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中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举兵南下,攻陷了宋朝首都汴京,灭亡了繁华一世的北宋王朝。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当年五月初一被推举为“宋高宗”,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史称“南宋”。后来,宋室为了躲避女真人的侵略追击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这场“靖康之变”的宋金战争破坏了北宋人平静的日常生活,无数人流离失所,成千上万的中原官员及民众像潮水一般仓皇向南逃亡,史称“南渡”。“南渡”这一重大的政治事件被誉为“中国文明的分水岭”,它在非常广阔的范围内影响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对于文学,同样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文学作品反映着时代的特征。今天,我们就按照时间的顺序,穿过历史的尘烟来品读、梳理李清照“南渡”前后“绿肥红瘦”的诗词,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感悟她跌宕起伏的不平凡人生吧。

  一、南渡前,“绿肥”

  李清照出生于官宦人家,南渡前,其性情天真率性,明丽爽朗,生活美满幸福,优越浪漫,诗词创作属“绿肥”时期。

  (一)少女时代,才震京师

  李清照生于公元1084年3月13日,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李清照少年时,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成长在书香之家,饱览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并且逐步崭露了其聪颖过人的文学才华。这一时期她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词以景衬情,轻灵新巧,委婉曲折,层次鲜明,在将其惜春、恋春的情愫昭然展示的同时,充分体现出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极尽传神之妙。全词语言浅俗平淡,读来极具画面感和故事性。据说该词一出,名震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在怡然的心境中,回想少时游玩的场景,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采用白描的艺术手法,以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娟秀淡雅,静中有动,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公元1100年(北宋元符三年),李清照结识了张耒[lěi]、晁补之及同龄诸女友,并相约在春意盎然之时,来到大自然,搜集奇花异草,相互比赛。李清照的一首《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再次一鸣惊人:“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千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通过寒食时节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在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内心世界写得活灵活现的同时,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真正达到了“无我之境”的妙趣。该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全词都是景语,仔细体味又都是情语,没有雕饰斧凿痕迹,隽秀自然,清新素雅,充分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唐朝的“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唐代文学革新运动的急先锋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与李清照同时的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这诗入闺阁,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记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稿人心开。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深刻总结了历史的教训,用借古喻今的方式来对当权者予以劝戒,表现了诗人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你看这诗的气势哪像是出自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之手。父亲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引起世人的好一阵躁动。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

  待字闺中的少女慢慢长大了,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语言通俗,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在短短的41个字中,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灵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而又娇羞调皮的美少女形象。

  美好的爱情来了,李清照开始热恋了,一首《浣溪沙·闺情》飘入笔端:“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首反映爱情的词,采用比拟、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质朴深刻,格调欢快,词语活泼自然,生气盎然。细细想来,一位与心上人幽会、风韵秀丽的少女多么可爱,细腻敏感的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诚、炽热、大胆。

  (二)伉俪情深,闺房昵意

  公元1101年(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8岁的李清照觅得良偶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双方父亲同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同时夫妇二人志趣相投,都对藏书、书画和金石有着浓烈的兴趣。婚后的这一时期,生活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甜美的一切,溢于词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首词作于女词人与夫君新婚燕尔之际,心中充满对爱情的热情执着。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侧面反映了李清照和谐的婚后生活,显示她落拓恣肆的独特个性,可谓达到了“乐而不淫”的艺术境界。全词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首独特的闺情词。

  婚后不久,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李清照一腔深情不忍离别,遂“觅锦帕书《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以送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该词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诉说了作者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景物体现了她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公元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空闺寂寞的李清照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又写了《醉花阴·重阳》一词寄给赵明诚:“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该词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据传赵明诚收到该词后,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眠,精心填词五十首,将李清照的《醉花阴》混在其中,请友人鉴赏。朋友再三吟赏,最后说,只有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朋友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跪服。

  秋天到了,李清照外出郊游:“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眼沙欧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密婉转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上片写观赏秋景的喜悦,下片写归去的依恋,展现出一幅清新广阔的晚秋湖上风景图。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索衰落的感觉,自北宋“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多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示的是一幅绚烂夺目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其生命和感情,显示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词中的“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在轻快的节拍中传递出作者开朗愉快的心情。作为一个女词人,她在词里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这首词造景新颖别致,巧妙地运用拟人化手法,描写细密传神,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语言颇有行云流水之势,具有生动、鲜明、清新、自然的特色,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回味的余地。

  结婚后,李清照开始走出闺阁,面对社会现实,她变得思想更加活跃,性格更加开朗,敢想敢说,加之她遍读群书,记性特好,不常见的字句、故事,都能一一记得,这就丰富了她的形象思维,使她对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都能挥洒自如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首《渔家傲》词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结为一体,把自己的理想和心头的块垒一起倾泻出来,塑造了一个豪迈恢宏、格调高远的意境。这首“另类”的词继承和发展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气势磅礴,胸怀阔大,充分反映出作者的生活热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充分显示出被誉为“婉约派词宗”的李清照傲然自立的人格和抱负,这是李词中独具特色、具有明显豪放派风格的浪漫主义名篇。

  (三)青州生活,苦中作乐

  公元1107年(北宋大观元年)3月,李清照的公爹赵挺之被推下了宰相的权位,亲戚族人凡在京者,一概捕送“制狱”(皇帝特命监禁罪人的狱所)。至7月,赵家族人方获释放。当年秋赵明诚带着李清照一起离京来到青州故里(今山东青州)屏居。宁静的青州,没有了京城勾心斗角的宦海风波,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李清照、赵明诚夫妇二人在青州度过了一生中最为美好幸福的时光。李清照非常羡慕陶渊明的归隐生活,就借用《归去来兮辞》以及其中的“审容膝之易安”句,把书房称做“归来堂”,把内室称作“易安室”,并自号“易安居士”。

  来到青州,远离京城喧嚣,红梅初开新春将至,自然环境与女词人的内心世界获得了沟通,对生活充满了喜悦和希望、心情愉快的她拿起笔来言情寄志了:“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这是她来青州后的第一首词《小重山》,从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她愉悦的心情。之后又相继诞生了包括《鹧鸪天·桂花》在内的许多诗词。《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篇盛赞桂花的作品笔法巧妙,风格独特,一反传统,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这首词显示了词人不同凡响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

  李清照性格开朗,感情真挚,既钟情山水,也珍视同丈夫的爱情。从公元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至公元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李赵的二人世界变得丰裕充实起来。搜集金石书籍是明诚的醉心,清照协助丈夫共同校勘考证;游览名胜是二人的共同爱好,一登泰山顶、三访灵岩寺、四游仰天山……,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二人的足迹。经过多年的亲访广集,在李清照帮助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这是一部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是我国最早,也是最权威的金石目录和研究著作。

  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夫妇二人“归来堂”的“斗茶”。饭后,二人沏茶,指书橱中某书某页说出其内容,以决胜负,败者献茶胜者饮之。清照自小博学强记,每每胜之。二人笑语欢声……在这如影随形、相知相投、轻松和谐的日子里,二人渡过了十余年的好时光。

  在屏居青州期间,李清照除了协助明诚撰著《金石录》之外,她还完成了一件在词坛上有“补天”之功的大事,这就是为诗、词之别首创界碑,写出了“别是一家”的《词论》。

  公元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7月,赵明诚又被朝廷重新起用,出任莱州(今山东掖县)知事,留李清照独自一人在青州生活。一首《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的词从白天写到夜晚,刻画出一位热爱生活、向往幸福、刻骨铭心地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该词当是想念明诚之作。旧时妇女,婚前不敢言情,婚后一切为丈夫,丈夫外出,就似乎六神无主,这是时代使然。作者真实地道出了这种思想,很有代表性。

  之后,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看望在那里任职的赵明诚,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给其家乡姊妹写了一首词《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它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在一起。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该词不仅有李清照词作特有的抒写心理细腻、敏感的特点,更有笔力健拔、恣放的特色。以此特色来写离别之情,对一个女词人来说,尤显难能可贵。

  李清照在青州的词作,虽然多数还是离情、相思的传统主题,但却开创了一个新天地。李清照摆脱了以往历代的鄙俗气味,以自己直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描写对生活、对自然的喜爱,抒发对丈夫、对亲人的诚挚感情。从此,诗词这一文学体裁才算真正有了严肃的、深刻的妇女内心世界的描绘。青州的生活如此美好,词人的创作达到巅峰。现在看到的辑本《漱玉词》中李清照那些清爽流畅的词句,大都成于此时。

  二、南渡后,“红瘦”

  “靖康之变”是所有宋国百姓的恶梦。李清照与丈夫随赵宋王朝一路仓惶南渡避祸,由此也进入了词人她的“红瘦”时期。

  (一)家国破碎,颠沛流离

  公元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烂了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也正是这一年,赵明诚南下奔丧。李清照独自押着15 车书籍器物,开始了惊险万分的逃亡。一路上流离转徙,九死一生,竟然奇迹般地把这些无价之宝运送到了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并与在那里任江宁知府的丈夫再次团聚。

  公元1129 年(建炎三年)初,稍微稳定一点的李清照仿照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创作了她南渡以后的第一首词作——《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jiōng]。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这首词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身世;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此词不单是作者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全词格调苍凉沉郁,几乎全以口语入词,明了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彼时的心理状态。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2月,江宁府(后改为“建康府”)城中发生了御营统制官王亦发动的一起兵变,即将改任湖州知府的赵明诚听到消息,也不组织抵抗,却和其它官员一起缒[zhuì]城半夜逃走,结果因此被罢官。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随着局势的变换,李清照夫妇也开始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3月行至乌江,在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思绪万千,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千古绝唱《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追思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英雄豪气力透纸背。一贯以婉约词调诉诸细腻感情的李清照,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当时赵明诚站在她身后,闻听之后愧悔难当,深深自责,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染病于当年8月18日身亡,一段将近三十年的美满姻缘就此落幕。李清照悲痛欲绝,亲写祭文葬毕赵明诚,大病一场。更让人伤心的是,在不断地漂泊不定中,两人所收藏的文物书籍不断折损。

  公元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3月,备受打击、几乎麻木的李清照随身带着最后一点轻便珍藏品辗转来到越州。次年,李清照到达临安(今浙江杭州)。此时任何一件细小的事物都可以勾起她对家国亲人的怀念。抚梅而言:“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借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写个人情思,这种借物咏怀,暗寓了身世之感,其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厚,达到了意境和谐、情景交融的程度,故难辨它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还是咏物了。它和清照那些抒写离别相思和悲苦情绪的作品一样,词语轻巧尖新,词意深婉曲折,表情细腻,音调低沉谐美,富于女性美的特征,最能体现其基本的艺术特色。这首《满庭芳·小阁藏春》不仅是《漱玉词》中的佳作,也是宋人咏物的佳作之一。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作者因见雨打芭蕉,触景伤怀,使得作者想起失去的家园,死去的丈夫,想到动荡不安的时局和苟且无能的赵构小朝廷,想到不知何时才能“相将过淮水”,更加无法入睡。在这种场景下,词人写下了这首《添字丑奴儿·芭蕉》,以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该词语言明了轻畅,充分运用了双声叠韵、重言叠句以及设问和口语的长处,形成参差错落的韵律,同时又抓住了芭蕉的形象特征,采用即景抒情、寓情于物、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抒发国破家亡后难言的伤痛。全词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蕴,用笔轻灵而感情凝重,体现出《漱玉词》语新意隽、顿挫有致的优点。

  (二)误入狼口,醒悟自救

  一边是辗转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揉磨,一边是因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李清照陷入了伤痛百般束手无策的困境。她又病了,她真正感到了孤独无助的悲伤,她无法忍受茕茕而立、提心吊胆的生活,的确,一年前还写出精品对联“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的她才48岁,还有很长的人生路要走。这样一位天才女词人,是不应该在这种生活中走向人生终点的。困苦迷惘中,一个男人出现了,他就是张汝舟。在这个男人花言巧语的攻势下,李清照确实被他吸引了。李清照经历了和赵明诚神仙伴侣般的浪漫爱情生活,又连遭国破家亡的厄运,这种命运的巨大反差让她不顾一切的向往着甜蜜、温馨的家庭生活,没多久,想从张汝舟那里找到爱情补偿的李清照病好了,此时,中年的女词人似乎已了结了一切俗世的情欲纠葛,静美安闲的桂花成了她这个时候心境超脱的寄语。其《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词云:“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这首抒情词,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此词语言朴素淡雅,格调直切轻快,心境怡然自得,情味含蕴深长。

  公元1132年(南宋绍兴二年)夏天,她同意嫁给了小自己20多岁的“小鲜肉”——张汝舟。当张汝舟娶李清照时,正在以右承奉郎的衔头在池州为监诸军审计司,职务是管理军队的财务。任职期间,贪污枉法,营私舞弊、中饱私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他追求、迎娶李清照这个年过半百的寡妇,显然不是为了她的容貌,也不是李清照以为的——他看中了她无与伦比的才华,而是抱着最赤裸龌龊的目的——得到她的收藏品。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智慧、刚毅、顽强、独立的李清照难以容忍。作为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李清照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的懊悔。抛弃了幻想,她不能坐以待毙,她要自救。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zǎng kuài]之下材。”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于是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这个渣男,并要求离婚。高宗将该案“付之廷尉”,判了张汝舟的罪,遣至“柳州编管”。但按宋朝法律,妻子告丈夫,纵然情节属实,也要判刑2年。幸亏李清照有个亲戚綦崇礼,正在朝中做翰林学士,在他和众亲友的营救下,李清照的3年刑被改为9天。历时约一百天,她终于达到目的,同年9月离异成功。获释后,李清照怀着感激的心情,特地给綦崇礼写了一道“谢启”,即《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

  经历过此次磨难后,在秋天的一个傍晚,李清照怀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缓步登临高阁,凭栏远眺,写出了《忆秦娥·咏桐》:“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该词乃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上片作者立笔高阁之外,描写作者登楼所见所闻,并将所思之情打入其中;下片作者转笔高阁之内,描写作者登楼所思所感,并将所见之景绘入其中。细绎全词,画面悲凉萧飒,情感凝重沉痛,意境蕴涵深广。结尾处两个“又还”,不仅加重了凄婉哀郁的色彩,而且也加深了主题的表达。全词两片均不脱出写情绘景、寓情于景、情景交加的“诗词三昧”,写得极为高妙,在“心与物融,情与景合”中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这首《忆秦娥》渗透在这幅秋晚眺望图中的是一种揉合着国仇家恨的浑灏苍茫的忧伤之情,可以说,就是词人历经沧桑后,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三)暮年飘零,完成遗愿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渣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

  公元1133年(南宋绍兴三年)5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怀故国的情愫。

  公元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9月,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规避世人的非议,李清照投奔当时在婺[wù]州(今浙江金华)任太守的赵明诚之妹婿李擢[zhuó],卜居酒坊巷陈氏第。安逸秀美的小城生活给忧国忧民,凄凉悲苦的李清照暂时的安静。到此地后的第一个春天,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以其委婉纤曲的艺术手法,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lí]妇生活的愁苦,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全词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一唱三叹,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李清照将时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进了自己有限的艺术境界里,从而使该词具有了典型性。因此这首词不仅获得了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也赢得了社会审美意义,成为后人盛传的抒愁佳篇。

  待到生活安宁、心情好转以后,李清照登临八咏楼,南窗望去,正是双溪汇流之处,豁然通达,气势赫然。铮铮风骨与开阔胸襟重回词人笔下,以博大的气场写下了“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样豪气盖九霄的诗句。这首风格异样的《题八咏楼》气魄宏大而又宛转空灵,寥寥几行字表达了作者感叹祖国山河破碎,徒成半壁,表现了强烈的忧国之情。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绝妙佳语。

  公元1135年(南宋绍兴五年),李清照将自己与赵明诚毕生曾收藏的珍玩一一记录在册,终于完成了《金石录后序》。这期间,李清照还编写了《打马图经》和《打马赋》。虽是游戏,但李清照并不全为消遣取乐。她甚至还幻想能有如“打马图”中的骁骑,冲过淮水,收复失地。

  公元1138年(南宋绍兴八年)李清照由婺州回到临安定居,并创作了《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能留否?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该词写景抒情,抚今追昔,通过回忆当年的“胜赏”,将早年汴京优裕美好的生活和晚年流落异域的凄凉憔悴、落寞伤情作对比,慨叹身世浮沉,寄托了故国之思。

  公元1143年(南宋绍兴十三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最终校勘整理完毕,表进于朝。

  公元1150年(南宋绍兴二十年),李清照在逛元宵节时联想起了在京城汴京时的那个元夕,一首《永遇乐》诞生了:“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该词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在丽景哀情相映中婉转含蓄地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全词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一种雅俗相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语言风格,堪称词坛大手笔。

  时光荏苒,岁月飞逝。曾经的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处慢慢沉淀汇集成了“永恒之愁”,在一段休眠后,某个时日便会从内心深处喷薄而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声声慢》词运用赋体,大气包举,别无枝蔓,创造性选用了入声韵,在始终紧扣悲秋之意主题中,将环境、身世、心情三者融为一体,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通俗平易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活萧疏的处境,寄予了极其沉重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是一首个性独特、感人至深的抒情名作。

  公元1155年5月12日(南宋绍兴二十五年),李清照在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中,在价值连城的碑帖金石中,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词歌赋中,悄然辞世,享年73岁。

 

 

  纵观李清照创作的一生,其词作在思想内容上和词风词境上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个阶段)。前期的作品绰约倩秀,清新奇丽,爽朗轻盈,自然娇媚,最能表达出年轻女性的纯真伶俐,真实地反映出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屏障,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南渡后,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她用词诉说迭遭丧乱,受尽磨难以后的酸楚心境,抒发深沉的相思之苦、悲凉身世之感,倾吐哀愁凄惨的内心感受,带有沉重的感伤情绪。这其中也表达出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深邃的社会现实意义。

  综合来讲,李清照的词随着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变动而发生变更,其中既有女性词的婉柔清丽,又有一般女性所少有的贞刚之气,能将含蓄的情思与洒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温婉而不绮靡,无脂粉气,无闺阁气,细腻柔丽之中透出遒逸、俊爽。这种不让须眉的超脱、豪迈之气,使其词别出与一般意义的婉约词而独具一格。作为婉约派词人的“宗主”,李清照的词既主要写自己的生活、心理和情趣,又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将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糅合在一起,既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又具有凄壮悲怆的格调,大大地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

  风住尘香人已没,生如夏花近千年。今天,重温李清照为中国词史上留下的部分宝贵文化遗产,觉得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的魅力依然光彩照人。我想,一种不疾不徐、不悲不哀的气度、一种坚贞不屈、执着向前的人格应该是李清照通过杰出的诗词所呈现给我们后人最大的财富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