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冀西南太行山东麓的临城,山水多情,人民勤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年代,曾被誉为冀西十三县抗战模范县。秦基伟、杨秀峰、向守志将军都曾驻扎这里,运筹帷幄,留下了很多逸闻佳话。

  被老一代临城人称为“大姐”的杨克冰,在传说中是女神般的人物。杨克冰,是辽宁海城人,1937年10月,受组织派遣,到临城组织冀西南抗日活动。她的英武风姿,已载入临城人的世代记忆;她的传奇故事,也以各种版本、各种形式传扬在临城大地。


  一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打响了侵略战争的枪声。8月,日寇侵占平津;之后,沿平绥、平汉、津浦三路进犯华北。

  10月5日,夜幕中的临城。

  飞机尖利的嘶鸣划破天空,轰隆过后,是一串串炮弹落地。霎时间,房屋倒塌,火焰四起,腾起一片片烟尘。城外泜河,被炮弹轰击得水柱涌起,飞毯般扑过来,樯倾楫摧。

  这天傍晚,杨克冰一行四人在镇内下了火车,一路急赶。城南门下,恰与乱纷纷的逃难人群迎面遇上。她上前拦住一个乡亲问清情况,当即召集人群,让大家疏散隐蔽在庄稼地里。

  夜深了,炮声停止,四人悄悄进了城。他们摸到当时国民政府县长佟玉墀的家里,以抗日救国的道理动员佟玉墀,请他组织力量,一道抗日。令人惊喜的是,佟玉墀想也没想,满口答应下来。

  然而,次日一早,他们得到的却是县长带保安队深夜南逃的消息。那时,临城保安队有百余人、百十条枪,平时训练有素,算得上一支有力的武装力量;如果任其流散,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必须想办法追回来。

  可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没有说服力,怎么去追呢?

  他们决定寻一位有影响力的头面人物。可是,依靠谁呢?经走访,他们找到了开明绅士何汝愚。

  四人开门见山,跟何先生说明冀西的抗日主张。杨克冰更是动之以情:家国沦陷,好男儿谁会甘心做亡国奴?自己的老家故土都保不住,坟地里的祖先都要受侮辱。这口气能忍得下去吗?

  一席话,打动了何汝愚。他当即吩咐备马,跟杨克冰一行前去追赶保安队。

  在内丘柳林,他们抄近路截在了保安队的前面。杨克冰一席话,让大家无语,权衡利弊后,保安队长决定投诚。杨克冰又派赵进扬火速赶往内丘县城,做通了内丘县保安队队长邢荣杰的工作。

  很快,两支队伍在内丘神头村集结。

  然而,队员们心存顾虑,因此疲疲沓沓、士气不振。杨克冰知道,他们还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主意,她必须帮着大家拿。她要把大家的抗日豪情鼓起来,烧成一团火。

  她跃上一座高台,慷慨演讲,她讲日寇侵华以来的种种兽行,讲同胞所遭的苦难。动情之处,她热泪滚滚,队员们也被感染得泪水盈眶。讲完话,她教大家唱起了歌:《就义已到最后关头》:“向前进,别后退,拿我们的血和肉,去拼掉仇敌的头……就义已到最后关头……”杨克冰挥动着手臂打节拍,她一字一句教,队员一字一句学;他们越唱越起劲,士气越来越高昂,保家卫国的豪情激荡起每个人的心。

  歌学完,杨克冰又带领喊口号。“保卫华北”“保卫家乡”“保护祖宗的坟茔地”,响彻云霄。200多名保安人员在洪亮的口号声中,携枪加入了抗日行列。

  这两支在当时极为难得的武装力量,日后成了组建冀西游击队总队的武装基础。

  八十年后的一个夏日,当我于县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倾听这段历史往事的时候,我在心目中想象着女英雄的模样;我看到了杨克冰的照片,她看上去是如此普通而又如此坚毅的一个年轻女子。


  二

  临城县大山深处的驾游村,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八十年来,它的名字跟“冀西游击队”几个字紧紧联在一起。在国运危急的时刻,抗日的烽火,从这里点燃;抗日的热情,从这里辐射到全县、全冀南。

  我曾数次踏访驾游的每一处“冀西”旧迹。一道老街,青石铺地。街两旁,全是石头房,挂着“冀西军训处”“冀西专署”“ 冀西指挥部”“冀西报社旧址”等等白底黑字的木牌子。“冀西军训处”的老房子,是我姥舅的老家。

  他跟我讲:“这房子,女英雄杨大姐住过哩。她上马打仗带兵,下马唱歌演讲,受到过刘伯承、邓小平的嘉奖。她跟村人很亲,你小老舅还玩过她的盒子枪呢!” 

  姥舅给我讲了“盒子枪”的故事。

  那是1938年,临城已被日军控制,驾遊村七十里外的县城,驻扎了日本军;三十里处的郝庄村,住进了日本人。隔三差五,每个村都得按照要求缴粮缴物;日军驻扎在青龙寨上,每天到村里抓人上山,修炮楼、筑围墙。干活的人手下稍微慢点,就会挨枪托子砸。有个人生生被砸出脑浆,就地掩埋在一棵老梨树下。

  东街一户人家的小娃娃被日本人扔上半空,用刺刀挑着玩儿;一个亲戚没有交出家里的粮食,老太太被刺死,房屋被烧光;西庄一家从乾隆时流传下来的全青石高门大院,坍塌于日本人的一把火。

  不久,一支队伍开进了驾遊村。这是过流匪还是日本人?村里人不清楚。于是纷纷拉家带口躲逃到了村西莲花山上。姥舅那时还小,外曾祖出外扛工还没回来。外曾祖母裹了小脚走不动路,一家人来不及逃走,便藏在了柴堆里。两岁半的小姥舅因为睡熟被外曾祖母放在箩筐,用破布单苫盖住。可是嘈杂声,惊醒了孩子。几个兵听到哭声,跑过来把布单掀开,抱起小孩逗弄,递给他一块馍,小孩停止了哭声。一个长官模样的人掏出手枪,轻轻地叫一声:砰。然后卸下子弹,把手枪给小孩玩儿。小孩举起枪,朝着长官,连叫三声:砰,砰,砰。

  那个长官喊:出来吧,老乡。孩子都醒了。

  姥舅一家看来者和善,就从柴垛里钻了出来。那长官又说:老乡,我姓杨,我们是冀西游击队的人。从山西昔阳赶过来,打日本鬼子的,不会伤害村里人。麻烦您叫这个孩子上趟山,把大家叫回来吧。

  姥舅说,那是第一次见到杨克冰,他当时慌里慌张的,根本没发觉长官是个女的。

  姥舅带着村里人回来,看见街上许多士兵在泼水、扫地,来来往往,像过年一样。

  杨克冰,借住在了姥舅家的北屋里。他们白天训练、搞军事演习;晚上在打麦场点起汽灯,为村人演节目;还开设“识字班”帮村里人学文化。他们从不打扰村里人的生活,用现洋向村民买干粮,买草料,帮村人劈柴担水、打扫卫生。村里人也帮着军队劈柴做饭,铡草喂马。

  祖父说,杨克冰经常是一身灰布军服,操东北口音,很和气。她把村里的年轻人,联络在一起,成立了自卫队、妇救会、儿童团、村农会。她常带着游击队员挨门挨户做工作,宣传抗日自救的道理。

  那时候,驾遊村人几乎全被发动起来了。他们在村口竖起长杆、绑上柏枝,做报警的信号,还帮助游击队推碾子轧麦糠,制造土雷。妇女们三五一伙坐在一起,一边学唱抗日歌,一边做军鞋、做棉衣。小孩子在一旁跟着妈妈说顺口溜:“小日本,喝凉水,扳倒缸,砸断腿儿。” 连村西白云寺的僧人,也被发动起来,尽心尽力向村人传授武艺。

  那时,村里有个特腼腆的小媳妇儿,经常不出门。有天,她正在家里做针线;门响处,进来一位年轻军官。穿灰布军装,戴军帽,腰挎短枪,一身豪气。

  军官进门就说:“讨口水喝,行啊不大妹子?”

  小媳妇儿忙用碗端了水,递给那军官。军官一边喝水一边跟小媳妇攀谈,劝她到村里妇救会学认字,俩人越说越投机。军官竟不知不觉去拉小媳妇的手。小媳妇察觉,一下子满脸绯红,大叫一声,跑出门外。

  军官追出来,小媳妇见状跑得更快,并且扯开嗓子大呼,引来一群人看稀罕。那军官追赶过来,小媳妇急忙躲在了人后。那军官恍若明白了什么,摘下军帽,露出齐耳秀发,快步走到小媳妇跟前,说:“嗨!看你吓的,你误会了。我是杨克冰,大家都认识。我是个女的!”边说边让小媳妇看她儿时扎的耳环眼儿。

  一伙人笑得前仰后合。

  姥舅说,那时候,他年龄小,只能做个儿童团员站岗放哨。在他的心目里,杨克冰是个很大的军官,专做大事的。

  游击队在村里驻扎了一段时间后,有天在杨克冰住处开会,姥舅跟几个人在门口站岗。他听见杨克冰说,我们的部队在这里,没有依靠,人吃马喂,光驾游村是供应不起的,得依靠更多的村子。她建议把山区片十几个村子里的地主老财都召来,商议大事。

  有人建议,用枪押他们来,不怕他们不交粮食。

  杨克冰不同意,她说,还是不要动武,老百姓又不是不懂大道理。你们看,驾遊村群众,对咱多支持。

  姥舅听见被杨克冰表扬,高兴得眉开眼笑。

  后来,会议通过了杨克冰的建议,买了头肥猪杀掉,又买酒,做菜。宴席上,她向来客连敬三杯酒,之后跟大家讲当前形势,统一战线,讲联合抗日,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粮出粮。

  这个做法,入情入理,参会者的家国热情被激发出来;回去以后纷纷捐钱捐物。粮草供给的老大难问题,一段时间内得以化解。


  三

  1938年1月,冀西游击队总部接到情报,第4大队队长李炳辉把队伍拉到内丘石关村,密谋往县城去投敌。总部立即传令,令李带队返回执行命令。李炳辉对此不理不睬。

  不久,4大队忽遭日军突袭包围,战士与村民20多人惨遭杀害。混战中,李炳辉逃走。总部决定抓捕李炳辉,但旧军官出身的他,手持双枪,枪法如神,况生性多疑,心狠手辣,抓捕难度可想而知。

  组织上再三考虑,决意不下。在这关头,杨克冰自告奋勇去执行任务。她说,我是女人,换了装扮,他不会怀疑的。她带一个侦察班,化装成拾粪的、打柴的、赶集上庙的,四处探问,摸清了行踪。终在李炳辉求卜问卦时,将他活捉。

  1938年5月3日,为配合武汉保卫战,根据129师的总体部署,冀西游击总队千名指战员与两千多民众一起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破袭战。在杨克冰指挥下,临城、内丘两县、鸭鸽营至官庄一线的破击战同时打响。这场战役,不仅让敌人平汉线运输中断数日,而且补充了冀西游击队一批急需的枪支弹药,还用拆卸的物资,架设起了冀西游击队第一条电话线路。

  1939年1月31日清晨(农历正月初一),大雾弥漫。内丘县柳林镇往神头村的羊肠小道上,蠕蠕行动着一支鬼鬼祟祟的部队。住内丘的日伪军200余人,趁着大雾天,去偷袭神头村的冀西游击队。他们让汉奸带路,绕过村口岗哨,悄悄摸进了村子,在一个大土坝集合。早起巡哨的杨克冰,走向大坝,发现了险情,她急中生智把警卫员随身携带的两颗手榴弹一把摘下,投向坝下。“轰轰”两声巨响,敌人倒下一片,乱作一团。得到报警的游击队火速动作,从三面向坝下敌人开火。来犯之敌遭突然打击,恐中埋伏,扔下20多具尸体,狼狈撤走。

  1940年3月21日,冀西游击队在元氏县西北的南矿村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会议中,得到情报,100多人的日军士官教练队和200多伪军正向黑水河一带进犯。副司令员尹先炳和杨克冰分析敌我态势,认为有把握消灭这股敌人。他们立即停止会议,火速调动部队埋伏在黑水河两侧山上。敌人进入伏击圈后突遭一阵猛打,被截成数段,首尾不能相顾。日军士官教练队退守在两山峡口的仙姑庙,用机枪封锁庙门,游击队久攻不下。

  杨克冰观察后,提出用火攻。尹先炳听后非常赞同,战士、民兵和村民被组织起来,迅速运送来几万斤柴草,堆满仙姑庙四周。柴草点燃,仙姑庙很快被烈火浓烟吞没。被烧得焦头烂额的日军号叫着一出庙门,即遭游击队一阵猛烈扫射,死伤成堆。

  这次战役,除2名俘虏幸存外,其余全部被歼灭。缴获山炮一门,轻机枪3挺,掷弹筒2个,步枪100余支。战斗受到129师的通令嘉奖。

  作为一个沐浴着新时代和平阳光的女性,想象那段炮火岁月,盘桓心头的只有钦敬、仰慕和不可思议。女人,崇尚的是精致和安乐,杨大姐内心深处,也未尝不是如此。但时代不允许,国破家亡的现实不允许;炮火硝烟的战争,逼着一个女人成了战神。她弱小身躯里,爆发出了多么巨大的能量。

  她是一个温暖的女神。她把最初只有10个少先队员的临城宣传队,扶植发展成40多人的“海燕剧团”,她教他们学打仗,学文化。部队上缴了战利品,她从不忘给孩子们带一些。

  她是战士们的大姐大。创办于1938年11月的冀西游击队机关报《冲锋号》,一直由她负责。她的战马,常常用来驮运油印机、油墨和纸张。在印报紧张的时刻,她总是挽起袖子就下了厨,给战士们做饭、做菜。


  四

  杨克冰,乳名“九九”,出身于辽宁海城一个贫苦家庭。她从小聪明、有主意,大人说话,她就在一边认真听着,眨巴着眼睛记在心里。有段时间,父亲杨国才发现,小丫头一到天黑就钻到屋里不愿出来。问原因,她说怕碰到鬼。父亲专门领着她走了好几回荒僻的夜路,指着路边的乱坟茔,告诉她世上没有鬼。人活着,一口气,一具身,气是清风,肉是泥,人死了就在土里化成泥了。

  杨克冰不畏惧鬼神了,胆量也愈来愈大。

  九九8岁开始帮母亲做家务;11岁时,父亲患病去世,她成了家中的劳动力,除耕种自家园地外,还到有钱人家打短工,锄草、间苗、割庄稼。家里烧火做饭、割柴草也都靠她。因常年累月的劳作,杨克冰不只出落了男孩子一样的硬身板,粗手大脚;并且样样农活都是内行。她搓苞米是村中著名的快手,雇佣短工的人家都争抢找她。她性格争强好胜,有年暮秋,她看到自家的茬垛比邻人的矮了一截。当晚就背着家人到村外地里刨茬子。第二天西方天空发亮,她家的茬垛变成四周几家中最高的了。

  家境清贫,无法供她读书。沉重的劳作之余,在母亲的引导下,九九开始了艰难的自学;三年后就能念书看报了。后来,她的一位叔伯爷爷杨正新在火神庙办起私塾馆,九九得以免费入学。私塾一年后,因家中农活多,只好放弃。她找来很多历史小说,坚持读书。那些英雄侠女和精忠报国的豪杰,对她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她立志要像那些女侠一样匡扶公理,精忠报国。

  1926年,母亲请人给她算命,算命者说她命硬,克死了父亲。杨克冰知道后,深感苦闷,曾起轻生之念。曾想到千山南泉庵当尼姑,又担心名声不好。此时,正逢她的叔伯哥哥杨殿峰回到了家乡。杨殿峰在西南军中做过军医,参加过直奉大战,因憎恶内战,悄悄地回了乡。杨殿峰告知杨克冰说,南边有共产党,主张分田地,均贫富,人人平等。

  这是杨克冰第一次听到“共产党”三字,她热切地希望共产党也到老家来。

  1928年,19岁的杨克冰因不满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不久,在亲朋赞助下,她怀着追求新生活的愿望去了沈阳。历经周折,走上了向往已久的革命道路。9年后,来到太行山区,在临城留下了一段壮美的历史行迹。

  四年之后,杨克冰北上延安。

  临行,129师政委邓小平曾叮嘱她:到延安,要好好学习。有条件的话,把个人问题也解决了。那时,她的爱人范东洲离开她已经4年了。

  然而,延安4年,直到解放战争,她都没有考虑自己的事情。在1946年艰苦的游击战争中,她常常一连数日吃不上一顿饱饭;急行军中,把冻成坨的粥饭,砸成一个冰疙瘩,啃着充饥。她因此患上严重的牙病,1947年,她的满口牙齿全被拔掉。这年她38岁。

  1949年10月1日,多灾多难的祖国,迎来了改天换地。杨克冰登上天安门城楼,亲历了开国大典。

  1983年9月,74岁高龄的杨克冰,任全国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她向组织上请求,要重访太行山冀西抗日根据地。

  阔别几十载,杨大姐回来了!昔日她来,风华正茂,如今再来,已是白发老妪。她到驾遊村,去看昔日的老房东——我的姥舅一家。她坐在一群老人中间,一块儿回忆当年。她颤巍巍地揭开瓮盖儿,看看粮食多少;掀开被褥,看看铺盖薄厚;问问乡亲,吃得够不够,有没有需要帮忙的……

  人们闻讯赶来,跟杨大姐叙旧。他们谈着,说着,笑着,还流着泪……

  大姐一丁点儿没变,还是当年那个温暖的杨大姐啊。

  我们当下,人们把自己崇拜和喜爱的女性敬称为“女神”,我想,杨克冰大姐身上,应该涵盖了女神的全部魅力:果敢,勤劳、聪慧,侠肝义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更重要的是,她有着金子一般的——信仰。真枪实弹、炮火硝烟,她抱紧自己的信仰,从不动摇,即便为此抛头颅、洒热血,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也不以为苦。

  这才是女神的特质与情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