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一个美丽的城市似乎都有一条美丽的河流。

  俄罗斯境内河水流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巴西。全世界34条大河中,有6条流经俄罗斯,勒拿河是这个国家最长的河流。但鄂毕河好像比它还要长,只不过源头是我国的额尔齐斯河。而叶尼塞河则是俄罗斯水量最大的河,年均泾流量超过了6000亿立方米。注入北冰洋的科雷马河与流入白海的北德维纳河虽然是以融雪为主要水源,但每条河的年均泾流量也超过了1000亿立方米。这6条河中,最著名的还是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一大河,一提到它,人们耳边就会响起《伏尔加船夫曲》低沉的旋律,眼前也会浮现出列宾油画《伏尔加河纤夫》的沧桑画面。而俄罗斯最短的河流则是涅瓦河,虽然全长只有74公里,但却是圣彼得堡的象征。

  1697年, 俄罗斯一位25岁的年轻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去西欧逗留了两年。他在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当过船长,到英国的造船厂做过工人,去普鲁士学习过军事,在伦敦旁听过议会选举,他还参观过学校、博物馆……西欧先进的科学文化、发达的工业农业让他大开眼界。其实,他的真实身份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彼得一世,易名乔装是想真正了解到外部世界快速发展的情况,尽快改变脱胎于莫斯科大公国的俄罗斯的落后面貌。这位锐意改革的君主后来成为俄罗斯历史上最杰出的沙皇,被尊为“彼得大帝”。很快,他的眼睛盯上了西北方向的波罗的海,他想让俄罗斯从这里走向海洋。

  彼得一世看上的地方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如今有芬兰、瑞典、挪威三个主权国家;它的西南方向是丹麦,更远的地方则是位于大西洋之北的冰岛,这就是当今著名的北欧五国,也是一片令人向往的祥和之地。但历史上,这里却战事频仍。最初的霸主是海盗国家丹麦,它在14世纪走向强盛,曾经征服过英国、法国和挪威。1397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建立了卡尔玛联盟,囊括了几乎整个北欧。15世纪末,丹麦开始衰落,瑞典逐渐崛起。1581年,瑞典吞并了芬兰,它还想占有挪威,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作为自己的一统天下。但它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这就是野心勃勃的俄罗斯。

  1700年,为了打通北方出海口,彼得一世对瑞典宣战。历经七年,终于在波尔塔瓦彻底击败瑞典军队,抢到了原属芬兰的一片领土。1809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又从瑞典人手中夺走了整个芬兰,直至1917年12月6日芬兰重新获得独立。

  有了最初的这片土地,俄罗斯终于可以从芬兰湾通过波罗的海进入大西洋了,也如愿开启了一个“瞭望欧洲的窗口”。于是在涅瓦河三角洲,一个美丽的城市“圣彼得堡”应运而生,名称来自耶稣弟子“圣徒彼得”。彼得一世十分喜欢这个城市,1712年,他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此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为“圣彼得堡”的“堡”字源自敌国德语的发音,于是改称“彼得格勒”,“格勒”在俄语中为城市之意。1924年,这里又变成了“列宁格勒”。1992年,该市举行全民公投,终于恢复了最初的称谓。

  30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圣彼得堡已经发展成为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南北长达44公里、东西超过25公里、面积607平方公里、人口逾500万。更重要的是,它是俄罗斯最美丽的城市,被誉为“北方的威尼斯”。


               二


  7月的俄罗斯温暖迷人,正是圣彼得堡著名的“白昼”期间。时间已近“黄昏”,太阳依然灿烂,只不过像是涂了一层浓郁的金黄色,妩媚了许多。

  走出彼得保罗要塞,为了近距离感受“北方威尼斯”的魅力,我们没有随大流乘坐游轮,而是在“涅瓦门”旁的观光码头登上了一条“帕尔米拉”敞篷小船,在“夕阳”下亲近了金灿灿的涅瓦河。不过,“涅瓦门”当年人们叫它“死亡之门”,关押在要塞的死囚要从此门出来乘船押往刑场,彼得一世的儿子阿列克塞亲王就是从这里走向断头台的。听到了这个故事,有人似乎不太舒服。不过,我倒不以为意,其实生命的长度主要还是捏在自己的手里。

  涅瓦河径流虽然很短,水量却位居欧洲第三,仅次于伏尔加河与多瑙河。由于水流舒缓,船儿如同抛锚般地在河中慢慢飘荡,两岸秀色尽收眼底。

  远方的芬兰湾一片湛蓝,涅瓦河日夜不息扑向它的怀抱,在入海口留下了一片海拔2米左右的冲击三角洲。依托着这片漫滩,圣彼得堡不断展现着自己秀美的身姿。接近入海口时,涅瓦河被“华西里耶夫斯基岛”东部的岬角迎头一撞,只得兵分两路,形成了“大涅瓦河”与“小涅瓦河”。由于三角洲地势较低,为了分流倒灌的海水,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圣彼得堡开凿了纵横交错的运河,形成了42个小岛,并且修建了423座桥梁把这些岛屿如同珍珠般地串在了一起,为这个年轻的城市增添了浪漫和灵秀。如果说涅瓦河是圣彼得堡的“大街”,那么四通八达的运河就是条条“小巷”。

  “小涅瓦河”西南是“华西里耶夫斯基岛”,东北则是“彼得岛”。“彼得岛”也叫“兔子岛”,因形似兔子得名。最初的建筑“彼得保罗要塞”就是在这里起步的。从河中遥望,最引人注目的是雄踞要塞的彼得保罗教堂,作为圣彼得堡的最高建筑,它那122.5米的金色尖顶直耸云天,仿佛要刺破苍穹。

  还在北方战役进行之时,彼得一世就开始谋划建设“彼得保罗要塞”,因为涅瓦河两岸尚在瑞典大炮的射程之内,他要守住这个通向远洋的出海口。

  1703年5月,要塞奠基。最早的工事为土木建筑,1706年开始改用石头重建。彼得一世不仅雄才大略,而且善于“事功”,要塞的规划建设他都亲自擘画,标准很高。他延请瑞士人特列基尼指导工程,聘用德国军事工程师尼赫伯爵督导作业。依据“兔子岛”的地势,要塞建成了六棱体,每个转角都设有棱堡,3座面对涅瓦河,3座面对克龙维尔克海峡,并且配备了300门大炮,可以无死角防守。正对涅瓦河的纳雷什金堡为指挥中心,每天中午12时会准时发射一枚空包弹,最初的意思是警醒人们,但作为传统却延续至今。古堡的围墙高12米,最宽处达4米。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面朝涅瓦河的围墙和棱堡又用花岗岩进行了加固,让人感到更加雄伟。

  要塞虽然有过几次战斗准备,但却没有真正的军事行动,最终成为俄罗斯帝国的政治监狱。吊诡的是,最早的囚犯竟是皇太子阿列克塞亲王。

  彼得一世是俄罗斯历史上思想最开放、最富有改革精神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国号被定为“俄罗斯帝国”。这位身高两米多的皇帝对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文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强制性的上层革命,遭到了守旧贵族、神甫的非议和责难。他们围绕阿列克塞亲王形成了“太子党”,企图政变。彼得一世深知不铲除这股顽固势力,改革将无法顺利进行,于是及时粉碎了他们的阴谋,并要求根据“法律和正义”严惩“太子党”,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宽恕,最后阿列克塞被判处了死刑。

  俄罗斯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身陷这座监狱,幸运的是,他们行将触摸死亡之际,被特赦为流放,似乎那时近代欧洲的民主氛围已经开始慢慢地渗透到了俄罗斯。列宁也有相似的经历,1897年2月,他被沙皇尼古拉二世从这里流放到了西伯利亚。但21年后,尼古拉二世全家及仆从却在叶卡捷琳堡被枪杀。

  要塞里还有圣彼得门、钟楼、彼得大帝船屋、兵工厂、十二月革命党人纪念碑以及由军火库改建的造币厂等。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彼得保罗教堂,彼得一世和他之后的12位继承者去世后遗体就安葬在这里。欧洲人似乎不太像我们那样在意阴阳两隔,生者与逝者相距很近。在莫斯科新处女公墓,我甚至有进入艺术殿堂的感觉,生者的哀思全都透过形态各异的精美雕像来展现。公墓绿树掩映,灌木丛生,花草繁茂,莺啭鸟啼,如同天堂一般。

  彼得大帝的棺椁安葬在教堂的大厅里,灵柩覆盖着白色的大理石,他的青铜座像身躯伟岸,两眼与我们长久对视,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1998年,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也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将彼得大帝第13位继任者尼古拉二世全家的遗骸迁葬于彼得保罗教堂,让历史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


              三

  

  我们的小船水波不惊,沿着小涅瓦河自西北向东南舒缓前行,渐渐地进入了大涅瓦河。远远望去,又一根闪闪发光的镀金长针直插蓝天。虽然它的高度只有72米,不及彼得保罗教堂,但也足够醒目。它身下的大厦就是著名的海军总部。

  彼得一世的确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彼得保罗要塞开工的第二年,海军总部、喀琅施塔得海军要塞、兵船修造厂也相继在圣彼得堡建设。

  北方战争之前,俄罗斯在南部与土耳其交战,期间在沃罗涅什河建造了2艘战列舰、4艘火船、23艘炮舰和1300艘平底船。依靠这支力量,俄罗斯1696年攻克了亚速港,开辟了通往黑海之路。彼得一世深深地认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在他的努力下,当年10月20日,俄罗斯杜马正式通过了海军建设的法案,这一天也成为了俄罗斯帝国海军的诞生日。几乎与此同时,彼得一世在北方描绘出了波罗的海舰队的蓝图。北方战争期间,初试水波的波罗的海舰队战绩出色,为最后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使俄罗斯终于在大西洋站稳了脚跟。

  经过100多年的建设,海军总部建筑群发展成为现在的规模,如今这里已经变为纳希莫夫海军学校。主体建筑塔楼下方为一个类似凯旋门的拱形大门,四周饰有以海洋为主题的各种浅浮雕。正门两侧则是海神的庞大雕像群,象征着俄罗斯水手的英勇精神。而码头旁边,彼得大帝专心造船的青铜雕像,让人感到意味深长,也吸引着我们登岸观光。

  透过海军总部的拱形大门,远远地可以看到皇宫广场上矗立的“亚历山大柱”,它是为了纪念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打败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赢得1812年俄法战争的殊勋而建立的。令人惊讶的是,这根高35米、直径4米、净重600吨的柱子竟然是一块完整的大理石,没有地基,柱石直接放在底座上,顶端手扶十字架的青铜天使雕像与柱石间也无支撑,完全靠重力保持不倒,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仿佛鬼斧神工。这些姑且不论,按照当时的条件,即使是运输、竖立这根石柱,也堪称奇迹。

  “亚历山大柱”北边,国家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建筑群似乎绵延不尽,它与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400间大厅长度超过了22公里,藏品超过了300万件。有人计算过,如果每天看8小时,每件藏品看1分钟,转一遍差不多也要20年。著名的冬宫就是博物馆的主要建筑,这个名字我们耳熟能详。

  1754年,彼得一世的女儿彼得罗夫娜女皇邀请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师拉斯特雷利为其建造一座新的皇宫。彼时,俄罗斯建筑史进入巴洛克时代,追求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但圣彼得堡总体规划对高度有限制,为了满足体量的需求,所以只能向四面延伸。因此这座宫殿长度竟然达到了200米、宽度也超过了160米,接近于一个四方体。它拥有1050个房间、1886道门、117个楼梯。如此庞大的规模,高度却只有22米。没有仰角,平视过去一览无余,外观设计不易把握。

  但是,拉斯特雷利的艺术品位的确不凡。苹果绿的基调加上砂岩黄的润饰,色彩显得雅致,疏密有致的白色壁柱和金辉闪耀的窗户框饰又点缀出了皇家气派。宫殿顶部,装饰花瓶围绕出的柱形栏杆,100多尊形态各异的青铜雕像穿插其间,大大增加了静物的动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完全没有想象中的沧桑,与电影给我们的印记大相径庭。

  冬宫内部气势恢弘,华丽典雅,令人目不暇接。虽然没有时间细看,但也记住了有心脏之称的“大御座厅”,俄罗斯皇室所有重要的官方事件都与这里有关。四壁环绕的白色大理石、16种珍稀木材镶拼的地板、镀金图案装饰的穹顶,让人眼花缭乱。沙皇的御座后边,传说中的常胜将军格奥尔吉的浮雕贴身庇护,也让这座大厅有了另一个名字——“格奥尔吉厅”。

  孔雀石客厅同样记载了重大历史事件。1917年11月7日夜,正在这里开会的临时政府部长们,面对攻入冬宫的布尔什维克无奈地束手就擒。这个大厅本来是历代皇后的会客厅,厅内8根立柱、8根壁柱和两个壁炉都选用了女性喜欢的孔雀石进行了装饰,翠绿的孔雀石与柱冠和天花板上华丽的镀金图案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1762年,冬宫即将完工之时,彼得罗夫娜女皇撒手西归,她的儿子彼得三世携皇后凯瑟琳迁入冬宫。彼得三世身体嬴弱、性情怪戾,经常羞辱凯瑟琳。关键是这位君主极度昏庸,他的一系列行为激起了大家的愤怒,人心思变。凯瑟琳迅速抓住机会,取而代之,成为了著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俄罗斯赢得了与彼得一世齐名的声誉。在她的治下,俄罗斯更加强大,波兰一度消失、土耳其迅速衰落,黑海出海口得到巩固,俄罗斯统治力量逼近了欧洲心脏地带。

  凯瑟琳作为皇后期间,曾经自称“无时没有书本,无时没有痛苦,但永远没有快乐”。夫妻关系的不幸,使她把热情转向文学和艺术,这种爱好延续到了执政时期。她比西欧任何一位君主都更慷慨地资助哲学家和艺术家,与伏尔泰、狄德罗都有过密切的联系。在位34年间,收藏了大量艺术珍品存放于冬宫,这个爱好提前释放了冬宫的博物馆功能,为埃尔米塔日跻身世界四大博物馆之列奠定了基础。

  100年过去了,我伫立在冬宫广场,感叹着世事的沧桑。远处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默默无语,但我的耳畔却萦绕着那枚空包弹的巨响。当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这位个子不高的红色巨人越过北欧边境潜回他的祖国时,他是否想到70多年后,由他亲手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擎天大厦竟会轰然坍塌。当镰刀斧头的旗帜重新被帝俄时代的白蓝红三色旗替代时,历史似乎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四


  穿过冬宫大桥,我们来到西北方向的“华西里耶夫斯基岛”,该岛在芬兰语中为“麋鹿岛”,但是这里现在已无麋鹿。它是涅瓦河三角洲的第一大岛,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4.2公里,面积10.9平方公里。北岸的大学滨河街是圣彼得堡最古老、最美丽的大街,名闻遐迩的圣彼得堡大学、俄国第一个国家公共博物馆——珍奇物品博物馆、彼得大帝创办的科学院,彼得大帝宠臣缅希科夫的公爵府、具有从巴洛克向古典主义过度时期建筑风格典范的美术学院都坐落于此。

  在东部岬角,“长滩”广场两侧矗立的灯塔最先吸引了我的目光。它的准确名称叫“导航柱”,俄语称之为“拉斯特莱里柱”,导航的标志是32米高的柱顶上安放了硕大的“船头”装饰,这源于古希腊的传说。那时的人们习惯于截下战败者船只的船头钉在圆柱上,以此展示自己的武力,象征海战的胜利。也许打通北方出海口的兴奋始终萦绕在久居内陆的俄罗斯人的脑海里,直到100多年后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不肯放过任何显摆的机会。他们不仅在“导航柱”顶端装饰了“船头”,就连花岗岩基座四周的浅浮雕,也选取了伏尔加河、沃尔霍夫河、第聂伯河及涅瓦河的形象。我想,更深的寓意应该是“百川归海”,从这里走向海洋。如今,“导航柱”已失去了昔日的功能,人们在“船头”装饰上接通了光源,为节庆和旅游的夜晚增添了光彩。

  “长滩”广场西边,19世纪初叶设立的证券交易所令人惊异。相对西欧,俄罗斯似乎落后,但这个证券交易所却又早于我们百年,不禁让人感叹。

  交易所的外部构造有点像古希腊的庙宇,44根陶立克式的圆柱炫耀式地支撑着主体,顶端的雕像生动活泼。交易所的大厅宽敞豪华,气派十足,可以想象出当年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但苏联时期取消了证券交易行为,这里变成了风马牛不相及的中央海洋军事博物馆。

  天空依然明朗,时间已近午夜。走马观花,甚至连东部岬角都没有转完,我们就离开了华西里耶夫斯基岛,有些不舍地返回了船上。

  小船转向运河,但我却没有记住名称,因为运河实在太多了,四通八达,不知什么时候就拐向了另一条。不过,“格黑鲍耶陀夫运河”终于让我记住了名字,那里的堤岸非常美丽,如茵的绿草睡毯般地铺到水边,高处要么是参天的古树,要么是风格各异的建筑。最令我感到精美的是堤岸上的“复活教堂”,在河中仰望,竟使人产生了天国般的感觉。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俄罗斯建立了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参政院取代了以贵族为主体的国家“杜马”,设立了11个具有西方国家“部”级职能的专门委员会,将全国分为了50个省,文武官员分成14个不同的等级,不论出身、门第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他还罢黜了东正教会的大教长,代之以宗教院,使教会成为了国家政权的一部分。但是,改革始终在困苦甚至流血中进行。

  很快,200年又要过去了。1881年3月1日,被称为俄罗斯“农奴解救者”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前往参政院签署法令,准备宣布改组国家委员会,启动俄罗斯君主立宪的政改进程。但是,鲜血再次印证了改革的艰难。当他的马车经过“格黑鲍耶陀夫运河”时,“民意党”极端分子的炸弹炸伤了卫兵和车夫。亚历山大二世不顾左右劝阻,执意下车查看随从伤势,结果第二枚炸弹响起,他的双腿被炸断,送回冬宫几小时后不治而亡。

  1883年9月14 日,亚历山大三世在父皇遇刺的地方动工修建“复活教堂”,设计灵感源自修道院院长大司祭伊格纳奇依的睡梦,体现了纯粹的俄罗斯特色,迥异于圣彼得堡十分欧化的建筑风格。意大利大理石和俄罗斯宝石加工制作的7500平方米马赛克,镶嵌出了以圣经故事为题裁的繁复壁画;五光十色的9个洋葱头美轮美奂,金色代表着基督、绿色代表着升天、蓝色缀满金色小星星的则代表着圣母……远远地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复活教堂”历时24年终于完工,此时已是1907年8月19日。由于建设动因,人们更习惯叫它“滴血教堂”。这座教堂实在命运多舛。十月革命后遭到了洗劫,内部破坏严重,上世纪30年代被迫关闭。二战期间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时,临时用作了蔬菜仓库,彼时的苏联对宗教缺乏尊重,这里的耶稣竟被戏称为“马铃薯上的救世主”。二战结束后它又成为了歌剧院的仓库,1970年又改作了博物馆,直到1997年才回归本位。它的经历几乎就是圣彼得堡百年沧桑的一个缩影。

  午夜已过,风情万种的俄罗斯姑娘的歌声伴随着啤酒的泡沫还在四处飞扬,涅瓦河婀娜多姿的身影依然在光晕中不知疲倦地扭动,但我已经有了倦意。不过,再次乘船畅游涅瓦河的念头逐渐清晰。


              五 


  早霞的金辉中,圣彼得堡的街市还在白昼的沉睡中没有完全苏醒,我们已经在冬宫大桥附近登上了最早的游船。昨天那只小船仿佛一叶扁舟,今日这条大船却如同一艘巨轮。绕过华西里耶夫斯基岛,游船在涅瓦河上缓缓西行,不断穿越一座座大型的桥梁。早起的海鸥拍打着翅膀,不倦地追逐着浪花,挑逗着挂在船尾的白蓝红三色旗。

  涅瓦河深深地牵动了我的心,让我不愿离开舟楫。但这就留下了一个遗憾,没时间去皇村了,那里的叶卡捷琳娜宫也很著名。那座宫殿是彼得一世送给第二位夫人叶卡捷琳娜一世的礼物,后来传给了他们的女儿彼得罗芙娜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继位后,发现了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当年送给彼得一世的琥珀壁板。于是她在这座宫殿里镶嵌出了一间光彩夺目的“琥珀大厅”。没想到的是,二战时期德军追踪到了这里,竟然拆走了这些宝物,此后便不知所终。50多年来几经反复,“琥珀大厅”终于在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前夕复原。但我们却难饱眼福,也无缘追寻诗人普希金在皇村的足迹了。

  圣彼得堡有一个美誉,这就是“涅瓦河上的城市”。到处都是桥,好像一个桥梁博物馆。但最吸引人的还是横跨涅瓦河上的13座桥梁,因为它们有一个人们不太熟悉的共同名字——“开桥”。

  这些桥梁串起了圣彼得堡这座水城,但也阻挡了大船通往芬兰湾的航道。不过,聪明的俄罗斯人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在建桥时设计了开启的功能。气候适宜的通航季节,每天的午夜至凌晨,从冬宫大桥开始,这13座桥梁都会采用液压提升的方式依次定时面向芬兰湾相继开启,蔚为壮观。久候的船只鱼贯而过,纷纷鸣笛致意。

  黎明之后,开桥又恢复了安详,从容自如,令人咀嚼出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几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濒临芬兰湾的圣彼得堡早已成为俄罗斯通向西方的一座桥梁,或开或合,收放自如。

  桥梁开启并不新鲜。南宋时期,我国广东潮州的广济桥梁舟结合、重瓴联阁,就曾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开合式桥梁”。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开桥”是英国的伦敦塔桥,那座钢结构悬索桥装有蒸汽驱动的提升装置,当泰晤士河重量级船舶通过时,主塔内机器会将两端各自重达1000吨的桥面向上提起,船舶通过后再落下合拢。但像涅瓦河上数座“开桥”一字排开,则绝无仅有。

  冬宫桥是这些桥中结构最复杂的,它的设计既迎合了城市中心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又保留了俄罗斯的文化特征,使圣彼得堡南方的森林地带与华西里耶夫斯基岛的大海风情融为了一个整体。

  白昼之夜,缓缓“绽放”的冬宫桥,是圣彼得堡乃至俄罗斯最美丽的景观。遗憾的是,我们昨晚与其失之交臂。但看了“开桥”夜晚定格的照片,还是出乎想象的惊异,眼界大开。

  除了“开桥”,圣彼得堡运河的小桥也是千姿百态,最著名的就是丰坦卡运河上的“四马桥”,它建成于1842年。桥头四角矗立的四座青铜雕像格外吸引人们的目光:驭马青年朝气蓬勃,剽悍骏马羁傲不驯。俄罗斯著名雕塑家彼得·克洛特的这组造型生动的倾心之作,为这座普通小桥增加了动感。不过,圣彼得堡初创时期,跟随彼得一世立下功勋的阿尼奇科夫上校曾在此地驻扎,所以此桥也叫“阿尼奇科夫桥”。由于“阿尼奇科夫”与“阿尼契卡”(安娜)读音相近,又派生出许多与女性相关的罗曼蒂克传说,普希金、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都提到过它。

  不过故事还没有结束。二战期间,这组珍贵的雕像被转移深埋在离桥不远的“阿尼奇科夫宫”的庄园里,有幸躲过了德军的炮火,二战结束后才回归了原位。但其中一个遭到炮击的大理石基座上刻下了这样一句话:“这个痕迹为法西斯德国进犯列宁格勒时发射的148478发炮弹中的一枚留下的”。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如何统计出来的,但我敬重这种对历史的铭记。

  “银行小桥”也很有特色,桥头两端分别盘踞着一头狮鹫雕像,狮子青铜的躯体上长出了雄鹰金灿灿的翅膀,显得威风凛凛。这座小桥是1825年为附近的俄罗斯联邦银行修建的,雕像赋予了保护银行财产的意义。不过这座小桥实在精致,只够两人并行。

  从银行小桥远眺,涅瓦大街上的喀山大教堂雄伟壮观,尤其是教堂东面,94根科尼斯式半圆型长柱令人印象深刻。俄罗斯人最信奉的喀山圣母就在这座教堂里。伊凡雷帝时期,圣母托梦显灵,莫斯科大公国打败了蒙古大军;俄法战争的关键时刻,圣母托梦给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寒流击败了拿破仑的军队;二战的最困难的时候,圣母再次托梦显灵,德军冻饿而逃……历史永远比想象还要丰富。

  “四马桥”、“银行小桥”的特色体现在雕像上,而冬宫旁边运河上的“弧形小桥”特色在于桥的本身。桥面弯弯曲曲,厚实的红松木板像一条小路,引领人们走向森林别墅,令人遐想无边。

 

              六


  在清爽的海风带领下,我们的游船慢慢驶入了芬兰湾,那些美丽的“开桥”渐行渐远。游船如同帆板一样在缎子般丝滑的蓝色海面上惬意地滑翔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绿色的海岸线重新浮出水面,芬兰湾南岸彼得保罗使徒教堂的砖红色露出了林梢,游轮抵达了夏宫码头。

  舍舟登岸,游人如织。我们避开了热闹的下花园,远离人流,直接来到了上花园。

  最先吸引目光的是一座3米高的金色雕像,一位体格健壮的男子正在与雄狮搏斗,他用力掰开了狮子的上下颚,泉水顿时从狮子口中冲天而出,交织成了一个大花篮。水雾在阳光的辉映下,使远方的彼得保罗使徒教堂的尖顶都消失在了芬兰湾的烟波之中。更令人称奇的是,泉水没有任何动力。水源来自20公里外海拔100多米的巴比贡山,夜晚蓄集于夏宫上方的小水库,日出后开闸,喷泉依靠落差产生的水压喷涌。

  那位男子就是大力士参孙,它是《圣经》故事中的人物,但他得以广泛传扬则是通过英国文学家弥尔顿的长诗,他在诗歌中充满献身精神,这也许就是彼得一世选取这座雕像的象征意义。

  夏宫为彼得一世时修建,本名彼得宫,是皇室避暑的行宫。相对于冬宫,俄罗斯人更喜欢叫它夏宫。彼得一世为圣彼得堡的建设殚精竭虑,亲自参加每一项重要工程的筹划,夏宫至今依然保留下来十几幅由他亲自设计的规划图纸。但1725年竣工不到两年,彼得一世就去世了,无缘享用这座美丽的宫殿。

  夏宫位于芬兰湾南岸,占地近2500英亩,距圣彼得堡市约30公里。其实,世界上称“夏宫”的地方不少,如法国的“凡尔赛宫”、埃及的“蒙塔扎宫”,我国的颐和园英文翻译也是夏宫。不过,如果说到喷泉的壮观美丽,俄罗斯的“夏宫”无与伦比。

  参孙的那座喷泉位于夏宫主殿的中央,叫“隆姆松”,水柱最为高大。围绕着这个中心,暗红色的大理石基座托起的36个黑底金花石盘和白玉色台阶上镌刻的28个双色浅浮雕,变成了争相喷涌的64个喷泉,水柱从20米的高处直落而下,顺着七层阶梯左右奔流,形成了东西对称的两条大瀑布。37个大型雕像、150个小型雕像仿佛穿梭在漫天的雨丝之中,飘然欲仙。夏宫主殿两侧,下花园呈扇形向芬兰湾展开,又是一片喷泉,据说有150个大喷泉、2000个小喷泉,数都数不过来。泉水不停地向蓝天喷涌,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蔚为壮观。

  彼得一世偏爱金色,雕像也都金碧辉煌,浓艳华丽,而雕像里的希腊神话人物,每一个都有故事,寓意深长。只是人们难以揣测300年前彼得一世这位盖世英雄的复杂心境。

  在云杉飘然的绿影里,在喷泉挥洒的珠玉中,大瀑布的上方屹立着淡黄和灰蓝相间的夏宫主殿,两翼镀金穹顶让我们感到了艳丽。只是彼时俄罗斯总统普京恰好到此,宫殿关闭。虽然擦肩而过,但我们从其他宫殿的风格中,仍然可以想象出它的奢华。但它也曾遭遇过劫难,二战中德军围困列宁格勒时,希特勒打算占领夏宫后在主殿举行新年胜利庆祝会,以刺激英勇抵抗的列宁格勒人民,此举激怒了苏联当局。为防万一,1941年底斯大林下令炸毁了这座宫殿。二战胜利后,人们又按原样修复了夏宫主殿。2003年5月,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的庆典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夏宫主殿的瀑布汇入了参孙运河,两岸大树冠盖如云,遮天蔽日,仿佛一片原始森林,几只白天鹅在树丛中一弯清澈的湖水中悠闲地游弋。沿着林中的小路,

我们来到了海边下花园的庭园“蒙波礼季尔”。夏宫动工之初,彼得一世用3天时间在这里为自己建造了两间“工棚”,后来又用石头围砌了一圈,它的身后就是一望无际的芬兰湾。站在石屋后面的围栏边,芬兰湾的海风温柔拂面,风中的郁金香灿烂娇艳,我的心真的陶醉了。

  我们几乎在这个诗化般的仙境里逗留了一个白天,才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夏宫深绿的云杉和嫩绿的白桦,告别了尽情狂欢的金色喷泉。在波罗的海的归程中,夏宫在波鳞之际渐渐隐没,而不眠的圣彼得堡又在涅瓦河白昼的梦中幻化而出。

  涅瓦河,你是圣彼得堡人民心中的母亲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