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行而过,苍天赐予“有德之州”这片厚土一个精灵。德州儿女用虔诚的心,睿智的头脑,明亮的眼睛,灵巧的双手,赋予它以灵魂、灵气、灵动。几千年风雨兼程,经历烟火的淬炼,舞一世的霓虹。
我带着对德州黑陶的神秘感或者黑陶以他特有的神秘吸引着我。黑陶长什么样?赋予黑陶生命的黑陶人是何等尊容?带着太多的问题,我来了——德州梁子黑陶。
走进德州黑陶博物馆,见到了德州梁子黑陶的董事长梁丽霞。和蔼的话语,亲切的眼神,习惯紧锁的额头,朴实的邻家大姐姐形象一下子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都说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隐藏着无限的苦楚与奋斗,女人的成功更难。常人看到的只是她们成功时的光鲜靓丽。她说:黑陶是一个文化产业,需要团队的力量。她说:黑陶代表着成熟,厚重,是有阳刚之气的男人。我看到了她那如黑陶的稳重,更看到了她的刚强。稍厚的嘴唇紧抿,轻启却是快语连珠,迸发出的是郭沫若的《西江月·颂陶》,是南瓷北陶的渊源故事。我感觉,她生来是属于黑陶的。
德州古城因运河的漕运优势得名“九达通衢 神京门户”。汩汩运河水流淌了几千年,沉积下历史的沧桑,积淀下美丽的运河文化,也给勤劳、智慧、善良的德州人留下一件宝物——红胶泥——烧制黑陶的原材料。美术专业毕业后的梁丽霞,可以选择花红柳绿,可以选择诗和远方,可她选择了艰辛的烟火人生。她把才气,把思想,更多的是把高尚的灵魂注入每一件黑陶,像是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冥冥中是苍天选择了她承担起黑陶的涅槃重生,一个本该穿旗袍,本该过诗意生活的娟秀女子,叱咤风云般竟成了德州黑陶界的领军人物。是她选择了黑陶,还是黑陶选择了她?而或是彼此的选择?这时,她那像是因一直思考问题而紧蹙的额头,分明像黑陶被雕刻的优美曲线,透过她,我又看到了运河淙淙流淌的优美风韵。
追踪陶的历史,试想,茹毛饮血的远古时期,一位智慧的年轻人在把玩泥土时,不经意用泥土和火的交融,发明出一件能盛水并能用火加温的器皿,而从此让人类享受到食品蒸煮后的的美味,这个人就是制陶的鼻祖。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为了在荒岛上生存,自己烧制陶器的文字:
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我也不知道怎样用铅去涂上一层釉,虽然铅我还是有一些的。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我看到陶器烧得红透后,又继续保留了五六小时的热度。后来,我看见其中一只虽然没有破裂,但已开始溶化了,这是因为掺在陶土里的沙土被火烧溶了,假如再烧下去,就要成为玻璃了。于是我慢慢减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退去。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虽然谈不上美观,但很坚硬;其中一只由于沙土被烧溶了,还有一层很好的釉。
……
这段文字,正是人们在没有发明烧窑之前,烧制陶器最原始的堆烧法。也可见会治陶在野外求生是多么重要。当时读这段文字时,觉得鲁滨逊坚强、聪明、灵巧、睿智,现在透过文字我更敬佩和感恩人类的伟大智慧,同时为自己是高级的灵长动物而庆幸。
陶,是一段无言的历史和文化的诉说,是一种火焰的艺术呈现。人类有一种精神和文化,表现在陶器上,就是陶器的器型、纹饰和质地的变化。一代又一代的治陶大师们正赋予黑陶不朽的思想和伟大的灵魂.
在黑陶的发展史上,不得不提到“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精髓,不得不提到“中华远古文明的曙光”龙山黑陶;龙山黑陶的经典,则是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的蛋壳黑陶杯,它是新石器晚期农耕的巅峰之作。上世纪70年代,被挖掘面世,一度引发“黑陶热”。国内外专家称之为“远古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这种轮制陶器薄如蛋壳,厚仅0.3毫米,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望之似金,扣之如磬,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他要求看的一件文物就是——蛋壳陶杯。
今日有幸,我能一览他之尊容。他就那样不怒自威、兀自优雅着厚重着深沉着,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的,我也是他的。我定是那尊牡丹彩丝陶瓶,黑底的旗袍,紧紧地裹挟着我丰腴灵动的身体,袍上被匠人用蓝绿色发光的丝线,精心钩织出几朵艳丽盛开的牡丹,幽幽花香随风飘散,我翩翩起舞,无比的妩媚与绰约。人人都说,我们是天生一对地设一双。可是,我知道他来自几千年前的龙山。他原来被富贵和身份等代名词束缚着,只在某些祭祀大典上展露头角,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淡出人们的视野被深埋于厚土之下沉睡。他的重生与我的今生相恋,应该归功于那位叫吴金鼎的考古学家……
一阵掌声把我拉回现实。成型大师孙连伟正在“变魔术”,拉坯机上的一坨红胶泥,在他手中不时变化形状,灵性十足。他有着瘦削硬朗的脸颊,光滑的胳膊上敷着一层泥,明亮欢快的眼眸紧盯着手中的胶泥,制轮转动,他收放自如,胶泥像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能圆能方能长能短能歌能舞。17年,他专注于拉胚,不仅多个作品被中华艺术馆收藏,而且荣获“首届中国黑陶艺术创新设计大赛——拉胚成型”金奖等奖项。作为德州黑陶界响亮的品牌,梁子黑陶以拉坯和硬刻为业界称道。不得不提到,公司旗下的黑陶雕刻大师毛军,硬刻大师张务福,成型大师孙连伟,软刻大师于慧荣……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和黑陶相伴相生,让艺术的无羁、灵睿和隽永在每件黑陶艺术品中显现得更为突出和纯粹。因为这些大师的用心和用情,德州黑陶正在进行着从工艺品向艺术品的嬗变。
四大名著、《论语》《道德经》等被精心雕刻到黑陶上,实现传统文化元素与黑陶相融合,同时尝试将现代化元素融入黑陶,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以微雕形式铭刻3.2万字《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的“新时代黑陶鼎”让人震撼并折服,每字仅有0.8毫米,像密密麻麻的生命密码,用高倍放大镜都无法辨认出字形。听说,工艺师雕刻时只能依靠感觉谋篇布局,稍不注意就要从头再来。我深深折服于他们“胸中有意自落笔”的艺术境界中,不由得泪湿眼眸,我也想有那样一双手,做一名艺术雕刻的匠人。
一位参观黑陶博物馆的大学生对梁丽霞说:梁子黑陶刚刚起步时,他还是一个调皮的小学生,来体验过黑陶制作工艺。他一直记着黑陶给他的启迪,他和梁子是一起发展和成长的。多年来,梁子黑陶一直致力于传播黑陶文化的发展理念,积极组织陶艺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们见识、了解黑陶。梁子黑陶文化园已经成为多所大、中、小学生校外实验基地。投资建成的陶艺体验厅让成人和孩子们在这里体验制陶乐趣,感受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文化艺术相传承的血脉联系。
梁丽霞说,梁子黑陶因为改革开放好政策而发展壮大,在新时代,梁子黑陶会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继续为打造区域文化高地而不懈努力……
走出德州黑陶博物馆,太阳高悬,天高云淡。与黑陶对话,我穿越到蛮荒亘古寻找到文明一抹,与梁子人对话,我回到今夕见证黑陶人文精神的腾跃与传承。前世我定是黑陶一枚,才换来今生今世的牵念。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