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接兵归来


  1972年12月初,各地征兵工作开始。我们接到工区指示,组成维修大队接兵组,跟随工区接兵大队一起,前往接兵。

  1972年冬季征兵在特殊情况进行的。由于1971年9月发生了“九一三事件”,部队投入了紧张的战备工作,且将学习中央文件、批判“571工程纪要”、进行部队内部整顿作为工作重点,所以1971年底没有征兵。时隔一年,重新启动冬季征兵程序,这是部队新老更替、补充新鲜血液的必要措施。工区首长对抓好此次征兵非常重视,不仅首长亲自参加接兵,而且对接兵的指战员进行专门培训,提出具体要求,反复强调接兵纪律。我们在工区进行短暂培训后,便统一行装,向接兵地区进发。

  这次接兵地点是江苏省徐州地区的丰县和沛县,我们维修大队负责在丰县宋楼公社接兵。我们一路风尘,来到丰县。这里是江苏省的“大西北”,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一条大沙河横穿县境,地势高亢,一马平川,是典型的黄泛冲积平原。

  610接兵指挥部设在丰县城郊的孙楼中学。我们维修大队接兵组由副队长徐耀林、副政委史治民带队,有一中队的王大生、吴锁洪、孟永成,二中队的张德兴、曹广华,三中队的刘国成等组成。我是队部通信员,随队前往,担任上下联络任务。接兵组负责宋楼公社,任务是根据新兵政审和体检合格人员资料,再进一步走访调查,初步确定后报接兵指挥部,最终确定人选。

  我们到了宋楼,便住在公社院子里。宋楼公社的领导得知我们带兵人员要住在这里,甭说多高兴了,立即为我们腾出了几间房子。我们所负责接收的宋楼公社的新兵,不仅有维修队的,还有其他分队的。为了我们走村到户方便,公社为我们每人准备了一辆自行车,我们每天骑车下乡,到村走访群众了解该新兵的现实表现,到户对新兵再次目测,然后写成汇报材料。我和孟永成一路,负责宋楼南片的几个大队以及大沙河果园的兵源调查,每天要骑车跑几十里路,走访好几十户。无论到哪里,兵源的家长、大小队的干部、村庄上的群众对我们都很热情,小学生见到都高声喊“解放军叔叔好”,我们虽然说有点累,但是心里很高兴。

  北方的自行车也和我们老家的不一样,这里的是“单飞”车,没有刹车,脚踏正踩就是前行,脚踏倒踩就是刹车,刚开始还真不适应。我们在家骑车,有时候故意将脚踏倒踩几圈,那是为了显摆“耍酷”“潇洒”。可骑单飞车就不行了,一倒踩车子就猛地刹住,因此我还摔倒下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丰县,还是比较贫困的。我们去的时候正是冬季,田间空空荡荡,一片黄土,满目萧瑟。除了村庄上有几棵不大的树木、村边长着几棵果树外,农田间根本看不到防护林,田间的玉米疙蒂(玉米根)都被挖出来作为柴火,树叶也扫起来当烧草,就连田埂上的草皮也都铲光了这里是沙性土壤,秋冬春三季一遇大风,便是风沙漫天,出去一趟,衣袖里、领子里、头发里都是沙土,就连嘴里、鼻孔里也满是沙尘。所以这里的农民,冬天里都少不了一条黑黄黑黄的白毛巾,围在脖子里,也能擦擦土、抹抹汗。当40多年后的2006年,我参加全省“扶贫开发现场会”,再次来到丰县,和几位战友(即当时带的新兵)相约,战友们一听我到了丰县,一下子来了几十个人,大家畅谈彻夜。我又专程开车到了宋楼,看一看当年住过的院子,看一看当年去过的村庄,这里的情况变了,变得让我已经认不出来了。宋楼街道已经成了一个繁华的小城镇,而农村也成了富裕的大果园,土坯房也成了漂亮的小洋楼了。

  我们在丰沛两县共征新兵近800人,其中丰县438人,沛县360人。两县分别用客车将新兵送至徐州,再从徐州火车站乘上专列,经合肥转乘部队汽车,分别到达各部队驻地。我们接兵的同志也随新兵一起归队,其他同志大多去了新兵连,担任新兵连的连排班长,负责新兵的训练,而我直接回到了维修队部。

  回到小关冲大队部,不久黄德闲政委找我谈话,说因为工作需要,队部书记王多平要调到连队任副指导员,由我暂时接任“代理书记”。我想,现在自己当通信班长,开开摩托、看看总机、送送信件还能胜任,要是担任书记一职,太多的东西还不懂,恐怕干不好。黄政委看出我的心思,就开导我说:“书记实际上是书记员,也就是秘书,主要工作就是队部的文件收发、内务接待、文字资料等,你文化有基础,文笔功底也还不错,只要虚心、认真、扎实、勤奋,一定能够干好。”在黄德闲政委、李茂香队长的鼓励下,我承担起了代理书记的工作。

  为了做好代理书记的工作,我虚心向原来的队部书记王多平学习,在他的指导下,很快适应了工作。除了日常的收发文件工作外,我没有丢掉原来通信班的工作,还负责开摩托,参加总机值班,负责来人接待。为了提高各中队文书的工作统一性,我们经常凑到一起,共同学习通讯报道、文件起草、总结撰写、怎样出黑板报等,还请工区报道组的同志为我们介绍工作经验,使大家的业务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1975连队留影(作者为前排右一).png

(未完待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