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徐兴华是当年从皖西走出来的红二十五军老战士。他生前讲给我的红军故事,教我吟唱的红军时期的歌曲,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象那首《八月桂花遍地开》,我非常喜欢,也已经唱了几十年了:

  “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子竖呀竖起来!

  ......”

  八十年代,父亲曾和老战友徐光友伯伯一起写了“《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来历“一文,被《光明日报》刊登。

  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零年间,由新生的中国工农红军开辟的革命根据地里,县、乡、村的苏维埃政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一九二九年,共产党领导的豫东南商城暴动成功以后,十二月二十五日红军又占领了县城。一九三零年初,商城县苏维埃准备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那标志着一个新的红色政权的诞生。红军管宣传文艺工作的同志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写传单,贴告示,还编了许多顺口溜、快板书、文言诗、白话文......可是,忙着忙着大家又犯了愁,那时根本没有扩音设备和能说会唱的“洋喇叭”,庆祝苏维埃的代表大会要是开得冷冷清清的,一点也不热烈,怎么能够让群众都感受到新政权成立的伟大意义呢?也不知是谁想了个新鲜点子:“咱们编个歌子唱唱苏维埃吧!”这主意好是好,可是咋编啊?想来想去想起个人来,这人叫王霁初,家就住在县城。商城县紧靠皖西,是有名的歌舞之乡,民歌小调、民间舞蹈多得赛牛毛。这王霁初可真是个文艺上的大能人儿。他见啥学啥,学啥像啥,能拉会唱,还会谱个曲调。城里头每年闹灯会都是他做主角儿。我们搞宣传文艺工作的同志找到了他,他一听说是找他帮忙搞文艺宣传,编歌子歌唱苏维埃,二话没说,就把一肚子的歌曲一古脑地往外倒,让大家挑支好曲子。他先唱了支《淮调》,大家听后都不满意,这个调子有点太悲了。他又唱了《砍柴调》,大家一听又嫌太软了。他想了想又唱了个《手扶栏杆》,大家又觉得太俗气了。他唱了一支又一支,被大家挑来挑去,最后终于相中了《八段锦》调,那原歌词是:

  “小小鲤鱼压红腮,上游游到下呀嘛下江来。

  头摇尾巴摆呀哈,头摇尾巴摆呀哈,

  打一把小金钩钓呀嘛钓上来。

  小呀郎来呀啊,小呀郎来呀啊,

  不为冤家不到此处来。”

  唱罢大家拍手说:“行得!欢欢快快的调子,配得上歌唱苏维埃的内容。”于是,我们求县里负责宣传的陈世鸿同志填词。词写好了,由县委书记吴靖宇同志修改后,才交给王霁初配上《八段锦》的调子。因为这首歌的第一句是“八月桂花遍地开”,所以歌名就叫《八月桂花遍地开》。鄂豫皖地区第一支新编的革命民歌就这样产生了。召开庆祝大会那一天,大家满怀豪情地唱起来:

  “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子竖呀竖起来。

  张灯又结彩呀啊,张灯又结彩呀啊,

  光辉灿烂现出新世界。

  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农友们呀啊,

  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红军队伍真威风,

  百战百胜最呀最英勇。

  保卫工农新政权,带领群众闹革命,

  红色战士最呀最光荣!

  一杆红旗飘在空中,

  红军队伍要扩充。

  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农友们呀啊,

  拿起刀枪都来当红军!

  ......”

  随着咚咚嚓的锣鼓声,这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好象小溪流水,引得所有到会的人不由得随着哼起来、唱起来、笑起来。由于这支歌子的曲调大家都熟悉,又是采用当地民歌的唱法,衬字也完全是当地的用语,什么“呀,嘛,啊,啦”,人们一听就会啦。加上又是十二段的反复词,台上唱完了,台下的人也就学会了。儿童团员们又把这支歌编成舞蹈来跳,这下子庆祝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得是又隆重又热烈。这支劳苦大众心中的歌,象张开翅膀的小燕子,从大街飞到小巷,从城里飞到乡村,很快传遍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男女老幼都会唱。歌声欢快、情绪激昂,表达了革命根据地人民心中的理想,抒发了对红军的热爱之情。当年许多人就是唱这这首歌参加红军的。

  一九三一年夏天,红三十二师副师长漆德伟等同志从鄂豫皖调到中央根据地工作,这支歌子就由他们带到中央根据地,很快在那里流传开来。一九三二年十二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到了四川,酷爱民歌的王继初也参加红军到了四川,后来他担任了红四方面军文艺宣传的负责人,这支歌子又带到四川。不久,《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就伴随着红军的足迹和影响,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

  一九六四年,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之时,《八月桂花遍地开》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载歌载舞地上演了。这首歌成为红军文艺的经典之作。

  如今,这首由一曲民间小调改编的红军歌曲,被编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本,让一代代青少年都感受到当年苏区人民欢庆胜利的气氛,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它还被编为电影插曲、小提琴齐奏曲和带有故事情节的音乐剧、电视连续剧上演......和八九十年前比,它的曲调没有一点变化,歌词还是那些内容,然而《八月桂花遍地开》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红军的丰功伟绩,将跨越时空,永存我们心间。

  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诞生于1929年前后,是真正的红军歌曲,脍炙人口的江西红军歌曲《十送红军》还是六十年代初创作的。由于《八月桂花遍地开》特有的魅力,八十多年来人们传唱至今。当然也因为是文艺作品,一直存在“版权之争”:河南新县、安徽金寨和大别山其他一些县都认为这首歌是从他们那里诞生的,也许是靠“诞生地”的名义能够增强地区红色旅游的热点效应吧。依我个人看,这个“官司”是永远打不清楚了。各地为什么要争版权呢?就说《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大别山红军歌曲不是很好吗?我们看重的不是歌曲是哪个地方的什么人写出来的,从而纪念这个作者(其实这首歌的作者不是一个人),而在于,一首歌曲能够在群众中流传这么久,它的艺术价值非同一般;更在于《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表现了红军、根据地革命群众的精神风采,见证中国革命的历史,寄托了人民最深刻、最美好的思想感情,它不愧是红色历史文化长河中一朵璀灿的艺术浪花!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