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周本纪》记载了周人的祖先,早在4000多年前,姜嫄和后稷母子俩人,带领着有邰氏部落就生活在这块古老、神奇和富饶的土地上,树艺五谷、教民稼穑、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诗经·大雅·生民》记录了后稷从事农业生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周代的先祖后裔从小就喜欢农艺,长大后遍尝百草,掌握了农业知识,在教稼台讲学,指导人们种庄稼,传播农耕文化,成为远古时一位大农艺师,被尊称为农业始祖后稷。后稷教民稼穑,创建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淳朴的人民。“务耕农种、行地宜”,咸阳武功县教稼台,犹如镶在中华大地上的一部农业史书。    

  2018年10月的一天,我们“探寻历史踪迹,传承优秀文化”小组一行4人从咸阳出发,自驾车到达位于咸阳城西47公里处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向南行驶大约2分多,来到教稼台大门前。    

  门楼是仿古式的木质结构,古色古香。门头牌匾额“教稼圣地”为原民革中央主席屈武所书。走进大门后,满园清新,翠柏常青、花繁叶茂、色彩斑斓。农业先祖后稷雕像在中间,左手抱着五谷,右手持着农具,坐在一块土堆上,目视前方,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坐像雕塑惟妙惟肖,寓意后稷为教民兴农殚精竭虑,令人肃然起敬。雕像基座之后面的书刻介绍道:“后稷,名弃,帝喾之子,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早在4000多年前,有邰氏族就生息在武功县境内,弃就诞生在此。他在母亲的影响下,潜心专研农耕技术,以无与伦比的胆量和智慧开创农耕文化之先河,被尧帝举为农师,树艺五谷,教民稼穑,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游猎生活。他的生动事迹在《山海经》、《诗经》、《史记》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它倡导的农耕文明,让他的后代——周民族很快强大起来,创建的周王朝统领中华八百余年。他功盖天地,名播华夏,人们尊称他为‘后稷’。后是君主的意思,稷者五谷之长,帝王奉祀为谷神。”。读完碑文后,我们想到,民以食为天,后稷为人类开创了一个灿烂的农耕文明。    

  穿过后稷坐像雕塑,就来到台前,教稼为覆斗形,同古代粮食量具极为相似,台高9米,每边长12米。前台阶为五级,象征五谷丰登。台阶为六级,象征六畜兴旺。台体四周护栏桩数恰好为24级,隐含24节气。教稼台辟四门洞,互相连通,寓意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走进门洞,四面门洞之中嵌满于钱范宇、刘暲昆、周尧、赵宏章、于右任、吕楠、王任重、屈武等人诗词题刻,还有宽约1米、长约2米的石刻“教稼名区”,上款为“道光十五年(1825年)三月重修”,下款“知武功县事邓兆桐立”。登上教稼台,四周远眺,翠柏长青,呼吸活氧,心旷神怡,田野碧绿,漆水环绕,美色美景,陶醉其中,留恋忘返。    

  听教稼台工作人员讲,教稼台紧邻武功镇东门外的街道,是一矩形覆斗状的土心砖砌平台,中间辟有洞门,为来往行人和车马的通道。清雍正元年(1723)知县杭云龙、清道光五年(1825)知县邓兆桐、民国25年(1936)县长钱范宇曾三次重修。1970年教稼台已损毁,1988年在原址处重新恢复。参观农耕文化的先祖后稷,祈福和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祖国强大,国泰民安。

  游后稷教稼台有感(古风)

  姜嫄养育儿后稷,

  垦地文明耀古商。

  教稼平台漆水畔,

  农田操作子孙强。

  春耕夏管寻经验,

  秋获冬储五谷藏。

  技艺精纯民敬仰,

  书传万代美名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