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158298fb8f1e5e7e6.jpg        天地有正气  园林无俗尘

 

  史可法公祠在扬州市城北梅花岭畔,是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墓祠。南明时,清兵攻打扬州,史可法以四千孤军死守扬州,粮尽弹绝,城破慷慨就义。清军屠城十日,血流成河。英雄在,城在;英雄殁,城灭。由于时逢盛夏,尸骨如山,无法辨认史可法遗骸,扬州人民遂在城外梅花岭筑衣冠冢以为纪念。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祠奉祀。祠和墓相连,通称史公祠,现辟为史可法纪念馆,馆内陈列有史可法2米高的塑像和多幅史可法手迹,以及其他一些珍贵的文物资料。祠墓的东南尚有桂花厅、牡丹阁、芍药亭等建筑。祠墓围墙北侧有两土阜,相传其中一处为老梅花岭,是史可法抗清泣血誓师处。


  祠内满满的悲壮呜咽,古今挽联如林,多为追怀先贤、褒扬史可法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进入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史可法墓前上的一幅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1962年史可法三百六十周年诞辰,当代大文豪郭沫若作诗纪念,“国存与存亡与亡,巍峨庙貌甚堂堂,梅花岭下遗香在,铁炮何时返故邦”。


0872316093628492.jpg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这是清·张尔荩题写的史可法公祠联,言简意赅,曾使海内外宾客赫然领略到史可法“吾誓与城为殉”的凛然正气、飒飒风采。


  “史公祠”,是扬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死而不亡者寿”,史可法的精神四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史可法为人熟知的是他在扬州抗清的事迹,其实,在为官期间,史可法也是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史可法曾任西安府推官,恰逢大旱饥荒,史可法采取有效的举措赈灾荒、平巨盗,赞声大著。他拿自己的俸禄,办理粥场,修葺城墙,深受百姓爱戴,任职六安赞声载道。临别六安时,老百姓哭送不舍,在六安建了生祠纪念史可法。


  明朝末年,清军挥兵南下。在无天险可倚、无重兵可用的扬州,史可法主动请缨坚守孤城,率领军民顽强抵抗,最终慷慨就义。当时最早下令为史可法建祠堂的却是攻入扬州城的清军主帅多铎。到乾隆皇帝的时候,为褒扬明末死节忠臣,在梅花岭下重建史公祠,当时乾隆南巡时为赞扬史可法亲笔御题,褒慰忠魂,虽然他是抗清的明朝将领,但是作为清朝的统治者,乾隆对他的爱国情怀也是非常尊重敬佩的。


  史可法生前曾说:“我死,当葬梅花岭上。”如今,每年都有无数游客前来瞻仰。很多人慕名而来,感受史可法的爱国精神以及他勤政爱民的爱国情怀。“万点梅花,尽是孤臣血泪;一抔黄土,还留胜国衣冠。”,史可法的精神百年激励着后人。


  李自成起义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消息传到明朝陪都南京,南京的大臣们一片忙乱。他们拥立了一个逃到南方的皇族、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建立政权,史称“南明”。


  朱由崧是个昏庸无能,浑浑噩噩的蠢君,整日贪酒恋色,不理朝政。朝中大权实际上由凤阳总督马士英和一批魏忠贤的余党操纵。兵部尚书史可法刚正不阿,福王即位后,他不愿留在南京奉陪皇宫的荒淫生活,索性要求率军到前方去作战。


  这时,江北分布着四支明军,叫做四镇。四镇将领个个骄横跋扈,各行其是,谁也不服谁。他们搜刮民财,抢占地盘,士兵残杀百姓,领兵听之任之。史可法来到扬州后,亲自去找四镇将领谈心,晓之以理,劝他们当以家国为重。


  史可法重信义,能与部卒同甘苦,行军中总是等士卒都吃到饭他才肯吃,士卒都穿上棉衣他才换棉衣,所以很得军心,都愿为他效命。


  史可法为人耿直,性格豪爽,以身作则,在将士中的威信极高。史可法将四镇将领配属在扬州周围驻守,自己坐镇扬州指挥,人称史督师。


  这年大年除夕夜,史督师打发将士休息后,自己留在府衙里批阅公文。他想到南明皇帝昏庸,北京失陷,国难当头,英雄无奈顿时泪流满面。


45756973_45756973_1493905251056_mthumb.jpg

    死含瑶草千秋恨   魂傍梅花万古香


  不久,清军在大将多铎的率领下,大举向江南进攻。恰在这时,南明政权内部发生了争权斗争。武昌的明将左良玉为了争夺马士英的地盘,率兵进攻南京。马士英胆颤心惊,慌了手脚,急忙调回江北四镇军队,对付左良玉。并同时以福王的名义召史可法带兵赴南京增援。


  清军兵临扬州城下,四镇将士被撤回南京。史可法本来就心急如焚,这回还要他率兵回南京增援,扬州怎么办?但史可法顾全大局为了平息南明内讧,不得不率兵急赴南京。途中听说左良玉已经兵败,于是即刻打道回府,赶回扬州。


  此时扬州城外,清兵压境,形势极其严峻。大战在即,史可法命令各镇将领立即集中到扬州守卫。然而,命令发出几日,竟没有一兵一卒来援救。史可法悲痛欲绝,他决心组织扬州军民死守,奋力抵抗。


  史可法的军队在扬州城内已是孤军奋战。多铎见势派人送劝降信给史可法,史可法一气之下把送信的差人杀了,亮明史督师决不降清。


  多铎暴跳如雷,下令把全城围个水泄不通,叫嚣城中军民一个也不留。城内一些胆小如鼠的将领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偷偷地带着人马向清军投降。


  史可法面对城内力量越来越薄弱的实情,立即把全城官员都召集起来,勉励大家同心同德,共同抵抗清兵。同时还对守城的形势和任务,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明确的部署。决心仅以四千之众,抵御数万清军。西门是最重要的防线,史可法亲自领兵防守。将士们为史督师大敌当前,大义凛然而感到由衷的钦佩,大家发誓与督师同生死,与扬州城共存亡。


  清兵没日没夜地轮番进攻,扬州城始终攻不下来,多铎急眼了,他下了狠心,开始用洋枪洋炮猛轰。当他得知西北门是史可法亲自防守,便下令炮手专门炮轰西北门。炮声隆隆,火光冲天,西北门城防终于被轰开了一个缺口,大批清军潮水般地涌进城内,史可法眼见缺口堵不住,无法再守,仰天长啸便拔出钢刀,准备自刎,一部将眼疾手快,飞快地把史可法后腰抱住,一把夺下钢刀,连推带拉地将他护送出小东门。


  恰逢一批清军包抄过来,看见史可法的穿戴,便喝问他是谁。史可法怕连累部属,就厉声答道:“我就是史可法,你们要杀要剐就来吧!”清军一拥而上,一阵乱砍,史可法乱战中壮烈殉国,扬州城从此陷落。清军在攻城中伤亡也很惨重,多铎恼羞成怒,竟下令屠杀扬州的贫民百姓。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整整延续了10天,这就是史称“扬州十日”的大惨案。


  扬州失守后,与史督师一起抗清的副帅养子史德威来寻找义父尸体,由于天热已高度腐烂,加之尸体堆积如山,无法辨认,只好将他生前穿过的袍子和顶戴花翎葬在扬州郊外的梅花岭,这就是至今还保存的史可法的“衣冠冢”。


45757345_45757345_1493905383708_mthumb.jpg

        梅花岭畔  共仰千秋

 

  “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这是刻在他墓祠上的郭沫若诗句。清人挽诗“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幸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何处吊公魂?看十里平山,空余蔓草;到来怜我晚,只二分明月,曾照梅花。


  我今来到史公祠,感一代抗清民族英雄的豪情壮志,耳畔如闻“我就是史督师!”,百世如闻狮子吼;更莫上梅花岭,千秋自有姓名香。


  现代大诗人贺敬之瞻仰史公祠后,十分钦佩史可法的文采和爱国情怀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史可法人可法书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


  一代兴亡关气数;千秋墓祠傍江山。扬州史公祠,留下一座志士丰碑,传播千年英灵佳话。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