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青春之歌》出版已经一甲子,时代剧变,白云苍狗。

       在这六十年当中,发生了许多值得值得时代铭记的事,涌现了许多值得怀念的人;在这六十年当中,一些人逐渐走远,一些人正当韶华;在这六十年当中,某些东西渐渐冷却,某些东西依然火热。

      过去的六十年,正存在的第六十年,我站在前后交汇的时间节点上,能看到什么,能感受到什么,能审视什么,能唱出怎样一首属于我的青春之歌?

 

       一、青春之歌

      在阅读《青春之歌》的这段时间里,我跟随着杨沫先生,默默注视着林道静从一个单纯冲动、茫然无措的女孩儿,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但缺乏经验的女大学生,再到一个恪守信仰宁死不屈的女战士,最终成为一个能独当一面、成熟稳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女革命者。这一漫长艰苦的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人,遭受的事,没有一件是不让人记忆尤深的。其情感上的充沛表达和细腻描写,情节上的完整层次、明晰排布以及人物方面的传神心理、多样鲜明已是众人所公认的闪光点,不需我赘述。反倒是在林道静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当时所谓的一些“小资产阶级情调”描写,让我产生了一些粗浅感触,斗胆说出,望诸君批评指正。

       众所周知,《青春之歌》的成书年代是一个人民热情高涨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略显矫枉过正的年代。在那个时代,社会对于“享受”、“情调”这些词汇是比较敏感的,这不是时代的错误,而是发展的特征,我们没必要对此心怀芥蒂或是闭口不言,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进步和局限,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但是就那个时代本身来说,特定的政治条件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风向,使得当时的文坛涌现了一大批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著作,这当中孰优孰劣,经过这六十年左右的洗礼,相信已经十分明显。而《青春之歌》能经历重重磨难,穿越六十载风尘到达我们面前,成为经典作品之一,我个人认为这其中一些“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描写非常重要。具体例子如下:

       1、第一章中对林道静初离那个腐朽的家时,在火车上的描写。

      “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萧、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她这异常的神态,异常的俊美,以及守着一堆乐器的那种异常的行为,更加引起同车人的惊讶。慢慢的,她就成了人们闲谈的资料。”这段描写放到小说开篇,成为林道静出场的介绍文字,初读不觉有甚,但细细品来,才发觉不可不谓内涵丰富。

       在这段描写中,最先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堆乐器。这堆乐器直接显示出两点:第一,林道静志趣不俗。毛主席旅行时习惯带着大箱大箱的书,林道静离家出走带了一大堆乐器,许多人旅行时喜欢带瓜子、香肠和鸭翅。高下立判,林道静内心的清傲在此处一览无遗。

       试问哪个一般的公子小姐会在离家出走这种涉及到人生重要转折的时刻选择带一堆乐器呢?带些衣物、盘缠乃至食物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而林道静却偏偏带了一大堆乐器。华,但华而不实。第二点随之而来,太过清高反而没有生活经验,太过纯洁反而容易上当受骗,就如同后面写到的的一身纯白装扮一样,林道静此时就是如一张白纸一样纯白一片,白洁易碎。乐器、白衣,这些既是符合林道静性格的随身之物,又是揭示林道静当前性格和人生状态的意向。

       此时的她,就像这堆乐器和一身白衣一样,“幽雅”但用处不大,就自身来说,她没有必要的谋生手段来自立于世,没有足够的人生经验来明辨是非,没有坚毅果敢的心态来驱动进步;就外界来说,她没有能力也无法对我党、对人民、对社会做出贡献,她只能是“成了人们闲谈的资料”。

       对于这个状态的林道静,曾有许多人表示难以接受,一个同旧社会旧制度做顽强斗争的革命斗士,怎么能是这样一个贪恋靡靡之音的娇小姐?但我却觉得,这样的基调,才正是《青春之歌》最吸引人的“主旋律”。我们哪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就具备了成熟的斗争能力呢?所有人都是经历过种种困难挑战才逐渐成长的不是吗?

       虽然此时的林道静显示出极大的幼稚盲目,但这正是林道静之后轻信余敬唐、与余永泽的不幸结合乃至受戴愉欺骗背叛的根源所在,换句话说,林道静受苦受难是必然的。但也正因为这些苦难,让林道静开始分辨哪些人是可以真正信任的人,哪些事是自己真正应该在意的事。她的坚定信仰和出色能力就在这些狂风暴雨之中一次一次得到锤炼并最终形成。

       这一切,从林道静穿一身白衣在火车上守着一堆乐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而这个成长过程不正象征了我们党,从初诞生的弱小迷茫,到尝试各种方法,接受各种挫折羽翼渐丰;从依靠别处力量到坚定立场,独立自主的过程吗?

       放到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用再强调激烈的斗争,但我们的国家仍是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打破各种僵局,不断反省不断提升的过程当中变得更加强盛。

       所以,这看似简单的一段描写,既是人物的开始,情节的基础,也是一段能从其中生发思索出去许多东西的文字。

       2、《青春之歌》当中涉及到的人物众多,形象鲜明。除主角林道静之外,还有徐辉、卢嘉川、郑瑾等众多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卢嘉川,而卢嘉川给我留下印象的原因,同样源自几处略显“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描写。

       在第十九章中,卢嘉川去找刚从牢里释放会家的罗大方,当时的情境是“窗外火红的石榴花和夹竹桃迤逦地排列在洒过清水的花园里,微风阵阵透过帘子,吹进沁人心脾的花香。……卢嘉川穿着一身咖啡色的西装,梳着油亮的头发,看起来,他倒比那蓬乱着头发、穿着一件旧布衬衣的罗大方更像这个屋子的主人。”

       同样是第十九章,罗大方和卢嘉川谈及林道静与余永泽时,“罗大方……望着卢嘉川说:‘我看你有些喜欢她——为什么不大胆地表示一下呢?’……‘别瞎扯!你不知道人家有丈夫吗?’……‘不破坏旧的,怎么能够建设新的?’罗大方抢着反驳他,‘你忍心叫这女孩子被余永泽毁灭了吗?你应当做摧枯拉朽的迅雷闪电,而不要做——做孔老二的徒弟!’……‘瞧你说的够多简单、容易……别说这些了,怪无聊的。’说完,他又闭上了眼睛,长久地默不出声。”

        通读《青春之歌》,我们都知道卢嘉川是一个纯粹热血的革命者,做事不冲动,极富战略眼光,有极高的个人素养和学识修养,是一个难得的接近“完美”的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在意”外表,每次出现,都给人一种从容不迫风度翩翩的感觉,居然还遵守“孔老二”的仁义之说,遵守“朋友妻不可欺”的道德准则,这是否体现了一种“小资产阶级的享乐主义”呢?或许在特定的时代看来,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证明,但现如今,观念变得更加宽容理性后,我们再来看这两段描写,其实是非常正确合理的反应了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对于一个中国人才的熏陶。

       传统文化中要求,人可以穷,但穿衣打扮一定要得体整洁;传统文化还要求,喜欢也好恋爱也罢,要有一定的道德底线,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虽然恋爱是自由的事情,但也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这是传统文化教给我们的做人的道理。在特定的时代,这一切曾遭受过过度的全盘否定,但我们现在都知道,传统文化有其糟粕,但也有大量的精华,中华民族发展到现在,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我们党能从乱世中赢得人民的认可取得最终的胜利,也与我党身上所体现的优秀传统道德品质、治国理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在当时的环境下,杨沫先生能在《青春之歌》中不惮于体现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对革命青年的影响,不得不说非常有准确的直觉和敏感的时代前瞻性。

       另外,这两段描写当中还涉及到了对优美环境的描写。这些描写也是十分精妙而必要的。在后续的章节中,叛徒戴愉也与这种优美环境相遇了,“明亮的大玻璃窗挂着丝质的湖色窗帘;琳琅满目的图书,整齐地排列在一排排的玻璃书柜里;屋子当中有一张小圆桌,桌子上面有一个古瓷花瓶……他也曾有过这样安静、舒适的房间,有过自己琳琅满目的玻璃书柜,有过喜欢喝的茅台酒……仅仅经过了半个多小时,戴愉终于和那两个人一起坐在小圆桌旁喝起了他最喜爱的茅台酒。”同样是优美的环境,对于卢嘉川来说,不过是一种礼仪上的在意,而对戴愉来说,便是不可抗拒的诱惑,是自己曾经失去过的美好生活,是组织“亏欠”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对比,是的戴愉这种表面坚定实则缺乏信仰的人原形毕露。我们也由此知道,优美舒适的环境并不是原罪,真正的英雄能在这样那样的抉择当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些深处的意味,不得不说是以上多处类似描写的功劳。而这样的描写在整部《青春之歌》中数不胜数,当摘掉有色眼镜之后,《青春之歌》出色的文学性通过这些精深的描写层层显现。

 

       二、青春当歌

       说完不同的东西,再来说说那些相同的,一脉相承的东西。

       说实话,在读《青春之歌》的过程中,我有好几次都接近放弃。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个人缺少生活阅历,从小被父母被社会娇生惯养,没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所以缺少深刻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则是时代环境与以往大不相同,很难体会当时人民的情感,与曾经社会的追求无法完全共情,因此在初读《青春之歌》时,我总会觉得缺少读下去的动力。

       转机出现在第二次读到林道静在狱中受到酷刑时,当时有人问她,小姑娘看起来很年轻,具体是几岁。她轻轻回答:“十六岁。”我忽然涌上一股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似痛心、似震惊、又似羞愧。我不由得想,自己十六岁时在干什么?翻来覆去的想,却都是一些断断续续,浑浑噩噩的躁动、抱怨或是幼稚的欢谑恣肆,具体的印象深刻的值得回忆的事情,似乎也只有努力备考参加升学考试了。当然我知道林道静的时代不同于我所处的时代,我也没必要太过妄自菲薄,但我想对我自己强调的仅仅是自己所受的挑战,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远远轻松于林道静,而我的抱怨却比林道静要多。

       这种感觉产生后,我开始怀着一种沉静的心情继续读《青春之歌》。我看着林道静曾经迷茫无助,想到我也遇到过疑惑的时候;我看到她虽然不知道该如何摆脱困境但坚决不屈服的时候,想到我面对困难时却总是给自己留余地;我看到她在磨砺中急速成长拥有不属于她年龄的成熟的时候,想到我总是觉得自己还小总给自己找借口;我看到她处处碰壁却从未产生过一丝一毫动摇的时候,想到我已经换了好几个目标改了好几个方向……我感受到了不同,可究竟是什么东西在支持她呢?我再次从头读过。

       这次读,我完全将自己沉浸进去,感受她家庭给她的痛,敌人叛徒给她的痛,旧政府旧社会给她的痛,感受她急切渴望改变这一切的心,她希望找到一条道路的心,她不忍再有人遭受痛苦折磨的心。越读越沉默,越读越激昂,越读越悲痛,越读越欢欣,当读到“一边是神圣的工作,一边是荒淫与无耻”时,不觉已经泪流满面。

       放下书本,我脑中忽然涌现进来很多杂乱的画面,有说道德滑坡的新闻,有显示为优厚条件而读书的社会调查,有抛弃职业操守的商业性报道,也有义无反顾坚守乡村支教岗位的身影,也有积极维护世界和平的维和部队,也有几十年如一日研究攻克科研难点的名字。

       渐渐地看清,林道静身上有一份极纯净纯粹的追求,一如初见她时她的一袭白衣。渐渐明白,我一开始无法理解,是因为我缺少这种纯粹,而《青春之歌》将这种纯粹承载,走过六十年的荏苒时光,走到我面前,让我去体会,去理解,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纯粹精神。

       有些东西,能历经岁月侵蚀而不朽,能接受检阅而不萎,必然是蕴含了一些世代所公认的精神和力量在里面,这些东西种类繁多且缥缈抽象,比如风骨,比如文脉,比如民魂,但就是这些东西,支持我们渡过无数个黑暗的夜,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为我们燃起希望,使我们心向往之,誓坚守之。

     《青春之歌》告诉我,不必迷惑,青春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