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你能空出来吧?带上汉服到云想荟。”杨姐如是说。

  原来市妇联举办三八节妇女节系列活动,说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启汉服体验穿越之旅。作为妇联旗下活跃度较高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奉献汉服保留节目“孝亲敬师操”自然成了不二选择。我算是核心成员之一,被点兵也就在情理之中。

  踏进云想荟,如梦的唯美,如幻的场景,让人生出恍惚:仿佛一夜之间,这个城市穿越了千年。满眼都是汉服美女。眉眼如画,巧笑嫣然。或坐或立,似颦似蹙;或行或止,将语未语。谈笑间,红唇轻启,软语呢喃,娇俏典雅;行走间,莲步乍移,风姿绰约,衣袂飘飘。忽而想起一个词:春色撩人。眼前,不正是?!mmexport1551963035204.jpg

  不自觉敛了声息,放缓了、放轻了脚步,柔美成合拍的气韵来。杨姐看见我,急匆匆说,赶紧的,来,换装,去排队。我才知晓,不单有人提供汉服着装,妇联还特意请了几位化妆师,在精心为美女们提供服务呢。我们团队是自备表演汉服,但能有专业人士打理妆容,何乐而不为呢?何况还有配套的步摇,更添几许飘逸摇曳的质感。

  候在化妆厅,看美女往来穿梭,别有一种情趣。不经意切换视角,发现有女倚窗而立,很是面善,再细细地端详,才猛然惊觉:那不是我同学吗?素来雷厉风行,想不到着装变了,连气质都迥然不同,俏生生一亮相,竟文静娴雅了起来。她也看见了我,笑意盈盈的,两眼晶亮亮,似乎也透出莫名惊艳来。阿门,感谢汉服!

  琐碎之后,是正式的活动。时光之门,徐徐打开。古琴悠扬,缥缈而起;长袖裙曳中,有女若飞天,若惊鸿,翩然曼舞;花香悠悠,轻灵而来。吟诵古诗词,领略汉文化。从服装到礼仪,再到传承。现场教画团扇,便已是额外的馈赠。三月,成了最好的契机。汉唐盛世,在时光之门里,堪堪然重现。

  IMG_20190307_155629.jpg最值得一提的是,诗书画院的美女们,现场挥毫泼墨,将才艺展示得淋漓尽致。

  场面清寂、静穆,没有震撼,抑或惊喜,更多反是淡泊,是闲适,仿若原该如此,才是真实,才是生活。或许穿越之后,便是如许情境。心简如素、岁月静好,不外如此吧?!这样的画面,大约诗人有吟在心,只不为人知罢。

  脑海掠过些片段语句,诸如《洛神赋》的“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再如曹公之《警幻仙子赋》“远惭西子,近愧王嫱。生于孰地?降自何方?”

  什么时候开始的,汉服成了流行色?而在此之前,是旗袍。去年参加的各类活动,清一色的旗袍秀抢占了舞台,似我这等素来休闲着装的,也不得不被姐妹们敦促买了几件。但这汉服嘛,估计流行不起来,毕竟时代不同了,长袍宽袖,摇曳生姿,拖拖拽拽着的,不方便作生活装,或许会换个模样出现,例如改良版的,要不,就是民族风了。

  他们说,是生活品质高了,又或是女人们闲的。认真掂量,那大约并不确切,而该是某种文化自信才对。旗袍也好,汉服也罢,但凡与文化沾边,可延伸的层面就宽了。单就汉服的流行而言,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现出某种清雅、气韵,连同从容不迫的底气。这底气从哪里来?恐怕得从它的最初说起: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汉服继承自秦朝,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它的背景是华夏礼仪文化,体现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丝绸之国)的气韵特色。而那些历史时期的中国,无论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地位,无疑是世界各国的鼎盛。别说是本国本土之人了,便是来朝贺的,谁不以着汉服为荣?自然也就巩固了思想和文化的地位。

  与之相应的衣冠服制越来越详备,形成“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被纳入“礼治”的范围,成了文化礼仪的表现形式,也就在情理之中,并顺理成章起来。至于配套的衣、裳、裙、裾、鞋、帽及配饰的小调整,以及各类着装色泽的微选择,无非因地区、时代或场合而变化罢,但其实依旧没脱离汉服的服饰范畴。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汉服都是在服制里熠熠生辉的。

  什么时候受到冲击的呢?那大约要从元朝初期蒙古服饰开始吧?到了清朝满洲统治时期更是大范围遭遇“围追堵截”,清政府明令“剃发易服”并大举镇压,虽有此起彼伏的局部反抗,终究没能抗住强制推行的狂潮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好在文化元素的存在使汉服服饰存留复生的火种,到了特定的历史时期终究能够重现天日。

  而这特定的历史时期便是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了: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礼、乐”被提起来,与之配套的服制自也受到关注。“汉服”元素便以蓬勃的气势,出现在各种场合,诸如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大有激情燃烧的岁月之感。记得今年的春节期间,还在丹景山的牡丹文化广场看见拎着宫灯的汉服美女们款款而行,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引得很多百姓追着拍照留念。IMG_20190308_200819.jpg

  原本以为汉服情怀更多是彭州特色,与大唐匹配的牡丹需要这类文化造势。殊不知我还是孤陋寡闻了。不久之后,是3月8日,夜,去成都体育中心参加个节目彩排。遇到一档还在表演的节目赫然也是汉服气韵,包括茶艺表演、曲艺表演,连同服装展示,都是清一色的常服、袄裙等,看着幻美的霓虹灯影下仙子般飘逸的女人们,恍如梦境、仙境,不觉飘飘然起来,想起那句古诗描画的场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3月9日的表演,明明是女知联的汇报演出活动,竟也有好几个分会的文艺节目,都充满汉服的文化元素。

  看来这一场“汉服”之风,颇有些“文化运动”的气势,只不知从何而起,亦不知至何而终。来不及慨叹便又有人发来链接,是牡丹文化旅游节“蝶恋牡丹,梦回盛唐”的开幕式,他说,亲们,点进去支持一哈。好奇打听才知道,他,是现场饰演陆游的——大约是像的吧,毕竟是古贤人了,谁都没有评价的依傍。

  原来本次旅游节的首要看点之一,便是:重现汉唐风。包括景区门口的汉唐旗帜、古代城门,连同仿古街的汉唐牌坊,以及牡丹花廊里的汉唐花市。至于主会场各类表演的大手笔,连同丹霞苑的纱幔里有汉服美女抚筝,牡丹坪的花田里汉服美女与花共妖娆,都让我忽然有了前往一探究竟的想往。咳咳,主要是很让人思量:这么喧嚣的推广,到底是旅游业的需要,还是传统文化的需要,抑或是汉服的需要?会不会打扰一朵花的生长?

  不管怎么说,汉民族能够自信,终究是好事儿。服饰无非是外相,文化气质才是底蕴。能把自己的服饰穿得扬眉吐气,穿得天经地义、理直气壮,怎么说也是腰板硬朗了的。至于涉嫌小折腾的地儿,不妨一笑了之,就当给这“汉服”的春天捧个场……


mmexport1552042055708.jpg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