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我们随北京金色福旅行社,到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为期12天的“神奇东北游”。在北极村游览三天后,导游小王带我们去参观李金镛祠堂。在前往祠堂的路上,大家议论纷纷,觉得祠堂各地都有,没有什么好看的,因不了解李金镛祠堂的前世今生,建议直接去下一个景点。导游小王耐心地解释,希望大家按行程去参观。车行半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离北极村20多公里的李金镛祠堂。

李金镛祠堂位于漠河市金沟林场西部的一座山腰上。该祠堂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系木结构建筑,民国末年被毁,1998年在原址上重建,为明清仿古式风格。山脚下有一条长阶直通祠堂台基,两侧苍松翠柏,绿草茵茵。

踏上登山道,来到一个休息平台,但见上面立有一座盘龙石碑,上面刻着“金圣”二字。导游小王说,这是当地老百姓给李金镛的最高荣誉。


2..jpg                                                                                                           (金圣—李金镛)         

       踏着台阶继续向上,迎面是一幅大型浮雕。细看,那是背附在岩石挡土墙上的石雕墙,雕刻的内容是李金镛指挥矿工开发漠河金矿的现场景象。场面宏大,雕工精细,栩栩如生。

随“之”字形台阶而上,登上平台,上面按“品”字形布局建有三幢房屋,中间一幢是三间连廊式重檐歇山顶祭殿,两檐间挂着一块“李金镛祠堂”横匾;祭殿左右两侧各建一幢硬山顶配殿,分别挂着“功德馆”和“幕僚馆”匾额。

走进祭殿,殿内供奉着一尊李金镛着朝服的坐像,梁上高悬“兴利实边”横额,两侧挂着“义赈救灾恤邻德政昭宇宙;开矿安边兴利功业迈古今”的楹联。来到功德殿,殿内用大量文字、图片和实物介绍李金镛的非凡一生。在幕僚馆,正面墙上镶嵌一块巨大的画像石刻,画面上刻有二三十位跟随李金镛来到漠河创办金矿的有志青年。

                                                                         

参观祠堂后,李金镛的非凡人生,着实让我十分震撼,肃然起敬,感慨良多,在祖国版图的最北端有一位开发漠河金矿的功臣。我便有一种冲动,要用笔来书写这位鲜为人知的功臣—“金圣”李金镛。


首举义赈,善行恤民惠民


李金镛,字秋亭,号丽卿,清道光十五年七月二十七日(1835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府无锡县孟里陡门李巷(今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洛社街道天授村戴李巷)的一户农民家庭。少年时,随父亲在无锡经营同丰参药号。不久赴上海经商,与他人合资开办招商客栈。在上海期间,与浙商、徽商多有交往,结识了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其间阅读介绍西方文明的译著。经商所得用于救灾和家乡公益事业,曾独资修复无锡洛社大桥。

咸丰十年(1861年),太平军攻至南京,李金镛带头出资在镇江、丹阳等地设粥厂,救济因战乱流离失所的难民。同治三年(1864年),因捐纳得官同知衔。同年由李鹤章介绍投效淮军,与太平军英勇战斗,“随同克服常州、无锡、宜兴各府县城”。同治九年(1870年),李金镛受命督办西征粮台,为左宗棠筹办收复新疆转运军械粮饷。

3..jpg(李金镛祠堂)

光绪二至四年(1876—1878年),苏北淮阴、徐州、海州、沭阳、赣榆、宿迁地区发生罕见旱荒。次年春,旱灾更加严重,并蔓延至直隶(今河北)、河南等地,史称“丁戊奇荒”。光绪二年底,李金镛受命在苏北、直隶、山东等地赈灾,“集资数十万,活民数十万”。是为晚清义赈之始。灾后重建时,李金镛在直隶河间府创设景州义学。光绪四年初,直隶总督李鸿章调李金镛再次赴直隶、山东赈抚灾民。事竣,在天津设“广仁堂”,并捐加三品衔。清光绪五年(1869年)李金镛受李鸿章扎委,总办湖北矿务。


不辱使命,捍卫民族利益


光绪七年(1871年),受钦差大臣吴大澂举荐,李金镛赴吉林珲春办理屯垦事务。珲春城东广袤沃土,原为中国领土,咸丰年间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被沙俄霸占,苏坡沟数千户居民饱受俄国人的抢掠欺凌。是年夏,李金镛赴俄境严杵河,与俄国官员玛图吟交涉,“反覆辩诘,严申禁约”,要求停止迫害华人,准其迁回珲春垦种,终使华民“相率来归,咸得奠居”。不久,俄国人烧杀兹扰我八道河一带居民,李金镛亲往调查,并赶赴双城子俄军驻地,强烈要求严惩凶手,俄方迫于事实,只得交出凶手,“抵于法”。

光绪八年(1872年),李金镛奉钦差大臣吴大澂之命,查勘图门江边界,强烈抗议俄方侵吞我国领土,经与俄方代表三个月针锋相对的艰苦谈判,重新确立了中俄边界界牌、记号,将“土”字牌向日本海方向南移了14里,不仅为中国争回了十余平方公里的国土,而且还争取到了中国船只在图们江自由出入的权利。


4..jpg                                                                                                               (“土”字牌)

同年八月,受吉林将军(地方行政长官)铭安举荐,出任吉林首任知府。到任后严整税政,兴商促农。次年十月,代理长春通判。三年任期内,恤民疾苦,裁革陋规,清理积讼,除暴安良,与民相处如同家人。李金镛深感东北地广人稀,亟待开发,且急需人才,遂自捐献俸银1000两,并倡议筹集市钱91000吊,创办“养正书院”(今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的前身),厚薪招聘师资,购书千卷,供教学之用。还创办同善堂,安置孤残老人,救济贫弱者。光绪十二年(1886年)擢升道员。光绪十三年(1887年),奉命查勘黑龙江、精奇里河(今俄罗斯结雅河)南岸四十八旗屯地界,根据《中俄瑷珲条约》,与俄方力争,悉数收回补丁屯至老瓜林170余里被俄占土地,并挖壕定界。


历尽艰辛创办金矿


光绪九年(1883年),一名鄂伦春人在漠河河谷为埋葬母亲而挖掘坟墓时(一说葬马)发现了若干金块。消息不胫而走,沉寂了千年的老沟陡然热闹起来。俄罗斯人闻风而动,越过国界,开始盗采。短短几个月,漠河就集合了7000多采金人。其中俄国人居多,其次是中国人,还有朝鲜、德国、法国、波兰等国人及美国冒险家。至光绪十一年初(1885年),漠河人口已达上万。俄罗斯人将这条沟称为“极吐尔加”,意思是“金色的河流”。光绪十一年夏(1885年),清廷派兵驱逐俄罗斯等国盗金人。光绪十二年十二月(1887年1月),李金镛受北洋大臣李鸿章委派,遵旨前往黑龙江会办漠河金矿事务。清光绪十三年五月(1887年6月),李金镛带随员沿鄂伦春人狩猎的羊肠小道,从卜奎府(今齐齐哈尔)出发,经墨尔根(嫩江),跨山越岭,披荆斩棘,前往漠河,探险“黄金之路”。亲访实察达5个月之久。光绪十三年底(1888年1月),李金镛亲自拟定《漠河金矿筹办章程》,凡十六条。《章程》得到李鸿章赞成,并报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准实行。

清朝廷正式决定开矿后,李金镛南下上海,北抵天津,东到烟台、平度,募集资金、招聘矿师、购买机器、筹运粮食和军火。光绪十三年(1888年10月),李金镛带领同僚和矿工近千人抵达漠河,先悉心处理与俄方的交涉事宜,收复被俄国人占据的金矿,并在小北沟加强护矿部队的操练。光绪十四年(1889年1月14日)漠河金矿总局正式成立,李金镛于金沟为漠河金矿祭山开工,开中国官督商办金矿之先河。是年春天,李金镛进一步扩大采金区域,在黑龙江沿岸另辟新矿,设立奇乾河和洛古河等金厂,并相继兴工开采。金沟金矿当年产金1.9万两。光绪十五年秋(1890年9月),漠河金矿已累计产金4.8万两,镌有“漠河金矿”字样的黄金遴选到宫廷,慈禧太后见后异常高兴,封金沟为“胭脂沟”,李金镛因功赏加二品衔。


善于经营管理的企业家


李金镛是一位具有现代经济意识、善于经营管理的企业家。办矿之前,他亲自拟定《漠河金矿筹办章程》,共十六条。


6..jpg

(漠河金矿筹办章程)


《十六条》规定漠河金矿名为官督商办,实为官商合办。股本金白银二十万两,分作两千股,于上海、天津、吉林等处设立分局,支付息银及运金销售等事宜。初由北洋大臣借用商款银十万两,黑龙江将军动拨库款银三万两,先行开办。待商股招齐,即将前款归还。《十六条》还就漠河金矿开办的办法,如建造运粮轮船、购买采金机器、召回流民、均派余利等做了详细规定。《十六条》的制定有效地保证了金矿的运转,特别是“股本宜招集”的融资举措,在当时清廷资金困窘的情况下具有创新意义。

李金镛知人善任,爱惜人才,赏罚分明,主张破格奖励来漠河办矿贡献较大者。漠河地处极北,人员难以选调,尽管如此,李金镛仍然主张“用人宜慎选”,“矿师宜妥延也。既用机器,即不能无矿师。”“本公司事事核实,兼之僻在荒漠,须耐艰苦,宜择用西国矿师之肯耐劳耐烦者,自总办以下只能与厂中司事同其隆杀,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这些合理的政策,奠定了漠河金矿坚实的人才基础,不仅能使漠河金矿高效运转,而且为日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李金镛读过许多西方文明的书籍,又深受李鸿章等洋务思想的影响,一方面积极引进外国机器和技术,另一方面鼓励真才实学,虚心学习先进技术。1890年夏天,他听说沙俄金厂制造的淘金机器效率很高,便亲赴俄乌交斯金厂考察,并邀请俄工匠为中方制造机器,从而大大提高了漠河金矿的生产效力。

  李金镛长于治业,深知淘金的艰辛,更清楚工人是金矿的基础。他亲自规定“工人得六、厂局得四”的利润分成,实施计量工资,按劳取酬,同时修建工人宿舍,建立药房和医院,还开垦菜园,有效地调动了采金工人的积极性。李金镛还特许采金工人可回乡探亲。这些举措使漠河金矿美誉日增,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大批人奔向漠河,金矿工人激增,漠河一时热闹非凡。


“黄金之路辟路人”


光绪十六年八月四日(1890年9月17日),李金镛因积劳成疾在漠河病故,年仅56岁。漠河金矿由候选知府袁大化接办。袁大化在清理账目时发现,李金镛任职期间竟然从未支取过任何薪资,家境十分窘迫。袁大化上书奏请李鸿章,特批补给李家两年薪俸白银4800两。

李金镛为人坦荡,作风质朴,兢兢业业,临终时仍然遗憾事业未竟,“大丈夫视死如归,死不足遗。所憾只是金矿刚见成效,苍天却不给我年华,使我不能见到三年后之盛况。”这位堪称公仆的大清官员在走完人生历程的最后时刻,心中牵挂的仍是采金事业。

李金镛去世后,北洋大臣李鸿章将其兴利实边的事迹奏报清廷。李鸿章奏言:“金镛于漠河一役,任艰难,请照军营积劳病故例赐恤,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荫一子,入监读书。”奉旨允准后,即着部议恤赠内阁学士衔,二品顶戴。清政府因李金镛公德所在,遂将其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并准予在黑龙江漠河和原籍无锡建立专祠以示恩宠。7..jpg

光绪皇帝还亲笔为李金镛撰写了御赐祭文。“皇帝谕:祭军营病故二品衔吉林候补道李金镛之灵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赐卹报勤,国家之盛典。尔李金镛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令,忽闻溘逝,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墟,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光绪皇帝的御赐祭文)


后人称李金镛为中国“黄金之路辟路人”。漠河人将开启金矿的李金镛尊为“金圣”。 

李金镛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正直刚毅的爱国者、外交家,近代金矿的创业者、企业家,体恤民情的济赈者、慈善家,卓育英才的创学者、教育家,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