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北京市昌平区万科小区,我有幸认识了洛川籍老乡郝树华老师和她的爱人(北京知青)刘春明老师。从此以后,我们两家之间经常走动,经常聚餐,经常聊天,不是亲戚,胜似亲戚。


  今年1月,是北京知青赴陕北洛川插队五十周年,这又激起了我想写写刘春明老师的冲动。他默默无闻,情系乡村槐柏,把青春年华和大半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那片黄土高原的教育事业。在我的再三恳请下,刘老师和郝老师给我讲述了他们在槐柏工作生活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1947年初春一日,北京城阳光明媚,刘氏人家一位骄儿呱呱坠地,父母为其赐名“春明”。沐浴着新中国的吉祥曙光,他如禾茁壮,快乐成长,一路唱着欢歌读完了小学和中学,于1967年顺利高中毕业。 次年1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领袖指示落地,全国1700万青年学生一起行动,全国约十分之一的城市青年,积极响应伟大号召,离开城市走向农村,开始了那段刻骨铭心的人生历程。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二十岁的刘春明也成了这支迁移大军中的一员,起点是首都北京,终点是陕西洛川。


  1969年1月13日,北京火车站人山人海。刘春明告别家人,独自提着一大箱子书籍和筒单的行李,登上了开往革命圣地延安的“知青专列"。火车要开动的时候,车上车下的许多人都忍不住哭了起来。


  “知青专列”南行河北、河南,再沿陇海线西行至西安,后北折陕北,轰鸣的钢铁车轮在地球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倒“几"字,最靠近洛川的终端站点到了,它叫铜川。


  1月14日,在铜川吃过早饭,知青们转乘前来接他们的大卡车,向陕北进发。车里的年轻人显得格外兴奋,盘山公路上,卡车排起了长龙,扬起了滚滚黄尘。一路大山沟壑的颠簸,很快颠簸掉了他们的欢声笑语。到达洛川县城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所有人身上都落满了尘土,变成了一个个"土人"。卡车停在洛川县招待所,那是他们的临时中转站。


  1月15日,县上分配名单宣布后,他们再次起程,奔赴全县南北各公社,各大队,各生产队。依然是大塬长长,山道弯弯,依然是尘土飞扬,寒气逼人,卡车的长龙越来越短,直到最后只剩下几辆。到达槐柏公社后,公社给他们每人发了一本《毛主席语录》、一双手套、一条毛巾,然后,他们249名知青便像星星一样散落到槐柏的各个大队、各个生产队里。刘春明和另外八名知青被分配到陈家坳子村,他是这些知青当中年龄最大的。mmexport1553562394237_mh1554123709437.jpg


  艰苦的插队生活从此开始了。1969年到1971年的三年间,他先后参加过生产队的劳动,拓家河的水库建设和梅七线的铁路建设。


  他是正儿八经的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1972年,槐柏公社选拔他到陈家坳子小学任教师,从此以后,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呕心沥血,一直扎根于基层教育战线,在槐柏执教三十五年,先后在陈家坳子小学、柏里洞小学、青华庙小学、度古小学、杨候小学、槐柏中心小学任教师、教导主任、学区校长,直至2007年退休。他任教三十五年间,始终以校为家,一直居住在学校,把大半生精力都倾注在了教书育人上,先后多次被上级表彰为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

     

  1977年,刘春明老师和郝树华老师结婚。婚后两人比翼双飞,又一起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年复一年地耕耘在基层教育战线上。在槐柏,许多两代人都是他俩教过的学生,他俩所教的科目一直在槐柏名列前茅,所带的班级在历次全镇、全县会考和统考中拿了许多名次。他俩痴心执教终不悔,只为桃李满园开。如今,他俩教过的学生当中有许多从政的、经商的、当兵的,有些还走上了县团级领导岗位,遍布全国各地,可以说是学子遍天下。这几年,有许多学生和家长先后到北京来看望他们 ;  给他们邮寄家乡的苹果,小米,红枣等土特产。他们只要回到洛川,特别是回到槐柏,看望他们的,请他们吃饭的一个接着一个,每当说起这些学生和家长时,他俩最欣慰,最自豪,最骄傲。

  1979年以后,北京知青开始陆续回城,刘春明老师符合政策规定,不仅自己可以回调北京工作,而且也可以带爱人和子女进北京落户口、安排工作,但他俩最后却作出令人超乎想像的决定,继续留在槐柏工作生活,只是把儿子的户口迁移到了北京。


  1985年,刘老师把他的母亲从北京接到槐柏一起生活,当时郝老师身患重病,他一个人既要照顾年迈的母亲,还要照料病中的爱人,同时,还需照看幼小的儿子,尽管如此,他仍然把主要精力和心思还是用在了教学上,从来没有误过一节课。后来母亲去世了,他又作出令人惊奇的决定,把母亲安葬在了槐柏。我曾问过刘老师你为啥当初舍弃回京城的机会,他动情地说,当年插队时是洛川槐柏容纳了我,是各级领导和父老乡亲成就了我的事业,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又尽全力帮衬了我,我对槐柏这个地方太有感情了,深深地爱恋着这里的山山岇岇,一草一木,我舍不得离不开这里的乡亲们和孩子们……


  现在,刘春明老师是留在洛川为数不多的北京插队知青中的一个。当年二十岁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如今已经成为七十二岁的老年人了 。五十年前的知青哥哥,如今已是知青爷爷了。他对过去作出留在槐柏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的选择,以及母亲去逝后作出安葬在槐柏的决定,始终无怨无悔。


F11147C290D7908855D6907CF75FD8E7.jpgF11147C290D7908855D6907CF75FD8E7.jpgF11147C290D7908855D6907CF75FD8E7.jpg       

  说起他的儿子时,刘老师感到亏欠儿子的太多太多了。儿子在洛川中学和延安中学上高中时,他和郝老师因为教学任务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儿子一个人风里去,雨里来,长期住校。欣慰的是儿子很懂事,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北京工作,也找了一个从事教师工作的好对象,不久结了婚,又生了孩子。2011年,刘老师和郝老师来到北京带孙子,尽享天伦之乐。现在,孙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


  这几年,他俩虽然生活在北京,但心中念念不忘的,魂牵梦绕的还是洛川,特别是槐柏。尽管他俩体弱多病,行动不太方便,但每年都要抽时间回洛川去一两次,到处走走,看看。在谈到以后在哪里居住时,刘老师毫不犹豫地对我说,等孙子上了初中以后,他俩回洛川去,到槐柏去养老,安度晚年。


  五十年风雨兼程,五十年峥嵘岁月。北京知青刘春明老师在槐柏激情燃烧的岁月,以及在槐柏教育战线上的无私奉献,必将成为明天的历史,未来的辉煌,永久的记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