗人”。

  堂内四壁,挂有当代文人墨客纪念东坡先生的书画作品。一侧的展柜上,摆放有写苏东坡的书及“东坡真一酒”。可能缘于东坡先生痴迷奇石,一生收藏了不少石头,展柜下部摆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钦帅堂”又叫“奇石馆”。

  走出“钦帅堂”,是东坡先生荷锄耕耘的劝耕圃。苏东坡的《和陶西田获早稻》曾写道:“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早知农圃乐,岂有非意干。”旁边两株一米多高的“狗仔花”,常年开花,花心就如五只小狗蹲卧。有这么一个典故:相传王安石曾有一诗为“明月当空叫,五犬卧花心”。东坡读后觉得十分不妥,认为明月不会叫,狗也不会卧在花心。便随手改为“明月当空照,五犬卧花荫”。到儋州后东坡却发现了当地一种叫“明月”的鸟,以及叫“狗仔花”的花,于是恍然大悟,才知王安石的知识面相当广。

  劝耕圃旁边,是一栋两层的“望京阁”。“望京阁”建于1985年,寓意苏东坡身居海南,遥望京城,不忘朝廷,不忘社稷,关心国事,情系民生。“望京阁”三字,为87岁的秦萼生丁卯(1987)年题。门两侧抱柱联:“登斯阁,望帝京,杳杳情深愁仙客;谪古儋,亲黎庶,依依南岛慰诗魂。”为儋州谢良鼐所撰。里面陈列的,是东坡先生手迹的拓本。

  (七)

  从“望京阁”往南走,是2015年开馆的“东坡私塾”。横匾题写者苏士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北京人,1949年--  )。

  未进“东坡私塾”,就发现后墙立着许多现代书法名家与名人、政要撰或书写的石碑。其中,有许德衍录自苏东坡《赠刘景文》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关山月录自苏东坡《集归去来诗十首》的:“风光归笑傲,云物寄游观”,方毅录自苏东坡《夜泛西湖五绝?其二》的:“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

  “东坡私塾”里,摆放着仿宋朝复古的八张条桌和八把凳子。先生的书桌上,放着两块醒目,后面的弧形小条桌上,放着一个小香炉。正面墙壁一幅画像两边,挂着“养浩然正气,读先圣经书”的条幅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镜框。另一边墙壁上的大屏幕电视里,则在滚动播放着有关苏东坡先生与东坡书院的宣传片。

  近千年前,苏东坡被贬儋州后,迅速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并将中原文化带到海南,在中和古镇兴学授业、教化黎民,影响深远。看到这种梦回宋朝的陈设,让人有一种“穿越”到东坡居士那个翰墨飘香、诗词盈耳年代的感觉。

  (八)

  走出“东坡私塾”,一堵绿瓦盖顶的照壁,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照壁上,刻苏东坡著名的词作《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书写者,为现代书法家姚俊卿。这是东坡先生在儋州所作的一首著名咏春词,以欢快的笔触描写了海南绚丽的春光,字里行间,渗透着随遇而安的达观心态。

  照壁前,一尊卧着老牛的“春牛石雕”雕塑,神态生动,仿佛能听见牛的“哞哞”叫声,颇有文化味。

  “春牛石雕”雕塑前的空地上,立着一块红底的宣传牌,上面有习近平总书记的照片及一段文字:“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苏东坡《减字木兰花·已卯信耳春词》的诗句‘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称赞海南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并且指出:‘海南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使海南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总书记引用苏东坡的诗句,是一种肯定与褒奖。

  离东坡书院不远处的中和镇上,还有桄榔庵和东坡井。北宋绍圣四年秋,东坡被贬至儋州,昌化军使张中对他非常敬重,安排苏轼一家住在官舍。不久,朝廷命官董必南下检査贬官情况,到了雷州,听说苏轼被安置在官舍内,便派员到儋州将苏轼全家逐出官舍,还罢免了张中的官职。在无处可居的情况下,黎子云兄弟闻讯赶去,动员十几个学生伐竹、割茅、搭架、铺草,两三天功夫便建起茅屋三间,取名“桄榔庵”。在这里,东坡同其子苏过住了三年。“桄榔庵”建成之时,苏轼兴奋不已,当即还写下《桄榔庵铭并叙》。为解决老百姓饮水难的问题,苏东坡还帮助乡亲们打了一口井,井水旺盛甘甜。为了纪念他,乡亲们将此井命名为“东坡井”。

  置身背靠耳山、北门江绕院蜿蜓西流的东坡书院,虽无法目睹东坡先生当年的书卷清香,体会他那悠闲自在的豁达心境,却也依稀能让人感觉到东坡先生在这居住、讲学、会友、吟诗作对的景象。

  在幽茂古木之下饮一杯酒,品一壶东坡茶,尝一桌东坡宴,洗洗东坡圣水,回味那“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心灵震撼的,不仅是东坡先生曾经接触过的景物,更有那些牌匾、楹联和碑文,与对苏东坡的赞颂和缅怀,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