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州市的红旗渠,被人们称为“人工天河“。它是上世纪60年代,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历时九年战天斗地创造出的人间奇迹。

  在我的故乡不老台村,也有一条类似的水渠,村民们称之为幸福渠。

  说起这条水渠的来历,还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不老台村地处太行山深处,村子四面环山,景色宜人。但是就这么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地方,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因为缺水,村民们只能靠天吃饭,种的都是些耐旱的低产量作物,一年的收成,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而在村外的不远处,就有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沙河穿流而过。但由于村庄比河道高出了近百米,村里的人们只能世代望水兴叹。

  如何能将大沙河的水引到村中,让村中靠天吃饭的旱田变良田,是全村人的共同梦想。

  七十年代初,有一位支农的军队干部来到不老台村,带领全村的人们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终于使人们盼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这位军队干部姓王,村里的人都称他为“王三号”,按部队的职务排序,应该是一名副团长。 

  “王三号”驻村后,看到人们日子最艰难的根本原因就是缺水,而村外大沙河取之不尽的河水却白白地流走,他觉得要让村民摆脱穷根,只有把河水引进村,让旱田变良田。

  经过一个多月起早贪黑的实地调研后,他发现要将河水引进村中。需要在上游20多华里的地方开始修筑堤坝,沿山势修渠,而且还要开凿好几条山洞。

  如此大的工程,仅靠不老台村百十来号劳力,能不能修通,村里人愿意不愿意受这份累。起初“王三号”心里也是没底的。

  在村里的社员大会上,他带着疑虑把自己的设想说给了村民,出乎他意料的是,村民们一致通过,并表现出了非常高的积极性。

  “王三号”激动了,他表示修筑水渠用的炸药由他负责找有关部门解决。在“王三号”的全力支持下,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开山修渠的建设之中。

  寒来暑往,经过全村人三年多的努力,一条长达20多华里的水渠在村中半山腰上修成了。

  手捧着清凉的河水,人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通水的当年,村里也向周边邻村一样,种上了小麦、玉米等高产作物和瓜果蔬菜。过上幸福生活的人们,为感谢“王三号”,将这条水渠称之为幸福渠。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