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的3月18日,探寻咸阳历史文化踪迹一行30多人去周陵祭拜民族先祖,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厚重的历史积淀。

        咸阳,商代为毕程氏的封地。在武乙二十四年(公元前1124年),周族首领季历(周文王姬昌之父)伐灭了毕程氏。文丁五年(公元前1108年)周作程邑(现在的白庙村,西距周陵二十里)并建都。周文王伐崇虎建丰都后,这里作为周人的宗庙所在地。孟子说:“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

        周陵于公元1956年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中心6公里处渭城区周陵街道办。自汉武帝开始祭奠民族先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自乾德初年(公元960年)赵匡胤祭陵诏书发布至今,已逾千载。这里遗存着大量文物古迹和名人足迹,仅历代碑石就有四十二通,且文字清晰,保护完好,文化积淀相当深厚。

        周陵文管所所长张俊辉亲自接待我们,并担任解说。周陵的大门前是一个广场,西边大门通道的两侧,种着两排柏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陵中轴线上(司马道)的中间长着一棵郁郁葱葱的柏树,此树高约10米,树冠约5米,树冠从主干3米处成圆锥形成长,奇特之处,是同一枝条树梢分别长出刺柏和侧柏两种不同的柏叶,当地百姓称之为“文武柏”或“阴阳柏”,认为它是“文武之道”的象征。使人感到大自然造化的魅力。

       进入大门后,就会看见一座结构是四柱三孔的木质牌坊,属明清建筑,斗拱叠压,玲珑剔透,正面屋檐凌空,四角高挑,中额书写“文王坊”三个金色遒劲大字,格外醒目。从大门到文王坊的道路两边,种满了柏树,西边的两快石碑上分别刻有“周王先世世系”、“西周王系”,喜欢历史的人民都要认真观看。

       文王坊的东西两边各长着一棵紫荆花树,每到清明节,开花成团簇状,紧贴枝干,满树都是花。满条的红色花朵颜色非常美丽,人们不由自主停在树旁,摄影留念。文王坊贴背为一戏楼,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祀活动,这里要唱大戏,台上鼓乐喧天,台下人头攒动,场面十分热闹,体现了周礼文化和周文王以“德”治国的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礼仪平台。

        戏楼对着的献殿,整体为明、清建筑,民国时修缮过,也遗存有民国建筑的痕迹。整个建筑的前、后墙壁下共镶有八块莲花浮雕图形,造型各异,形象逼真。献殿里面的墙壁上有周代帝王的图像和简介。

       走过献殿后,进入一组四合院式的建筑,庭院深幽,百年古槐,藤若虬龙,桂花飘香,柏树冲天,肃穆雅静。周陵的陵园,在明、清多次重修的基础上,经过1929年、1934年两次大维修和扩充之后,营造了可与山东孔林相匹的圣地、被称为“咸阳祭周,曲阜祭孔”的祭祀和游览胜地。

       献殿的正北方是享殿,殿前祭奠台边的两颗柏树,是蒋介石和宋美龄拜谒1932年(民国21年)周陵时所植。大殿内供奉着周文王姬昌(公元前1152—公元前1056)、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87年—公元前1043年)、周昭王姬瑕((公元前979年—公元前961年) )的泥塑彩像,神坦然,略带微笑,气宇轩昂。每逢农历一、十五都会有来周陵焚香祭拜,每年到了清明节和农历十月一,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儿女齐聚周陵,隆重举行公祭大典,然后再祭拜轩辕黄帝,这就有了先祭周陵再祭黄帝之说法。东西两侧是碑廊,碑廊中镶有历代帝王祭周陵时的御制祝文碑、御制祭文碑,共有四十二通,周陵的祭祀已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周公世爵从西汉到民国续封了82代)。外地的儒生政客来陕必由咸阳儒生陪谒周陵。蒋介石、陈嘉庚﹑张学良﹑杨虎城﹑邓廷桢﹑翁文浩﹑邵力子﹑康有为、于佑任﹑郭沫若、舒同等名将大儒曾谒陵植柏。大殿门两侧的门楹格外引注目:

      上联:耿光大烈启西周表海诘戎稼穑贻谋十五世

      下联:俊德敉功崇懋飨据泾浮渭葱茏佳气万千春

       横批:文治武功。

      上联是表述文王功绩的,意思是说,文王靠着自己的大德开启了西周伟业,并以稼穑为本,代代相传,乃历十五世而不衰。下联是颂赞武王德政的,意思是说,武王才德过人,勤勉尊贤,且能秉承文王之志,将泾渭大地,治理得佳气葱茏,气象万千。

      沿碑廊往北,经过一个小木门,就到了周文王陵。周文王陵呈覆斗型,上小下大,平顶,底部边长东103.3米,西103.7米,南99.7米,北90.0米。顶部边长东48.1米,西46.6米,南46.6米,北43.0米,高14.0米,陵边柏树葱葱,南坡有砖砌登陵台。陵前立有三通碑石,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之碑,书“周文王陵”。毕沅系清乾隆年间著名的历史学家、兵部侍朗、陕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毕沅所书。一通是1958年3月咸阳县人民委员会立,碑云:周陵系文武成康四王之陵及周公太公墓……为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8月第一批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另一通是1984年12月11日咸阳市人民政府立,碑云: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陵时代周。昭昭文王,治绩洋洋。象法天地,调理阴阳。敬授农时,协和万邦,诗书礼乐,百代受益。稼穑终世仁政华,创周易演绎八卦,三分天下二礼仪;明德至善史册夸。

       过去周文王陵长着密密麻麻的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红杆,可入和制香料),俗称文王蒿,凡来周陵拜谒的,都要带一把文王蒿回去,据文王蒿能避邪驱魔,带来鸿运,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宋美龄随蒋介石来周陵拜祭后,周陵守墓人李志茂拿出三把香蒿草,每把用红线缠三道,由姬立法转交于蒋。获赏20块大洋。

       从北面走下周文王陵,向北步行80多米,是周武王陵,为下方上圆,底部边长东57.0米,西55.3米,南66.2米,北43.0米,现存高17.5米。陵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之碑,书“周武王陵”。周武王墓前石碑上的武字,结构为上戈下止。“止戈”应该是停止战争的意思,却组成“武”字,可见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热爱和平。穆穆武王,功业惶惶。抑恶扬善,翦除纣商。礼乐诗书,敷教乡痒。赫赫周道,丕显其昌。勤勉尊贤用圣才,孟津观兵显神智;牧野之战灭商朝,统一分封献雄志。

       陵园以西现有2000多株古柏,柏树繁茂,蓊蓊郁郁,蔚为壮观。据说戴季陶闲暇时翻阅周公后代的家谱,发现了戴姓起源于姬氏,自己居然是周公后裔。出于对先祖的敬仰,一九三四年,他筹款沿陵园围墙种植了一万八千棵柏树,现今这些柏树早已长参天大树,为周陵建立一道亮丽的自然景观。按照1934年编辑的周陵志可以看出,周文王的北边是周武王陵,沿司马道向南依次是大殿、献殿、文王坊、牌楼沿陵园中轴线依次排列。西南方为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55年—公元前1021年)陵,东南方为周康王姬钊(公元前1005年—公元前980年) 陵。周陵是按照“背子抱孙”的布局而建。陵园外正东有、姜子牙墓、周昭王墓。

       登上周文王,周武王陵顶举目远眺:果树花开,麦田葱翠。放眼四方,一张绿毯,敷贴大地,万分抢眼。柏林环绕,殿屋辉映,郁郁葱葱,古道春风,弹指一挥,三千多年。新建的东西北方向的绿化景区已见成效。

       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在咸阳周陵拍摄了当时照片。 虽然充满苍凉,使人感到历史的厚重。

      今天我们悼念周文王和周武王,以他们继承和发展周族先祖后稷和公刘开创的农耕文化及翦灭残暴的商纣政权的功绩,实现了中国分封制的统一,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民族统一的思想与文化。周陵的存在,不是仅仅作墓冢而存在,而是作为“民族先祖”的表征而存在的。真正吸引我们的,不是周陵陵园内的那几堆封土,以及后人添加的砖瓦,而是它作为一种民族统一于民族文化的象征,所赋予我们的是中华民族的聚集力。使他们在中华文明史上,享有崇高的威望。三千多年以来,中华土地上的各族政权,无不对他们尊崇备至。周文王、周武王、周昭王等人也就成了华夏子孙共同崇拜的偶像,受到各代人的以祭祀方式表达的敬仰和怀念。我们一定要正视周陵存在的现实和人文资源丰厚的现实,让其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文王善政平民爱,

武发消商重立侯。

确建分封新统治,

寻根问祖悼先周。

子孙历代呼明主,

多少英雄幻梦愁。

祭祀规章年长久,

唯留陵冢忆前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