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湘,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血液科、空军血液病研究中心、全军半相合骨髓移植专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委员,全军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医学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北京科学技术奖、军队医疗成果奖等共7项,承担首发基金资助项目课题、军队重大课题等。

      一提起血液病,人们会不自觉地联想到白血病。目前,白血病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十万分之一以上,这意味着我国每年将有上万名群众患病,加上恶性淋巴瘤、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血液病已经成为危及人们生命的大敌,“血魔”成为医学界全力阻击的对象。

      在这场阻击战中,有一个团队凭借高超的科研技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医学难题载誉国内外,它就是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血液科。团队的带头人,正是主任王恒湘:谦逊、质朴,干练、果敢。

      骨髓移植、高超、高尚、好大夫、感谢……这是记者翻阅众多感谢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它们出自一个个曾经迈向死亡线的血液病患者及家属,其背后汇聚的不仅是感激之情,更是对医者的崇敬和生命的热爱。读完这些信件,记者迫不及待地想走近这个常人谈血色变的医学领域,以及这位“好大夫”王恒湘。


      半相合骨髓移植——创新延续生命

      传统的治愈恶性血液病的唯一手段就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与患者的白细胞抗原,即6个免疫标识(3对)均匹配时称为全相合,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完全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佳选择。然而,一般全相合的机会,即便在同胞兄弟姐妹之间也只有四分之一,而从中华骨髓库捐献者中选择无血缘关系供者配对的几率更是非常低。

      基于此,早在20多年前,原空军总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半相合骨髓移植的研究工作。“半相合骨髓移植具有特殊意义,其供者可以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甚至堂表亲属,父母与子女之间均为半相合,兄弟姐妹之间有1/2可能性,几乎能为全部患者解决骨髓来源问题。”王恒湘告诉记者。

      经过多年的艰难探索,1999年5月,该院血液科在国内首次对一位历经几十次化疗、病情四度复发的白血病男孩进行半相合骨髓移植,并获得成功。实践证明,这项设计方案植入率高、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打破了人类HLA不相合的屏障。截至目前,这个男孩仍然活着,业界认为,这项医学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的意义,大有作为。

移植后患者容易出现肺部感染,王恒湘主任率领团队共同攻克难关。_副本.jpg(王主任带领团队研攻关)

      半相合骨髓移植成为原空军总医院血液科的治疗特色,得知该技术的成功运用,患者纷纷致电咨询并前来治疗。迄今为止,王恒湘及其团队已为全国各地数百名患者进行了半相合骨髓移植治疗,植入率达98%,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在20%以下,5年生存率70%以上,其疗效与全相合移植的疗效基本相当,挽救了不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然而,患者病情具有复杂性。王恒湘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病人移植成功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最为严重。为攻克这一难题,王恒湘和团队将移植后肺部病变作为研究的另一个高点,不断探索创新,对移植方案进行优化、技术改良,最终形成了系统的有效的治疗方案,其研究成果因此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今天,半相合骨髓移植技术的领域也拓宽了,除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白血病外,还广泛用于治疗其他恶性血液病的治疗,如淋巴瘤、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非恶性疾病的治疗,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免疫性疾病,以及遗传性疾病等。”对于该技术有关领域的运用,王恒湘如数家珍。


      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特色传承精粹

      血液科的另一特色项目是间充质干细胞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骨髓造血微环境里,支持骨髓造血细胞的生长。移植过程中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减少移植并发症,改善预后,还可以促进神经的修复。

 

      随着间充质干细胞的备受关注,王恒湘以她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在两年前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建立了国内首家干细胞治疗中心,把实验室研究成果引入临床,进一步拓宽干细胞应用范围,包括神经修复性治疗。目前,他们将间充质干细胞用于神经损伤性疾病主要包括脊髓损伤,小脑萎缩、异染性脑营养不良,这些疾病是目前用任何药物均无法治愈,这些临床研究也是当前国内外干细胞治疗研究的热点。

      有这样一个家庭,三个成年儿女患有小脑萎缩,完全靠每月只有千余元退休金的70岁老父亲照料。他们奔走全国各地寻医,却没有进展,网上一条关于原空军总医院血液科开展采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脑共济失调的信息给他们带来了希望。经电话咨询后,女儿决定到医院进行治疗。这是血液科首次采用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的病例,由于治疗有效,她的两个兄弟后来也前来治疗。

更让人惊喜的是,2010年8月,原空军总医院采用“半相合骨髓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方法,为身患家族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的7岁患儿心心(化名)进行了治疗,此治疗方法在国内外尚属首例。

      王恒湘介绍:“骨髓移植目的是使该患儿的造血及免疫功能得以重建,让全新的白细胞在其体内生根发芽,能够让白细胞正常分泌出‘酶’,终止病症恶化;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再生,修复受损神经功能。”血液科团队为心心设计了一套方案,使整个化疗进行得非常顺利,2个月后,心心顺利出院,并在逐步恢复中。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进行了全程报道,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基于半相合骨髓移植的临床研究和方案改进,以及开拓干细胞治疗的新领域,王恒湘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北京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奖二等奖等,2010年她再次荣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


      化解医患关系——爱心点燃希望

      仁爱关怀,王恒湘和她的团队点燃了患者的信心和希望,让病魔缠身的病人感到温暖。而他们视救病为幸福的医者精神,也成为聚光灯下令人注目的焦点。

王恒湘从事血液工作30余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位军人、一位科学工作者的价值。她如同众多医者一样,几乎没有节假日,即便是晚上也经常会被紧急召回医院,“第一时间”处理患者病情,她从无怨言。

      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有一颗坚强的心。然而,生死一线间,对于病情复杂多变而无法治好的病人,他们往往也按捺不住情感的波动,“非常难受,而且很久都挥之不去……”话一出口,王恒湘眼圈便红了。

DSC_0306_副本.jpg

(王恒湘和她的优秀团队。前排中间为王主任)

      “医者和患者原本就有着治病的共同目标,应如同亲人、战友,同舟共济。如果能真正做到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我想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就能迎刃而解了。”王恒湘朴实的话语让人联想到一句古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站在对方的立场,多总结自身的不足。自担任血液科主任以来,王恒湘就将“换位思考”作为带领团队的座右铭,从此以后,尽心尽力帮助患者成了她和团队的习惯。

      2008年,科室接收了这样一名患者。他是山东农业大学大四学生小明(化名),在公司实习期间查出白血病。这一噩耗如泰山压顶而来,加之农村老家两个需要上学的妹妹,让贫困的家庭陷入万难。经实习公司的募捐,他在医院顺利接受了半相合骨髓移植。然而不幸的是,他的母亲由于积劳成疾,心力交瘁,就在他移植后13天突然撒手人寰。

      “母亲脑出血去世后,为了不给孩子太大打击,我们瞒着他轮流照顾他,洗涮梳理,送去三餐。”之后,还帮助凑钱,解决小明母亲的善后工作。当小明知道母亲去世并得到王恒湘和团队的鼎力相助后,他再也抑制不住眼泪:“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 血液科团队对小明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动了社会,小明大妹妹就读的大学为其免去学费,当地重点学校也给了小妹妹免试入学的通行证,小明自己更是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王恒湘满怀深情地说:“我们的力量有限,只能尽点绵薄之力,还希望社会各界都能投身到医疗慈善事业中来,救治更多需要帮助的病人。”

      关爱故事不胜枚举、感人至深,不仅体现了白衣天使应尽的小爱,更展现了血液科团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大爱。面对患者、家属及社会的好评,王恒湘将成绩归功于团队。她说,是团队成员的互相理解和帮助,铸就了血液病治疗的钢铁长城。

      王恒湘对科研精益求精,对团队建设更是严格要求,他们认真履行着“凝聚就是力量,付出不求回报”的承诺。在她的带领下,一支由硕士、博士、博士后组成的40余人的医疗队伍,经历了无数共同作战的日日夜夜,他们的团结精神不但增强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更让医者这项灵魂工程得以升华。

      越是朴实无华的话语越能打动人心,团队成员这样评价王恒湘:“她从来不把自己的事放在心上,但一定会为我们的事业鞠躬尽瘁。”朋友这样说:“她是个不简单的女性。”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王恒湘始终本着医者的一颗仁心,默默地奉献着,无怨无悔。她说:“能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是件多么高尚的事情啊,下辈子我还要选择这个事业。”她的团队亦然。

      做生命的旗手,不做命运的棋子。王恒湘以军人的姿态,带领着团队不断探索和创新,用希望的双手托起一个个新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