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产生必定有打动人心的魅力,有深远的意义、可以唤醒人们心灵深处震撼的文字、影像,让人们久久地在岁月的时光里回味和感动。

  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流传于世,需要好的题材、好的剧本、好的作家、好的编剧、好的导演、好的演员,好的音乐……《青春之歌》这部电影就汇集了当时我国最优秀的一代年轻的文艺工作者,正值青春年华、朝气蓬勃的他们用心血和深情成就了这部经典电影的永恒,一个甲子的今天再观看依然如此感动。

  2018年是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是杨沫先生的小说《青春之歌》出版发行60周年。

  2019年是由谢芳老师主演的电影《青春之歌》上映60周年。

  2019年3月13日,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再次播放了《青春之歌》就有很多感慨。

  电影《青春之歌》是由杨沫先生亲自改编自自己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谢芳老师出演女主角林道静的影片,二位才女的倾力合作收到前所未有的轰动和好评。这部书和这部电影影响了几代人,给人力量和方向。

  电影的魅力在于有画面、有音乐、有声响、有人物生动的表演,比小说可能更直观的让人们欣赏到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气息,人物更生动、更立体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人们对于理解故事本真的感受,就更容易,就更能打动人心。

  在杨沫先生的小说《青春之歌》诞生一年之际,电影《青春之歌》上映了。谢芳老师扮演的林道静,就是我们心中的那个梳着齐耳短发、月白色的旗袍,一条鲜红的围巾的林道静,演活了林道静的就是谢芳,谢芳就是林道静。

  一、电影《青春之歌》诞生

  最早提出把小说《青春之歌》搬到银幕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杨沫的妹夫蒋君超。他的愿望得到了杨沫的同意。蒋于1958年3月完成了剧本初稿,上影厂也将其列入拍摄计划,由沈浮执导,演员也做了安排。当时文化界的领导希望杨沫亲自来改编剧本,由杨沫所在的北京电影制片厂来拍摄,杨沫服从组织安排。得知这个消息后,上影厂派蒋君超进京,要求维持杨与蒋的原协议。最后,由电影局领导出面裁决,《青春之歌》正式确定由北影厂拍摄,陈怀皑、崔嵬执导 。

  其实,当小说还在报纸上连载时,导演崔嵬就产生过将其搬上银幕的想法。接到任务时,崔正在进行《老兵新传》的后期工作,他一口气读完了全部小说,再次被那些情节和人物所激动,特别是他也参加过北京学生运动,书中情节的历史情况都是他所熟悉的,人物的情感他也完全能够理解 。

  杨沫在把小说改编成剧本时,明确了创作方向是以林道静的成长为主线,反映20世纪30年代的历中事件,再加上影片长度所限,所以她大力删节了与主线关系不大的情节和人物,而且还舍去了“九一八”以后北平学生到南京请愿的情节,以及江华机智地逃脱特务魔掌的场面等等 。

  剧本第一稿出来后,崔嵬等人参与了修改工作,从充分运用电影表现力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意见。例如,剧本的开头原本与小说一样,写林道静在火车上,而经过讨论,大家共同设想了另一个开头:林道静投海。导演认为,这样的开头有利于制造悬念,也方便了后续情节的展开 。

  就在剧组讨论剧本时,《中国青年》刊发了一篇否定《青春之歌》的文章,对小说和主人公产生了怀疑,为此剧组多次研究,统一了创作人员的认识,在修改剧本时给了明确的解决。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两处。一是林道静与卢嘉川的关系。主创人员认为卢对林的爱慕有损于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所以把相关描写删除了。另一个是戴愉叛变后对革命的破坏问题,主创人员认为小说中所写的戴愉的破坏作用贬低了共产党的能力。杨沫接受导演意见,删除了相关内容,同时还补写了林道静在定县农村教书、江华领导定县农民麦收斗争的场面,让林道静的思想发展更可信 。

  鉴于小说的影响力,崔嵬奉命召开观众座谈会,请观众对林道静的扮演者提出议。连远在印尼的华侨也寄来了演员名单。同时,以白杨、张瑞芳为首的一些演员也主动表达了扮演林道静的想法,杨沫的亲妹妹白杨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但崔嵬认为白杨年纪偏大,不适合扮演仅二十多岁的林道静。直到1959年3月影片开拍时,主演的人选仍未定下来。这时,崔嵬想到他在湖北任职时认识的歌剧演员谢芳,觉得她的外貌、风度与林道静相似,马上把谢调到北京试镜。经过几番讨论,在崔嵬努力争取下,谢芳正式得到了林道静这个角色 。

  1959年,导演崔嵬为拍《青春之歌》寻找到女主角谢芳。谢芳对试镜的场景还记忆犹新,“整整试了两次。第一次,试肖像,导演把我正面左面右面都仔仔细细看了一通。第二次带了戏,林道静不是一般的风花雪月,要看演员有没有革命的气质。”这场戏让林道静自首,谢芳把东西一撕往对手演员脸上一扔,“我不怕死,进了你们的圈套,就没想到过活着回去!狗东西,跟你们拼了!”《青春之歌》拍摄半年,600多个镜头中,谢芳一人就占了400个。最难的是拍哭戏,谢芳不愿点眼药水。拍林道静离婚那场戏,没有台词、动作,“灯都开着,非常安静,导演连喊都不敢喊,我的眼泪就掉了出来。”

  林道静干净利落的短发造型靓丽时髦,谢芳随后接演的电影中,剧中穿着也极具美感,谢芳被称为中国“第一代知性女性的银幕代言人”。而现实中的她,却称自己并不讲究“拍戏时多是有化妆师设计,他们很有生活经验又有素质。我在生活里根本不计较穿什么。” 在《青春之歌》中,谢芳老师的表演无疑是最能表达小说作品中女主人公林道静需要的一切条件:清纯、文雅,秀丽,有一点青涩的学生气。其实严格地说谢芳老师并不是惊艳的美女,表演上略带青涩,但她对于电影的深爱、对于人物的揣摩,最终她淳朴本能地演绎了林道静这个人物成为永恒。

  在音乐上,影片中运用了一些抗战前的写于1935年至1937年之间,晚于电影中表现的年代革命歌曲,如《五月的鲜花》烘托气氛,效果很好。“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片,该片得到北京市委支持,汇集了当时,我国最优秀的一群年轻的电影人:导演崔嵬、演员谢芳、于是之、于洋、康泰、秦怡、秦文姐妹等,那是他们最美好的年华、青春洋溢的岁月,只花了五个多月拍摄就完成了这部经典。在影片送审时,有人提出了否定意见,指责该片有小资产阶级情调,周恩来、陈毅、彭真等领导对该片给予了积极评价,使该片得以顺利上映 [11] 。

  二、从歌剧舞台到电影银幕,谢芳因林道静一举成名

  一直在武汉唱歌剧的谢芳,因一部《青春之歌》的电影,让观众牢记了谢芳这个名字。充满活力、细腻生动的表演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她的电影处女作。

  谢芳老师1959年出演《青春之歌》时原名谢怀复,参加工作后改名叫谢方,因为《青春之歌》制作电影字幕时误把她的名字写成“谢芳”,她就将错就错把名字再度改为“谢芳” 。

  家喻户晓的《青春之歌》,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那是一代人砥砺前行的标榜,无论是谈到《青春之歌》、想到《青春之歌》,读到《青春之歌》,看到电影《青春之歌》,人们的头脑里、心海里定会出现三位女人,不能不说的三位了不起的女人,三个女人的命运和对于时代的贡献:

  杨沫先生《青春之歌》的缔造者。

  谢芳老师《青春之歌》的扮演者。

  林道静《青春之歌》的主人公。

  谢芳老师在《青春之歌》电影角色里演绎的林道静很美、很女性、很清纯、很坚强。由温润、可人、理想、抒情到磅礴大气。观谢芳老师不同时期的电影《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泪痕》《第二次握手》等,我们可以看到谢芳老师的演艺事业从青涩逐渐成熟,进入了一位艺术家高深思想境界的自在的维度。

  谢芳老师对于杨沫先生始终是感恩的,尽管,在记者采访谢芳老师的时候,问道她最喜欢自己出演的角色时,谢芳老师曾说是《早春二月》里的岚性格和自己很相似,但她也说最感恩的是杨沫先生和她的《青春之歌》

  谢芳老师年过80岁,迈上高龄的她,却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热情参加各种宣传红色经典的活动,在活动中与现场的朋友、观众真诚交流合影,没有明星的架子,还常常和老伴张目老师高唱青春之歌。

  阅尽世事“相由心生”,她的艺术也登上了精神性的高地。杨沫先生写了他们青春的故事,谢芳老师演绎了他们青春的故事《青春之歌》,他们的成长、奋斗、牺牲,这是一个时代的辉煌的赞歌。

  比起那些坎坷的前辈,谢芳老师的演艺事业无疑是幸运的。从影的道路也是一帆风顺,《青春之歌》的出演更奠定了经典的必然,谢芳老师一直在感谢杨沫先生:“我谢谢杨沫先生,她是了不起的作家,小说和电影剧本都是杨沫先生写的,小说的开头是林道静坐在火车上,文静的女学生被书和乐器包围着,整洁的穿戴、这是去寻找新生活的方向带给的愉悦:电影的开头是林道静一步步走在海滩上,正准备去投身大海结束生命,心情是悲凉的,所以我说杨沫先生是了不起的作家。我也谢谢杨沫先生的后代是有文化的人……”谢芳老师深情地告白中饱含着对杨沫先生深深的敬仰和感激的同时,也看到在谢芳老师娇小的身躯蕴藏着着巨大的能量。

微信图片_20190319075813_meitu_2.jpg

  三、青春的赞歌

  影片中,除了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其中三位出现在林道静革命生涯中、生命里的余永泽、卢嘉川、江华的故事也很精彩。(三位扮演者都是最优秀的演员,现在都是表演艺术家。)

  林道静,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青年女性,由于本身的不幸身世,她对家庭充满了仇恨,自发地反抗旧礼教,追求个性解放,要求独立自由,但只是孤军奋战。在民族危难之际,她遇到以卢嘉川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后,开始跳出个人的小天地,接受革命思想,通过革命斗争实践,最终从一个幼稚莽撞的知识青年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于是之先生扮演的余永泽,地主阶级的大少爷、是《青春之歌》中的一个有分量的人物,北大的高材生,一个曾经善良正义的青年,在社会发展的革命进程中大浪淘沙,许多青年在彷徨、徘徊在革命队伍的边缘,更多的是在积极寻找革命方向,大浪淘尽。不支持革命,反对革命的必将被历史淘汰。从开始余永泽希望林道静也顺从他去过平静的生活开始到最后的分离也是必然的。人们常说,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每个人都不应该沉默。林道静和余永泽不同的世界观,走向分裂是必然的。

  林道静嫁给余永泽时有很多因素,在林道静投海时救了她,年轻的余永泽也“对人生、艺术有许多见解”。婚后一段也是甜蜜的,不久两人产生矛盾,根本分歧在于:一者要革命,一者不愿革命。

  康泰先生扮演的卢嘉川是一位文雅儒学的革命者,共产党员,林道静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为人风趣乐观,对祖国和人民怀着真挚的热爱,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亲切诚恳地引导、启发找不到正确道路的年轻人,像火炬一样把他们引向光明。

  随着和卢嘉川接触逐渐增多,道静对卢嘉川的感情也由原来的敬仰而逐步的产生爱,当她真正碰到了值得深深热爱的人,当她正准备用她那温柔、热情的情感——只有成熟了的,经过了爱情的辛酸的女人才有的那种真挚炽烈的情感去爱卢嘉川的时候,他被捕了。

  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

  林道静的革命思想逐渐成熟,她成长了。直到江华的出现。

  于洋先生扮演的江华,高大魁梧,充满了活力的共产党员的江华,立场坚定,富有斗争经验。曾与林红、卢嘉川一起组织学生运动。

  他们的相识是组织的安排,他俩的结合则是命运的安排。初遇时,他稳重老练,她却安静娴雅,江华来到定县撒下了革命的种子,这位化名的北大表兄李孟瑜在林道静的心里也埋下爱的种子。他帮助林道静进一步认请了革命的正确方向,此时的道静已可以独当一面安排好各种事情,此时两人都是最好的自己,他们的结合也是对最好自己的嘉奖。三段爱情见证林道静的成长,思想的成熟,使这些人物有血有肉。

  影片中秦怡扮演的林虹壮烈牺牲的场面、被敌人折磨的遍体鳞伤的卢嘉川的坚强和对于信仰的追求,这一切与美丽活泼的白丽萍的堕落、余永泽的渐行渐远、戴瑜的叛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是革命的洪流、大浪淘沙。

  影片的结尾,在敌人的水龙头和棍棒面前,林道静和她的战友们:江华、王晓燕、王教授手挽着手,肩并着肩,打着横幅、高呼着口号前行……

  很值得庆幸的是,电影《青春之歌》演绎了那一代人青春的故事,在浪漫主义凋零的时代,它将微茫的诗意幻化为一股潜流在影片里涓涓流淌。颂扬了青春岁月里美好纯洁的爱情,也是林道静一步步走向成熟这条主线和革命的发展壮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青春之歌》是很有时代意义,可读性、观赏性都很强的珍品,青春之歌,成长之路上的奋斗之歌。 

  杨沫先生创作了这部永垂青史的小说《青春之歌》、谢芳老师演绎了这部电影《青春之歌》,二位女人成就了林道静,而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从最初的迷茫、彷徨、历练,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成熟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成长经历也印证了著名的作家杨沫先生、表演艺术家谢芳老师的人生轨迹。

  叶芝说:“穿过我青春的所有幻觉的日子

  我在阳光下抖掉我的树叶和花朵

  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

  有人说:“坚硬的心游走在岁月纷杂的刀光剑影里,是耗尽我们一生的泅渡”

  人的肉身与灵魂始终是要分开存活于世,前者是世俗的生活部分,后者才是作者在世间行走了一次的见证。小说《青春之歌》就是杨沫先生的见证;电影《青春之歌》就是谢芳老师的见证。

  尽管当时电影的拍摄条件有限,在道具的运用、演员的化妆上都不是很完美,但瑕不掩瑜。

  该片上映后,很多人通宵达旦排队买票,有的影院干脆24小时轮转放映该片 。

  “该片虽不能把原作一些动人心处包括无遗,但它的完整情、思想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它表现在不同场面中的宏伟雄壮、慷慨激昂、婉转委曲、清丽抒情,都远非一些平庸的改编可比。用“锦上添花”来评价《青春之歌》的改编是不算过分的 。”(电影导演吴荫循评)

  “该片的编导导演在镜头运用上也很有特色,镜头的分切、运用总是突出刻划主人公的思想 。”(原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张客评)

  这就是经典文学的魅力、这就是电影艺术魅力的永恒。就这样,这部经典的电影作品《青春之歌》镶嵌在了黑白胶片中、永久地珍藏在人们的心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