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可能最难相处的关系莫过于婆媳关系了。为啥?作为儿媳,从结婚之日起,就要把自个儿投身于一个与自己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陌生环境中。而且,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又与自己扯上了关系。看似与自己无关,但又必须与自己有牵连,因为你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遇事,不主动管吧说冷漠,管得太急吧又说你多事;怎么管,没有现成的标准,全凭自己慢慢领悟。人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自走进这个新的家庭,每日柴盐米醋、每个人的饥饱冷暖,样样都要留意,样样又不能马虎,包括自己的言行举止都成了一种不可忽略的因素,而在这诸多因素中,婆媳关系又成了一个最敏感而微妙的问题。

  自与婆婆的儿子结婚后,这个与自己素昧平生人的女人——婆婆,理所当然地成了自己的长靠,而且又成了自己母亲之外的母亲。论关系,她是丈夫的母亲,自己把她当作母亲看待是应该的;但论亲情,只因她生育、养育了儿子,从而必须要与儿媳成为一种母女式的关系?但这是中华文化,这是中华道德。要适应这种不是亲情而必须当成亲情对待的特殊关系又是多么的不容易,特别是要把这种微妙的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谈何容易?

  但是,芳华用自己的言行,成功而又自然的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而且,芳华与婆婆的关系,却成了西域大地偏远县城多民族杂居地的典范。而报材人恰恰是芳华的婆婆——马玉秀老人,一个20多年卧床不起的病人,而今,却拐着双拐独自走进我们社区娱乐室的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

  芳华的素材,对于当下来说,不光是一对婆媳关系融洽的个案,更应该是一个值得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尊老敬老的道德典范。

  我们一行人员专程去找芳华了解情况,可惜没有见到芳华本人;给芳华打过去电话,说明我们采访她的本意;没想到她拒绝我们的采访。她说,自己做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没有什么可说之处。

  人常说,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让人觉得珍贵,越是拒绝采访的人,越是让人感觉到她身后的新闻价值;于是,我们采取了突袭的方式,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上午,走进了芳华的家门。

  敲开芳华的家门,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子站在门口,眼睛滴溜溜地望着我们。我们问是不是芳华家?小男孩边转身转喊,奶奶,有人找你。

  哦,原来,芳华都成奶奶了。

  此时,芳华正站在阳台上,给坐在凳子上洒太阳的婆婆梳头呢?她见我们走进了家门,先是笑一笑,算是打了招呼,然后准备给我们让座、倒茶,被我们谢绝了。看着我们所携带的“长枪短炮”,她拒绝了我们的录像。我们只得站着跟她聊天;问一句答一句,有时问而不答;她更专注的是细心地替婆婆梳理头发。但我们从她的一招一式中,从这朴素而真知的动感画面中,强烈地感受到了这对比母女还要亲的婆媳情深。

  “与冯俊才谈对象时,与婆婆只见了一面,就放不下了,可能是缘分吧。”当我们问芳华为什么对病中的婆婆那样体贴时,芳华看似平淡地说。

  可谁知道,就因为这个“缘分”,芳华整整20多年承担起了照顾病瘫婆婆的责任。亲戚朋友都说:马玉秀老人不但找了位好儿媳,更是找了位好闺女。

  于是,芳华与婆婆的故事,像一帧感人的画卷,在漫不经心的聊天中,徐徐地在我们的面前展开了。

  1986年是芳华爱情事业双丰收的一年,她不仅被招为县政府机关的一名干部,而且遇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冯俊才;那年她才22岁。

  她说,有一次去男友(现在的丈夫)家中做客,才知道冯俊才15岁时母亲病瘫在床,第二年父亲又去世了,家中还有未成年的1个弟弟和2个妹妹,23岁的冯俊才是家中唯一的顶梁柱。面对这种家境,她也曾犹豫过,可当看到老人躺在床上孤单的身影和期盼的目光,她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善意劝阻,依然与冯俊才结了婚,从此照顾老人、抚养弟妹和料理家庭的重担理所当然地落在了她幼嫩的双肩上。

  由于婆婆半身不遂,结婚的头天晚上,就让芳华领教了照顾病人的难处。儿子结婚,马玉秀老人一高兴,多吃了点东西,结果当天晚上老人闹肚子,她一会儿为老人接便盆,一会儿为老人喂药吃,一会儿为老人刷洗弄脏的被褥,整整一个晚上,老人是安宁了,可她却累得爬在床上起不来了。

  为了能让老人重新站起来,芳华买来有关临床病人护理、按摩等内容的书籍,晚上边看边在自己的身上做比划,白天下班后就为婆婆进行按摩护理。八十年代前后,在县供销社工作丈夫,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常常是早出晚归;她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每天提前起床为老人做好饭菜,一口一口地喂饱老人后,自己胡乱吃几口就赶着去上班,下班后,又忙着为老人擦身、按摩、换洗衣物。

  在婚后的日子里,她是一位儿媳,却承担了母亲的责任。弟妹从上学到成家立业,都是她一心操劳;2个妹妹结婚时,家中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作陪嫁,她就把自己结婚时的首饰以婆婆的名义送给妹妹们,为此,婆婆马玉秀拉着儿媳的手热泪盈眶地说“华儿,这靠子算娘欠你的了”。

  20多年来,芳华放弃了多次去内地学习的机会,没参加过一次的组团旅游。周日休息时,她常常用轮椅推老人到公园散心,给老人讲故事,说笑话,逗老人开心。

  特别是近年来,芳华听说药汤可以帮助人体的血液循环,对促进生理机能有较好的功效;于是,她又跟儿子学会了网上购物,从网上购来浴盆,购来浴药;每天晚上睡觉前,她都要先给婆婆用浴汤擦拭身体,然后一边给婆婆泡脚,一边给婆婆揉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原先病瘫在床连翻身都需要人帮助的老人,现在竟能自己下床走路了。“是这闺女给了我第二次走路的机会”马玉秀老人逢人都会动情地说。

  芳华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动,赢得了婆婆的赞誉,也赢得了家庭的敬重。她因孝顺婆婆而赢得了州县敬老爱幼道德模范称号,她的事迹上了党报,上了百度;在她的影响下,不管是妯娌间还是弟妹间,都相互敬重,从来没有因为琐事而红过脸,特别是两个妹妹因受嫂子的影响,在婆家行言举止得体赢得家人及邻居的赞扬。一时间,虽然她们家成了当地好家风的榜样,但芳华却多次拒绝了各级做报告、讲道德的邀请,每天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份内的事。

  当我们问芳华这一辈子觉得亏不亏时,芳华很满意地说:我们一点不亏,这么多年和婆婆一起生活,婆婆都把我当作亲闺女一样看待,好吃的好穿的都给我留着,亲我的程度都胜过了她的女儿、儿子;而且,我们还白白地赚了一套这么大的楼房。

  马玉秀老人却很愧疚地说:你们别听她的瞎列列,是我个不争气的老太婆亏欠华儿的太多了。老人家终于道中出藏在心里的话。她说,二儿子都到了结婚的年龄,可没有房子,一时愁得一家人吃不香,睡不着。这时,还是芳华提出将自己的楼房暂时借给弟弟结婚用,谁知这一借,二十多年过去了,也没有还成;而芳华一家一直住在她的平房里。前几年县上搞棚户区改造,才以老人的那处平院,顶换了这栋楼房。但在办房产证时,芳华又执意要写成老人的名字。于是,又名正言顺地将老人接到自己的房子里居住,为的是让老人住得心安理得,不要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就这样,芳华为了婆婆,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韶华,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走到了知天命的中老年;为了婆家,芳华花光的自己的所有积蓄;但她无怨无悔,因为她从家人的笑容中体会到了家的温馨,从老人的眼神中读懂了爱真谛,从一家人融洽的关系中,感受到了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珍贵。当别人问芳华这么多年的劳累图个啥时,她平淡地说:“能让老人重新站起来,这是我们做儿女的最大欣慰”。

  多么平淡的话语!但在这平淡的话语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以亲身亲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非凡之处,她那闪闪生辉的形象,如巍峨之天山令人敬仰,如黄河之水必将芳泽人们的心灵,催生出一片人间真爱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