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权(1914~1948年),盱眙县穆店街人。盱嘉支队侦察排排长,在1948年5月的后梁庄战斗中,为掩护战友撤退,英勇牺牲,时年34岁。

  1914年春天,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吴忠权出生在穆店街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的吴忠权就放牛割草、下地干活,从没吃过一顿饱饭,更未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到了春荒时节,只得到处讨饭,受尽艰辛。正是这样,养成了小忠权坚毅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1939年,新四军五支队来到路东,建立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盱眙南部山区,穆店的大部分地方都是根据地的范围,新四军还派出干部来到穆店街,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吴忠权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抱着一颗抗日救国的热心,参加了革命工作。盱眙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经本街的街坊、共产党员保晴推荐,到县政府组建的联保队当民兵,为县政府领导站岗放哨。还多次带领几名民兵实施奔袭救援任务,配合新四军打好龙王山战斗和车棚战斗。每次战斗都是冲锋在前,不怕牺牲,表现突出,得到县长杨思九的多次表扬,还委任他担任民兵小组长。

  1946年我军北撤,盱嘉县委书记朱云谦带领原来的盱嘉县干部民兵,留下来坚持战斗,并成立了盱嘉工委武工队,保晴任武工队政委。由于吴忠权机智敏捷、军事素质好,又长期在盱眙境内活动,对盱眙各地的地形地貌、村庄环境都十分了解,便把负责侦察敌情、搜集情报的任务交给吴忠权。他经常乔装打扮,只身深入敌后,摸清敌人的情况,为夜袭盱城、打击顽敌提供第一手军事情报。他还与武工队的同志一起,巧妙地潜入敌占区,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1948年5月,解放军淮南军区决定将三十四旅一○○团一营改为“盱嘉支队”,任命吴忠权为侦察排长。当时,盱嘉支队主力驻扎在三河北岸的蒋坝一带,与驻扎南岸的国民党部队隔河对峙。

  为了迎接大军南下,扫清国民党顽匪设置的据点障碍,保障大军顺利渡过三河,支队司令王明、政委胡坦命令吴忠权侦察三河南岸的情况。吴忠权经侦察发现,敌人在三河南岸的后梁庄(今观音寺堆头村梁庄组)驻有一个连队敌军,武器装备配备精良,还新修了工事,筑了碉堡,挖了战壕,拉了铁刺网,而且北边紧邻三河天堑,南边背靠马坝重镇,离国民党乡公所周集也很近。后梁庄的敌人据点就是一颗“钉子”,对我军的行动造成严重威胁。支队和主力部队领导研究后决定:必须拔掉这颗钉子!

  5月28日,主力部队一○二团从金湖吕良到达三河北岸的蒋坝的彭城岗,利用夜色,由吴忠权带路,用小船将一个营的兵力悄悄地运送到三河南岸。并分兵三路各一个连:一路打周集,一路在马坝到后梁庄的道路上伏击打援,一路攻打后梁庄据点。晚七时许,在吴忠权的引导下,对后梁庄的敌人发动了突然攻击,敌人被打的措手不及,龟缩在梁庄的马家大院,利用高墙深沟拼命顽抗。由于我军处于平坦地带,几乎没有什么掩护。再加上马家大院内关有几十个被抓来修工事的百姓,我军为保护百姓免受殃及,既不能用炮火支援,也不好用炸药包、手榴弹等爆炸性强的武器,所以攻击被动,处于胶着状态。此时,在马坝的敌人出动了100多人增援,在周集乡顽保丁刘三麻子带领下,抄小路近道,绕过我军伏击打援的队伍,直插梁庄,用疯狂的火力压制我部队行动,并用迫击炮轰击我军阵地。因夜间也弄不清到底来了多少敌人,吴忠权感到情况不好,便与部队连长商定后,立即回撤到三河北岸。部队边打边向三河岸边靠近,敌人的强大火力也一直疯狂压制。连长要吴忠权赶紧上船渡河,吴忠权坚定地说:“连长,你们是主力部队,我的责任是保护你们。现在我和两名侦察员留下来掩护,这里的情况我比你们熟悉,你们快撤!”连长含着眼泪,咬咬牙,说:“老吴,多保重!我留下一个排,和你们一起掩护。余下的同志迅速撤往河岸,上船撤离!快!”

  由于只有一只小木船,加之敌人的火力又猛,撤退渡河的速度很慢。吴忠权带领两名侦察员和主力部队一个排的战士,在岸边用身体和火力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掩护着战友们离开。眼看着掩护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最后一批撤退的战士也上了小船。吴忠权向敌人扔出两颗手榴弹,对着三河北岸和站在船上的战士们大声喊道:“同志们,打倒反动派,解放全中国的任务就靠你们去完成了!战友们,永别了,二十年后,咱还是一条好汉!到那时候,咱还一起打反动派!”说完,转过身,端起机枪,压满子弹,向着敌人不停地扫射。突然一颗炮弹飞来,吴忠权倒在了血泊之中……。

  这次战斗,我军歼灭了敌人90多人,活捉了敌周集乡长鲍欽年,镇压了恶霸地主潘成高,炸毁了后梁庄据点的碉堡和主要工事。但是,我军也有27名战士壮烈牺牲,长眠在后梁庄的土地上。1958年,盱眙县人民政府在这里建起了“马庄革命烈士陵园”,修建了烈士墓。遗憾的是,这27名烈士中只有吴忠权留下了名字,其余的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但是,他们的英勇壮烈,永远激励着后人。

  建国以后,吴忠权原来的领导杨思九、胡坦、李海明、周世民等都回到盱眙寻找过他,但是没有结果。周世民曾到过马庄烈士陵园,看到的烈士姓名为“吴忠军”而非“吴忠权”。而吴忠权烈士留下的儿子当时只有乳名“吴小毛子”,连正式的名字还没有。所以一直没有寻找到烈士的家属。吴家也因为名字的一字之差,久久没有得到烈属的待遇。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原盱眙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时任国家纪检部门领导职务的杨思九,当年战友、时任安徽省广播电视局局长的周世民来到穆店,看到了已经40多岁的吴华亭时,两位老革命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抱住吴华亭哽咽着说:“我找了你们四十多年了啊!老战友,老吴,今天我终于找到你的儿子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