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我应征入伍,戍边守防,转战陕蒙甘京,掐指算来,离开家乡已经快40年了。如今,虽然两鬓斑白,年近六十,居住北京,有了儿孙,但眷恋家乡老院之情却依然如初,感念三代祖先之恩却难以释怀。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在家乡陕西省洛川县凤栖镇罗村王家老院的,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是在这个老院度过的。从我的曾祖父母开始,我们王氏家族在这个大院繁衍生息了六辈人。
       清朝同治年间,我的曾祖父和曾祖母生了我大祖父、二祖父和祖父。当时家里经济殷实,便从本村李姓人家买来这院3孔砖窑,分给三个祖父每人1孔。后来,三个祖父母生了七个父辈,七个父母辈生了我们十五个兄弟。再后来,我们十五个兄弟辈生了二十个儿子辈,二十个儿子辈又生了五十六个孙子、孙女辈。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十三个曾孙子、曾孙女辈。我们王氏家族真可谓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王家老院分前、后两院,中间有大瓦房五间(俗称腰房),前院两边各有厦子三间,后院有砖窑三孔,两边各有厦子四间。尽管老院这么大,窑洞、厦子和瓦房这么多,但也容纳不下四世同堂、六十多口人居住。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我的四伯父、六伯父和四个堂哥先后另置地方,搬出老院。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我们一大家子先后新修了地方,陆续般出了这个老院。
       我虽然奔波在外几十年,但最忘不了的是家乡的老院,以及老院门前的大槐树,特别是在老院生活过的袓祖辈辈。每次回老家探亲,我都要专门抽出时间,到老院去看看,转转。每当我站立院中,身临其境,不由得触景生情,追思起我的曾祖辈、祖辈和父辈们的品德和功绩。
       我的曾祖父和曾祖母虽然目不识丁,没有文化,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却见多识广,深知“耕读传家”的深刻含义,不仅重视对三个祖父的精心培养,而且对他们分工明确,要求严格。让大祖父耕田、二祖父经商、祖父读书。三个祖父没有辜负曾祖父母的期望,各司其职,耕种田地,经营生意,发奋读书,使得粮食连年增产,经济连年增收,知识连年增长,短短十几年功夫,就囤积了粮食,新修了厦子、瓦房,购置了地产、家产,考中了秀才、取得了功名,是我们这个家族走向了最兴旺,最鼎盛的时期。
       我的祖父考取秀才,取得功名后,靠耕种田地和教书育人,养活一家老小。从事私塾教育30载,桃李满乡间。祖父经历了清末和民国两个朝代,正义在心,思想进步,反对封建统治,除暴安良,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积极传播进步思想,大力支持革命活动,深受民众爱戴和拥护。他不仅是我们王氏家族“耕读传家”的典范,更是我们后辈人刻苦读书,立志报国的楷模。
       我的七个父辈都秉承了曾祖父母和祖父母的良好家风,辛勤劳作,拜师学艺,勤俭持家,生儿育女,供学文化,报效国家。我的大伯父、四伯父和我的父亲是耕田种地的把式,三伯父、五伯父是经营生意的行家。二伯父1947年6月,秘密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洛川游击队,第二年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六伯父从小拜师,精心学习制作银饰品手艺,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银匠。
       我的父亲7岁时,祖父突然患病去世,他孤苦伶仃,和祖母相依为命,幼稚的双肩挑起了生活重担,后来又和我的母亲一道,含辛茹苦,耕种田地,侍候祖母,养育我们姐弟4个。为了我们这个贫穷的家,父亲风里来,雨里去,战严寒,斗酷暑,吃尽了人间苦头,尝尽了世间辛酸,在黄土大塬上默默无闻耕作了一辈子。罗村的田地上,抛洒了父亲辛勤的汗水,拓家河水库建设的工地上,留下了父亲打夯清脆的号子,厢寺川林场清林的沟岔梁岇上,遍布了父亲扛木材坚实的脚印。
       我的曾祖母、四个祖母辈和八个母亲辈,都是我们王氏家族的贤妻良母,她们仁慈、孝顺、贤惠、坚强、勤劳、宽厚、善良,与曾祖父、祖父辈和父亲辈齐心协力,吃苦耐劳,辛勤耕作,勤俭持家,深得我们六代人的敬重和爱戴。
       我的祖母安氏和高氏,娘家都是洛川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名门望族,她们既是大家闺秀,又知书达礼,都把娘家好的家风,新的理念带到了我们王氏家族,为我们后辈们树立了胸怀大志,坚韧不拔,精忠报国,有所作为的榜样。
       我的母亲嫁给父亲后,和父亲一起,担负起奉养祖母,共创家业的重担,抚养我们姐弟长大成人,苦供我们学习文化,练就手艺,扶持我们发家致富,成就事业。母亲为了养活我们,度过了千万个艰难困苦关,一生几乎是吃糠菜,受饥饿,衣褛烂,袜底穿,五更起,半夜眠,春夏秋冬从没闲。母亲对长辈胜似亲爹娘,对邻里一副菩萨心肠,对儿女既是慈母,又是严师,教我们做老实的人,本分的人,正直的人,能干事的人,能干成事的人。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不凡事业和幸福生活,都离不开母亲的严和教,仁和慈。
       我们这一辈十五个兄弟牢记家训,传承家风,耕田种地,经营果园,发家致富  ;  发奋读书,矢志报国,建功立业,先后有六个兄弟走出老院,奔向外地,参加工作,既有干部、工人,又有教师、军人。我的哥哥还学会了木匠、修剪果树等手艺。
       我的儿子和侄子辈们加起来有二十多个,他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家风、家教的熏陶和影响,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走向社会,各有千秋。在家种植苹果的,吃苦耐劳,收入可观 ;  在外工作的,爱岗敬业,成绩优异 ;  在外经商的,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  在部队当兵的,无私奉献,功绩卓著。
       从我曾祖父母算起,我们王氏家族六辈人,在这个老院先后经历了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到现在,已经有180多个春秋的历史了。

        如今,老院十九间厦子、瓦房早已被拆除,院墙也已不复存在,门前的老槐树也早已被砍伐,唯有三孔老砖窑空置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王氏家族曾经的艰辛和辉煌。同时,它也激励着我们王氏家族的子子孙孙,牢记家训,不忘家风,传承品德,开拓创新,勇往直前,吃苦耐劳,奔向小康  ;   勤奋工作,报效祖国,贡献力量,再创佳绩,续写新时代王氏家族的新篇章。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