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部的一个边远县城——和静,居住着29个民族,天山的雪水汇成滚滚的开都河,奔腾出天山,滋润着600多公里的沿途大地,孕育着古老而年轻的两岸文明,也滋生出了一曲曲平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和静。

三十多岁的和静是和静县域的公众女性,她敬老爱幼、扶贫帮困、出资办学以及为民族团结奔波的事,早在当地报刊、网络上时有报道;而我对她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这些正统的官方文字上,这更增加了与她交流的期待。

说到和静这人,不由想起了清朝乾隆年间的那位权倾朝野的满族重臣——和申,难道穿越时代的这两个人是同族同姓,或具有某种血缘关系?

八月初,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我们一行赴焉耆盆地霍拉山下的一个村庄发掘民族团结的素材,终于有机会与和静女士同行。当握住她伸过来的自信而友好的纤纤细手时,眼前的这位苗条身材、一米六几个头、穿一身淡红色连衣裙,白净的脸庞上长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说一口略带山东腔普通话的朝气蓬勃而年轻美丽的女士,很难与官方媒体报道的优秀青年企业家、爱心模范联系在一起。

其实她并不叫和静,真实姓名叫姚静;而且是山东籍汉族人。原来,她与那位众所周知的清朝满族权臣和申,没有丝毫关联,我真为自己当初的突发奇想而无地自容。

关于她改名的来由,还得从一个故事说起:她说有一年,她从朋友处得知,一个12岁的蒙古女孩因妈妈去世而辍学在家,小小的年纪就开始承担起了繁重的家务活;受女性善良的驱使,使她产生了帮助那个辍学女孩的心愿。当她走进这个叫孟根才次克的家时,一下子被女孩的困境深深地震撼了。那个因开水烫伤左腿、后又因被感染化脓的女孩无奈地卧在床上,房子里乱得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房子里散发着阵阵污浊的气味;自己的心像针扎一样的疼。

与孩子的交谈中,才弄清了事情的原由。原来,孟根才次克10岁时妈妈去世了,后来爸爸又娶了妻子,而继母并不喜欢这个有点挑皮的女孩,时常把家中的大部分家务让孟根才次克干。做家务耽误了不少课程,小女孩的成绩下降了,慢慢地她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导致最后辍学在家。而所有这些,远在草原上放牧的父亲一无所知。

看到眼前的情况,当务之急就是帮小女孩治好病。于是姚静就说服孩子的继母,将孩子送到乡镇卫生院治疗;而且她每天都要到医院看望小女孩,还给孩子带去儿童图书、小玩具或零食等小礼物;有时还抽空给孩子讲故事,讲学习的好处,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帮助孩子走出了思想的阴影。孩子病愈后,姚静又把孩子送到提前联系好的寄宿制学校,使孩子又找回到了上学的快乐。孩子生日那天,当姚静给孩子送去生日蛋糕、点燃蜡烛,让孩子许个心愿时,孩子突然说,“我愿望和静(姚静)妈妈永远漂亮,永远不要离开我!”

“听到孩子叫我妈妈时,一种温暖的亲情一下子就涌上了我的心头;从此我就有了一个蒙古族的女儿。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和静”,姚静兴奋地说。

当“和静”的名字出现在新闻媒体上时,姚静欣喜地默认了。她说,因为天山脚下的和静县城,正是她开创事业、放飞梦想的地方,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使然。

“我母亲信佛,说我的事业在西北,而且蒙古族女孩孟根才次克童言无忌地把这么一个祥和而美丽的名字赐给我,我怎么能拒绝呢?名字只是一个人的代号,但我更相信缘分。从此,我就成和静了!”姚静女士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我们说说笑笑地离开村委会,去参观被当地媒体报道过的村卫生室。村委会主任指着不远处一座百十平米的淡黄色砖构平房说,那就是和静女士带头为我们村捐资修建的卫生室,基本的医疗设施一尽俱全,现在村民小病一般不出村就可得到医治。

当我们问起是什么动机驱使,让她要为这个偏远的山村修造村卫生室?她一下子严肃起来了,郑重地说:她的这条命是和静人捡回来的,她只是用另一种方式,帮乡亲们捡回个健康罢了。

十年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浪潮,和静满腔热情地来新疆创业,她从北疆到南疆一路考察寻找最佳的投资项目。来到和静地域,已到了夏天的六月,在翻越巴音布鲁克察汗努尔达坂时,天气突变,狂风夹着大雪片从天而降,不一会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因为对道路状况不熟悉,她的车抛锚滑到了路基下,被孤零零地困在了这前无村庄、后无店家的荒山郊外,而且漫天飞雪越下越大,漫山遍野连个人影也见不着。

看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她想再不行动就一定会被困死、冻死。当过兵的父亲曾说过,“走出困境的最好方法,不是等待上天的恩赐,而是设想走出困境。”于是,她走出汽车,沿着被大雪覆盖的公路去寻找有人烟的地方,天越来越黑,体力透支得越来越厉害,但求生的愿望使她仍然坚持向前行进;但还是天不遂人愿,最终她还是摔倒在野外的雪地里失去了知觉。

等到她清醒过来时,才发现自己住在了一个蒙古族的毡房里。她是被当天巡路的值班民警巴图那生救回了家,而且巴图那生的妈妈萨日乐一刻不离地守在她身旁喂汤喂药,整整两天两夜,才把她从死神那里夺了回来。

“从此,萨日乐大娘成了我的干妈,我在新疆有了一个家,一人安身之处。”和静开心地说。

听人说,有一天和静的干娘萨日乐得了急性病,因为村子没有医务室,等找到车辆再把她送到镇医院时,她干娘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就离开了人世。送走干娘后,她就有了一个心愿,一定要设法帮村子里盖一座卫生室,防止干娘的悲剧在别人身上重演。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各界热心人的帮助下,她的事业越来越好;不久还加入了山东巴州商会并担任副会长。在她的提议下,商会举办了一次”爱心助健康”公益活动,同仁们捐材料、捐人工、捐资金,你三万、他两万地献爱心,很快就筹集了二十余万的资金与资料,建成了这座百十平米的村卫生室并投入使用。

村主任建议大家进卫生室看看情况。只见里面坐着几个村民正在打点滴,一个维吾尔妇女匆匆地向外走,冷不防与村主任撞了个满怀。

“阿孜古丽,你冒冒失失地干啥呢?”村主任半带责备的口吻问。

“巴郎(孩子)感冒了,我给他取几片子药。”被称作阿孜古丽的维吾尔族妇女出门时,猛然看见和静女士,惊讶地叫道:“我的丫头,你咋来了,也不提前打个招呼?走,到房子我给你做最爱吃的抓饭去!”她边说边拉着和静往家走。

我们一行人只得尾随其后。怎么又有一名维吾尔妇女对和静这般地热情呢?村主任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带着炫耀般的口气说:走,到和静的干娘家蹭饭去!

阿孜古丽家是一座80多平米的抗震安居房,干净整洁的院子,各种花色鲜艳的花卉在屋檐下摆成长长的一排,像一张张孩子般灿烂的笑脸;头顶绿油油的葡萄架上,一串串铃铛似的葡萄,惹得人垂涎欲滴。

阿孜古丽一边安排我们坐在葡萄架下的大床上,先帮我们倒上了维吾尔族人的特色饮料——苦丁茶,还特意给每人的茶碗中多加了一块方糖,而且很麻利地给我们摘了一大盘玛瑙般的葡萄;然后她又给丈夫打电话说,咱们的女儿和静来了,快摘些新鲜的果子送过来。

在与村主任的聊天中才知道,去年秋天,和静女士带着几个企业家来村里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认亲结队活动,当她得知阿孜古丽的三个孩子都小,丈夫腿脚有残疾无力发展家庭经济,一家人长期生活困难时,她就主动与阿孜古丽结成了亲戚,并出资5万多元帮阿孜古丽家盖了一个温室蔬菜大棚,还请来技术人员给阿孜古丽教会了大棚的种植与管理。今年春天大棚就有了收益,而且越来越好。目前,阿孜古丽一家已率先脱了贫,成了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还与一家邻居结成了脱贫对子。

不一会,阿孜古丽的丈夫买买提江开着三轮电动车,送来了从自家大棚摘来的黄瓜、西红柿、秋桃等新鲜果蔬。

村主任开玩笑说:买买提江都有专车了!买买提江说这都是托咱和静女儿的福,要是没有蔬菜大棚,我还不是原先的那个三条腿穷鬼,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吃完阿孜古丽的羊肉抓饭,天色渐晚,我们一行人准备跟随村主任回村委会,只见和静从包里掏出几百元,递到阿孜古丽手里。阿孜古丽连忙说,现在村里妇女的情况都好了,急需的人不多,手头的钱还没有用完。原来,和静女士在帮阿孜古丽一家脱贫致富的同时,还在阿孜古丽处存放了一点现金,作为临时妇女救急基金。要是谁家急需三五百现金时,就由阿孜古丽交给他们,等他们手头宽裕了再还回来;如果一年后确实还不上的,也就一笔勾销了。

晚上,微信朋友圈传来一条消息,说的是八一节和静带领企业家走访慰问退伍老军人的事。后来才知道,和静把全县的企业家组织起来,在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都要以举办联宜会的形式进行走访慰问,十多年来一直没有中断,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在县工商联,我又在一张当地的党报上,看到了一则题为《女企业家心系教育献大爱》的报道;讲述的正是和静女士为了帮助从草原上新搬迁下来的牧民孩子有个良好的上学环境,她捐资120余万元,将先前的一所村幼儿园扩建成了一栋1000平米的教学楼,办成了全乡唯一一所具有现代教学设备的乡村小学,而和静女士被该小学聘为了名誉副校长……

我忍不住心中的疑虑,给和静女士拔通电话,半开玩笑地问: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想不到像你这样一位年轻女士,竟然有这么宽阔的胸怀,在企业反哺社会,企业回报乡亲方面做了这么多的事,你就没有图个啥吗?

在电话的那头,和静女士很淡定地说:作为一个企业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既是份内之事,更是社会责任;况且,是和静这方热土为我搭建了创业的平台和发展的机会,更是和静善良而热情乡亲帮助支持了我的企业发展;我拿一半的利润赢明天,我的企业将永远春暖花开。

一个看似平凡的女士,竟然有“拿一半的利润赢明天”的抱负;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士,竟然有这般的侠骨情怀,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也只有她,才与省市优秀青年企业家、州县三八红旗手、青年爱心标兵、人大代表等各种荣誉称号相匹配,真可谓名副其实。真心希望这位心灵与外表一样美丽的和静女士在辉煌的事业上走得更远,相信她的企业将永远春暖花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