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羊村把正月十五闹红火叫闹故事,年年都闹,从无间断。东羊村大人多,元宵节参加表演的队伍阵容强大,浩浩荡荡,气势恢宏。从头到尾依次有仪仗队、三眼枪队、锣鼓队、高跷队、花鼓队、竹马队、旱船推车队,扎场子后除各队表演以外加“卖膏药”和钉杠 锤搞笑节目。这么大的阵容,这么多的小队伍怎样安排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原来各小队都有自己的领导兼教练,自创组织培训演职人员,而且排上长龙或扎场表演也总是上述那个顺序。在自己村表演分三个地方:庙场、张家会场、朱心正场。到吴村王娃正场表演或土门戏场表演由上级和村里协商,然后演出部分精彩节目。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闹故事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也有了现代色彩,现在主要有两大项,一是威风锣鼓,二是广场舞。最吸引人的是发元宵。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敲了锣鼓的、跳了广场舞的每人一包,寓意着团团圆圆过节日。    
       村里每一次表演都离不开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杨侯斗,人称外号“脚儿轻”,他是村里正月十五闹故事和三月十二逢庙会的总策划、总保管、总管事,各种道具经他统一掌管、发放和修理。三月十二唱社戏,晚上照明要点两站大油灯,大油灯里放一根大捻子,每隔一会儿,捻子上就会结灯花,结了灯花灯就不亮了,这时,“脚儿轻”就会飞快上台,飞快打结,飞快下台。全村子人服他会操心,夸他大好人。
                                          
                                             一、三眼枪队
       三眼枪是种单兵火器,它响声大危险也大,噪声大还污染空气。如今,这传统的民间闹社火工具早已弃置不用。
       从前,懂三眼枪会玩三眼枪的人并不很多,陈满奎是其中之一,他是三眼枪的掌门人,从购置原料到炮制炸药都亲力亲为。闹故事的时候紧跟队伍,不离左右,指导张三如何抓抢,提点李四怎样点火。火药袋总是他背,三眼枪眼总是他装,这样他才放心。一般三眼枪队有六个人或八个人,都是人高马大粗壮结实的小伙子。王六娃、朱安顺总比不上姚明、铁柱高,但也是我们村的巨人,他们胳膊长手劲大,举起枪超过人头,点燃枪响巨大的弹射力和返回力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围观群众和自身绝对安全。
                                          
                                           二、威风锣鼓
       记事起,东羊村每年正月初一,一大早儿锣鼓就敲响了,全村(不包括卫星村)分五个点:前头道(水门西街)里十字中心、后头窑里(西四街)、下头井边、东面过堡里、西面过西井旁、村中心波池。每个点都有两面大鼓和其配套家具。大约到了正月初十全村就会集中到庙上,集体培训。总教练是朱立英,他自幼聪慧、记忆力强、架势又好、有组织指挥能力。
       全村锣鼓有八个曲牌,分别是老虎下山、八牌子、道金莲、风吊子、扭腰筋和齐头崖。八个曲牌中,有松有紧、有快有慢,老虎下山如震天动地,鼓点紧凑犹如狂风骤雨、漫天雷声,给人一种热烈紧张的欢庆气氛。八牌子道金莲,速度较慢鼓点柔和,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风吊子,鼓点优雅柔和、悦耳动听。最后一个牌子的曲牌叫齐头崖,是扎场子的,把鼓放在架子上,敲鼓的人要耍花样做造型,高举过头三次,放开了声的敲。弯腰两次,按住声的敲,敲鼓的人转鼓锤儿,敲鼓锤儿、打鼓边、打鼓沿儿,各种声音形成一曲锣鼓交响乐。锣鼓的关键是大铙,大铙是领头,领头是朱三穴。三穴、文忠、辛西、春发齐刷刷的一米八五,有时将铙高举过头、空中翻花,铙钹一响,声振长空,有时倒着走,面对锣鼓,铙钹开开合合,彩绸飘飘扬扬。
       有的人锣鼓敲上了瘾,只要听见家具响,吃饭的放下碗,干活的停下活儿,都往锣鼓场里跑,在外工作人员,正月十五、三月十二,请假也要回来敲锣鼓。
       2017年正月十三,锣鼓表演再一次上演。行进中,有时边走边敲,有时停下来表演,拼镲的向空中抛镲,敲锣的向空中抛锤儿,接住镲子赶上拼,接住锣锤儿赶上敲。行进中鼓点松慢,停步敲鼓点紧密。锣鼓队从老虎下山开始一直敲到齐头崖,打出了东羊人的威风,打出了东羊人的气魄,打出了东羊人的阳刚。特别是总指挥朱刘锁,身着锣鼓彩衣,摇着智慧彩旗,神采奕奕,精神抖擞,摇着头,甩着臂,有节有拍,引得全场喝彩。老鼓迷陈玉龙,78岁高龄还身伴顽疾,但打起鼓来,犹如二十啷当岁的小伙子,百病全消,全场人为老人点赞鼓励。
       文革中,为了不使威风锣鼓出现断代,由学校教师张春纪任教练,分别办了两期锣鼓培训班,他们是新胜、东海、月星、合心,出现了东羊锣鼓年轻化现状。第一批学生学成后,在村里转圈,让群众验收,那年正月闹故事,就是这些学生娃,在村里和去镇上进行表演的。现在锣鼓家具更新了,质量好了数量加了,可以同时满足一百五十人以上的队伍表演。有了统一的服装,统一的指挥,东羊的锣鼓更威风,东羊的锣鼓更豪放。 

附锣鼓歌
八牌子
XXX  XXX  XXXXXXX
00  00  双  ----
XXX  XXX  XXXXXXX
00  00  双  ----
XXXXXXX  -------  XXXXXXX  -------
XXX  ---  XXX  ---  XX0  XX0  X00双
XX0  XX0  X00双  00XXX
00  XXX  双0XXX  双0XXX
---  ---  双----  
-------双----  00  00
双----  000双双  000双双

                                        三、高跷队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的人喜欢锣鼓,认为它能展示自己的粗犷和豪放;有的人喜欢高跷,认为它能展示自己的勇敢和自强。都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实力,都是为了给村里做贡献。
       高跷像杂技,是高难度的活儿。每个踩高跷的下面都有一个保护人,以防不测。它的表演形式很多,朱张冠的鹞子翻身,一只跷着地,双臂展开,旋转360度。王廷瑞的蜻蜓戏水,要下腰135度,双手做水中捞月状。更大的难度是蹦高高——鲤鱼跃龙门。高跷人各有扮像,大部分是化妆成穿古装的戏剧人物,小旦戴花冠穿彩衣;当官的戴纱帽穿长袍;扮三花脸丑角的摇拨浪鼓;扮媒婆的拿长烟袋。解放初期,高跷队里有工、农、兵、学生、干部。工人拿斧头、农民扛锄头……
      扎场子后除了有上述表演,全队人还要走十字、掏八码、打花杆。花杆有五尺来长,用彩条布包着或用红白相间的漆漆着,每头系一个铃铛。踩高跷的根据音乐节拍有节奏的有统一动作的耍花杆,铃铛发出当当当的响声……
 
附高跷扎场表演乐谱。
11   11  |  165  4  |  556  556  |  5  1  2  |
11   11  |  165  4  |  556  556  |  5  1  2  |
165   4  |  51   2  |  165   4   |   51   2  |
2421  7  | 2421  7  |  65   121  |   51   5  |
2421  7  | 2421  7  |  65   121  |   51   5  |
音乐人:陈凤祥、朱克俭、朱忠义
                 

                                         四、花鼓队
       这是一档小孩子的节目,参加人员年龄不超过12岁,由段金玉任队长兼导演,村里有统一的娃娃花鼓服装,彩色的红缨帽子,年龄大了小了,个头大了小了都不合体。另外,年龄大的孩子表演起来就丧失小孩的童真。
      花鼓队里用的大锣、大钹,分别叫酥锣、酥钹,小锣小钹叫豆锣豆钹,这几种打击乐发出的声音都是清脆悦耳的童声。
      花鼓队由六个打花鼓的、六个敲都豆锣的、两个拍豆钹的、一个敲酥锣的组成。敲打起来各耍花式。比如:|  01    02  |   03   04  |  05  06  |  07  √  |,“0”念匡,数字表示节拍,第一拍在左腿上部敲一下鼓,同时大声喊出“咳”。敲|  0  依  |  0  依|  0  0  |  0  依  |一节,腰、臂、头都要摇起来,红缨子要颤动。又如:|  XX  XX  |XX  XX  |  X  √  |一节,大喊一声“咳”,敲豆锣的人要迈开弓箭步,无论在行进中还是在场子里表演,表演一次一身汗。深受观众欢迎和好评。我们村也曾有过“腰鼓”,学生表演,阵容强大,但昙花

花鼓牌点
00|
0    0    |    0    0    |    0    0    |    0    依  |
0   依    |    0   依    |    0    0    |    0    依  |
0   依    |    0   依    |    0    0    |    0    依  |
0    0    |    0    0    |    XX   XX   |   XX     X  |
0    0    |    0    0    |    XX   XX   |   XX     X  |
0    0    |   XX    X    |    0    0    |   XX     X  |
00   X    |   00    X    |    0X   0X   |   00     X  |
00   X    |   00    X    |    0X   0X   |   00     X  |
0   依    |    0   依    |    0    0    |    0    依  |
0   依    |    0   依    |    0    0    |    0    依  |
XX  XX    |   XX   X     |    0    0    |    0     0  |
XX  XX    |   XX   X     |    0    0    |    0     0  |
XX   0    |   XX   0     |    X0   X0   |   XX     0  |
XX   0    |   XX   0     |    X0   X0   |   XX     0  |
0   依    |    0   依    |    0    0    |    0    依  |
0   依    |    0   依    |    0    0    |    0    依  |
0    0    |    0    0    |    XX   XX   |   XX     X  |
0    0    |    0    0    |    XX   XX   |   XX     X  |

                                                  
                                          五、跑竹马
       竹马队是又一档娃娃节目,年龄大了点,十六七岁。
       每年正月初一二朱三人大爷就开始选拔队员、培训队员。初选队员中有去年前年跑过的,也有新入选的,这样老队员带领新队员,再加上大爷的指导,不几年这些小年轻人就学会了奔跑、倒立、劈叉、打呼哨,掌握了团队表演的各种形式。奔跑,小孩子都会跑,但这种跑和场上竹马的表演的跑不是一回事。打呼哨是指把手指放在嘴里用劲吹,就发出差不多像哨子的声音。在跑竹马表演中,呼哨声就是命令,不同的呼哨声表示不同的命令。
    这个队伍有16个人,8个架竹马,架竹马的人要像真马那样有时走、有时慢跑、有时快跑。还要叫竹马的头点起来,尾巴摇起来,铃铛有节奏的响起来。八个跑竹马的,上面说的那些绝活儿他们都得会。入场表演,按呼哨令,先走、后慢跑、再快跑、再慢走,直到八个竹马分别站定8个方位。第一声呼哨:八个跑马人倒立,四个正方向的竹马互相跑向对方,然后四个偏方向的竹马也互相跑向对方倒立人。第二声呼哨:倒立人起来,打着叉去向对方找自己的竹马。孩子们倒立、劈叉、翻滚,围观群众惊心动魄。
                                     
                                     六、父女跑旱船和老夫妻拉推车
       跑旱船,顾名思义就是在没水的地方行船,这是一种文娱表演。剧团里多有骑马和行船的戏,他们在戏台上用马鞭代替骑马,用大橹做划船的姿势。虚拟而已。
       我们村的旱船,方圆有名,本村独有,像王曲的龙灯洪堡的狮子一样。跑旱船的人分别有宋田、丙申和虎儿。宋田架旱船,饰女儿,青衣扮相,穿绣花鞋,戴金花冠。小跑像戏上的小旦跑龙套要蹓起来,大跑要像刮风一样飘起来。不管大跑小跑,要使旱船平衡、运用自如。
       田虎儿拿木橹,饰父亲,船老大,挽裤子,撸袖子,戴草帽,泥腿子。风大了,要跟着船大跑,紧抓船桅。逆风而行要拼命划船,父女要配合默契。船搁到摊上,行不动了,老大用橹像杠杆那样,左边撬一下,船向右边摇。右边撬一下,船向左面歪。在前向后撬,在后向前撬,怎么也出不了滩。船老大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喘会儿气,擦把汗,继续撬,累了,没劲了,靠在船上睡着了。
       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旱船呼呼地顺风跑了。老大倒在水里,醒了,追船。(下场)
       演推车的是刘家寿和滚子。真的木制独轮车,外装用彩布美化。刘家寿演婆婆,拉车,戴婆婆帽子,系婆婆裙子。滚子扮演老汉,推车人,戴麻胡子,烂草帽子,系腰带,脖子上搭毛巾。从他们的表演中可以看出他们经过了四种不同的路况:上坡、下坡、平路和弯曲坎坷的羊肠小道。
       上坡,老汉叫:“婆婆子,使劲拉着!”老婆婆喊:“老汉子,使劲推着!”快到坡顶了,老汉推不动了,婆婆也拉不动了,老汉叫婆婆拿块石头顶住车轮,防止下滑,老两口这才休息了一下,喘口气喝点水,体力恢复后,继续往上推车。
       下坡,婆婆向后转用双臂和身子挡住推车,慢慢向下退,婆婆倒着走。旱船和推车是两个幽默滑稽的表演节目,人员不多,投资不大,笑料却不断。


                                         七、买膏药
        先说几段膏药词,就知道卖膏药是咋回事了。
       树老根多  人老话多
      别嫌老汉说话啰嗦
    (摇响环:‖:哐当当 当 | 哐当当 当 | 哐当 哐当 | 哐当当 当 :‖ )
      东羊村里  闹红火
      今天来的人真多
      我在这里卖膏药
    (摇响环,曲谱同上)
      我手里拿的这个环
      这要感谢陈天全
     这是他家的传家宝
     咱卖这膏药离不了
  (摇响环,同上)
     我的膏药不咋粘
     要买膏药去药店
     我的膏药不治病
     要是有病找医生
   (摇响环,同上)
   

      听明白了吧?“卖膏药”就是编歌谣、夸海口、逗人笑。我们村卖膏药的是陈文明和陈富贵师徒。他们自编自演,不识多少字,就像当年高玉宝作小说一样画圈圈,做记号,问先生。他们半宿半宿的编,一天一天的念。表演时,手里拿个响环,边走边摇,走几步停下来说几句。
   陈富贵表演,先摇响环。
  

     正月十五看热闹
     回到家里吃元宵
     猪肉饺子吃了个饱
     隔儿,隔,肚子撑得受不了
    (沿人围、转圈走、摇响环)
     过了十五找活干
     艮斗吆喝三记、全有去驮炭
     三记,你给咱吆上“头骨”头里走
     等我吆喝一下杨全有
     三记内急去解手
     三个毛驴没人管了自己走
     西门里出,北门里进
     路上没见了一个人
     三记出了茅厕不见了驴
     一路跑到野窝里窑上去
     艮斗、全有也到了野窝里
     三个人碰了面 可没有碰到驴
     你吐了我一口 我骂了你一句
     面面相觑都生气
     三个人回到村子里
    毛驴窝在粪场(chuó)里
   

       看故事的人,捧腹大笑,前仰后合,双目泪流。如果把膏药词提高到文学的高度上就是顺口溜,再提高一格,我看就叫做板话吧!此外,正月闹红火的节目还有钉缸,顾名思义,钉缸就是修钉破了、坏了的陶瓷器物,比如盘子、碗、瓮等。过去有钉缸匠,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原意就指钉缸匠人,必须有金刚钻。
     在东羊故事里,钉缸是作为一个节目,由演员饰演钉缸匠人出现的,内容笑料较多,表演人滑稽幽默,下面谱写几句:.

       53    5  |  523  5  |
      钉缸  匠   来钉  缸
    (  53  25  |  51  23  |  12  12  |  565  2  |  )
     333   33  |  62   1  |
     钉缸  钉到   王家 庄
    (  176  5  |  6561  5  |  176  176  |  6561  5  |)
        总之,现下,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茶余饭后,农村人也开始讲究精神生活了,也开始用各种有趣有益的节目,活跃农村文化市场了。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总会乐呵呵的说“这是好政策给我们带来的好生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