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任凤太的小说,需要调动起你所有的体验情绪。他曾长期工作于基层,乡镇干部的角色,注定了他要面对和处理各种繁琐的人和事。这些繁琐,很大程度上是对诗意的消解。因为理想中的乡土世界,总有一些世外桃源般的意象,和游离于乡土之外的远距离透视。所以说,在这样尴尬的语境碰撞里,能读到他深邃而富有穿透力的文字,不能不说是一份难得的惊喜。

        任凤太的小说,是冥想和随感的合奏,其内核却贯穿了作家的生命体验。他对周围的世界不乏自己的审美观照,在《有这么个小镇》中,他抒写了对澄澈的环境的神往。这不仅仅是对乡村自然环境的热爱,更是他内心乡土情怀的折射。大兴安岭的天空,就这样无限地湛蓝着,无限地向着作者心中的清澈靠拢。他深爱着这座小城,这个小村,作者对自然的风物进行跨越时空的缅想。在一草一木间,走过的不仅是岁月,也是优美的蹉跎。而在草木之间,寄予的是不变的光影,还有一份对少年记忆的缅怀。

        作者的细节把握能力尤其出众,在中国北方随处可见的树种里,作者看到了闪烁的生命印记,自身灵魂的影子,还有那份绵长的情感渗透。任凤太的笔触,不仅仅在乡村的自然风物上停留,而是越过故乡的山峦,向更高更远的心灵眺望。同样的风景,一定孕育着不同的情怀。同样的情怀,一定蕴含着不同的情感深度。在这里,要强调的正是任凤太小说所抵达的情感深度和生命张力。

        他对故土的情感是复杂的,有眷恋,有深情,有挚爱,但也有对因袭的历史重担的忧虑,对人性不确定性的惶恐,对缓慢的变革的焦灼。这两种矛盾的心态,同时在他的文本里交替出现,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情感张力的挤压与碰撞。做为作家,他必须要去呈现些什么,而作为一个思想着,他又必须要去思索着什么。通过过去的蕴涵而打开现在的努力,通过回望往昔来荡出一片意境与澄澈,这是后现代主义诗学最震撼人心的表述方式。任凤太在尝试着这样的写作姿态,在舒缓的语言节奏里,找到他自己的心灵秩序,并且让场景一点点清晰起来,也让心情一点点明媚起来。

        广播电视大学,是他一次心灵的独白。他要和另一个自己相遇,他要和另一个自己独语。每一个自己,都在寻找似乎是另一个丢掉或陌生的自己。每一个自己,都清晰和深刻地让我们侧目。小说中的爱情视角,也将视野投向了彼岸与终极。作者在追问自己,寻找自己,放空自己。我钦佩的是他的勇气,在乡村的氛围里面对自我灵魂的勇气。作为哲学层面的人,和作为角色层面的人,一定会有着激烈的人格冲突。但任凤太淡化了这一切,他让不具象化的精神冲突,化解于那一片茫茫的雪野里。在这样的乡村背景下,任凤太的叙述具体可感,而且有了某种生命的暖意。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一直写到改革开放,作者开始了对生命和意义的追思。这不仅仅是一份自觉的文化关怀,更是一份自觉的文化救赎。他在找寻存在的意义,他在找寻相似里不相似的文化觉醒。作家是乡村文化的一份子,但诗人又能跳出乡村文化的禁锢,在悠长的故土余味里,去探寻他生命里渴望的终极。

        最后,说一说任凤太小说的意象撷取。在意象的层面上,任凤太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指向性。指向乡村风物的片片景致,指向灵魂深处的缕缕焰火。不同的意向群,有不同的意义指向性。但在叙述的层面上,却遵循着相同的节奏:舒缓,明快,清丽,简洁。他的意象撷取也直接成就了他的语言,不激烈,不华丽,不张扬,不哗众取宠。而是在悠长的流动中,实现情感的渲泄,并进而实现情感张力的播撒。任凤太的小说叙事,有乡土气息,却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乡土诗歌。他所要表达的生命张力,所要彰显的生命广度,都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期待着,这样一位大器晚成的作家,一定会在他最好的年华里,拿出更多深入我们心灵的时代篇章!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