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里的乡下,至今还流传着“小初一,大十五”的说法。其实,春节只是年节的开始,最隆重的年节——元宵节还在后面呢。

我生于乡村,儿时的元宵节,虽没有现代版的焰花璀璨、灯谜歌会;有的,仅是那此起彼伏的鼓乐齐鸣、和那满村遍野的灯烛野火,就已把我的童年渲染得红红彤彤,亮亮闪闪……

那时的乡村都有铜器班,元宵节临近,人们便披红挂绿、着上节日的盛装纷纷涌上街头,把撼人心魄的盘鼓擂起来,把溢光流彩的狮子舞起来,把欢乐的秧歌扭起来,把婀娜的高跷甩起来……在一阵阵劈哩叭啦鞭炮声的招呼下,笑靥如花的人潮把美丽的彩街喧嚣成一个沸腾的海洋。

元宵节是从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四开始,十五达到高潮,十六晚上结束。一到节日的晚上,不仅能看到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还能看到最为壮观的放灯景象。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每至薄暮时分,红的灯,粉的灯,篮的灯,紫的灯……天上,地下,远的,近的,星星点点,比比皆是,各种五颜六色的灯,一股脑儿都冒了出来,点缀成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印象里的灯,五花八门,花样繁多,以供我们小孩子玩耍的灯,制作起来最为讲究。心灵手巧的父母会扎成玲珑奇巧、惟妙惟肖的走马灯、鲤鱼灯、蛤蟆灯、莲花灯、桔瓣灯……这些灯虽是好看,但做起来费工费时,做一盏得需要耗费三到五天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不过大部分的家庭,都还是做“拨浪鼓”式的,因为这种灯做工较为简单,往往用不了半天的光景就可以完成。制作时,取废弃的竹木作篾,浸泡,待柔软后把它对接弯成两个大小一样的圆状,用细线对称绑定,扎成一个拨浪鼓式的模样,并留出上下对应的两个提口,以放灯具和手提之用。然后,就可以在已经固定好的框架上面糊纸了。纸要用最洁最薄的油光纸,这样糊出的灯才最亮。再把用红纸绿纸各样彩纸剪好的形如双喜临门呀、喜鹊登梅呀、天女散花呀、嫦娥奔月呀很多很多这些代表喜庆吉祥寓意的剪花往上面一贴,嗬!就这样,一个花花绿绿、喜气洋洋的灯笼就大功告成了。

孩子们有了心爱的灯,再冷的天也不怕,于是就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提着、挑着、抬着、扛着,跑着、闹着、追着、打着,流着鼻涕,曳着朔风,踩着铜乐的鼓点,挥洒着自己花花圆圆的童年。

还有。天灯,家家也是要升的。因为“灯”与“丁”谐音,升天灯,有祈求上天赐“子”添“丁”之意。因此,对于那些刚刚结过婚又渴望生子的家庭,是一定要牢记的。除此之外,升天灯还有为儿女“照耀前程”的涵义。所以,有希望当年升学、升职、升迁的人家,也是要及早准备的。所不同的是,升的天灯不苛求精工细作,也可不贴剪花,但糊纸一定要用红纸,要升得越高越好,一般要升到超过自家屋顶的高度以上,这样才可以照得更远,寓意未来的日子才会过得更加红火。

坟灯,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大年除夕被各家请回来过年的鬼,在家过完年了,该送他们返程了,给坟里送个灯,好让他们顺顺利利的回家,也好让他们在阴间里为活着的人说好话、言好事,积阴功。至于坟灯的制作,不拘格式,随便就行,但得糊白纸,以示逝者一生的磊落,也是对逝者的尊重。

水灯,也是元宵节送灯的一种。这种灯可以不用糊纸,但得做一个小筏,上面放灯,小木板呀,或者用秫秫秸扎个,都行。每晚给河里、坑里、塘里送个灯,祈祷水鬼能够保佑自家的孩子一年里在这些有水的地方平平安安。

此外,在树上,在门旁,在灶台,在每间房子,在十字路口,在小孩子易去的地方,都要送灯,许下人们美好的祝愿。

最有趣的就是“还灯车和偷灯车”。所谓灯车,就是用我们平常吃的箩卜旋成的箩卜头子灯,内添麻油,用棉花拈线当捻燃亮即成。每年正月十六傍晚,吃过元宵节的最后一顿饺子,村上当年生育头胎孩子的人家,要还灯车。还灯车时,由主人家陪伴,仍由当年几个偷灯车的小孩子负责护送,位置往往就送在村子中心的大碾盘上,先放一挂大鞭,以酬谢苍天的“添丁”之恩。然后,主人家会给老天磕几个响头,说一堆千恩万谢的话,再用一场美酒答谢偷灯车有功的孩子们算是完事。

所谓偷灯车,就是偷给那些刚娶新媳妇的人家。说是偷,实则是抢。因为有些年景还灯车的农户少了,娶媳妇的农户又多,慢了就抢不到手啦。当小孩子听见那一挂鞭响,就是一阵疯跑,目标直奔碾盘。待还灯车的人家礼毕,孩子们就把抢来的灯车有的送东家,有的送西家,再围在新媳妇的被窝里,再给每个灯车起个名字,许下心愿,单等来年讨吃新媳妇赏赐的那杯喜酒了。然后,在主人家充满谢意的目光里蹦蹦跳跳的远去。

眼下,又是佳节翩跹至。欣喜之余,一幅幅,一幕幕,再次想起儿时元宵节的画面,我又像是一下子回到了童年。

童年,好似盛入青花瓷的一坛老酒,愈久弥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