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晚,看了一则本地消息:从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获悉,因下雪等原因,原定于明日举行的民间文艺汇演推迟,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请持续关注。是啊,2019年春节后的一场雪,飘飘洒洒的下了大半天,给新年增加了一些诗意的气氛,却影响了市里的文艺汇演。然而我的心却早已飞回到家乡去,回味每年春节时,村子里玩社火的热闹非凡的场面。
  生活在冀南平原的一个小村,每到过年时节,除了年前的各种热火朝天的洗涮整理,洒扫庭除,蒸煮煎炸之外,还有正月里最喜欢看的“耍社火”。附近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一套玩法,踩高跷、拉碌碡、划旱船等。
  比较有趣的是拉碌碡,这是由三、四个人组合来耍的社火,人员要上了妆,一个小媳妇和一个老太婆模样的人,在前面拉着一个彩布或彩纸糊的碌碡,一个老汉拿着鞭子在后边做出驱赶的样子,旁边还有一个担着夜壶的人。他们边舞边唱,做出不同的动作,摆出不同的造型,滑稽可笑,老汉嘴里念念有词“叫你纺花不纺花,给你个碌碡让你拉”。虽然当时看不出更深刻的东西来,但是觉得很好玩。这个玩法,似乎是带有叙事性的,讲述一家人集体劳动中的一些趣事,或者是讲受气的媳妇的故事吧。
  比如近邻张庄村,就流行着一种社火——踩高跷,一行十几个人的队伍,穿红着绿,穿成唱戏的样子,打上脸子(即化上妆),有扮成小媳妇的,红色的衣裙,妖娆生姿;有穿成猪八戒的样子的,憨态可掬;抹上白脸、穿绿色衣服的浪荡子,游手好闲地扑蝴蝶;白面书生,文质彬彬,一袭浅蓝色长袍,玉树临风。这些人都是将腿绑缚在一米多高的高跷上,锣鼓响起来,表演者便在一块开阔地舞动起来:碰拐、跌叉、跳桌、翻跟头等高难度的动作,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这些都是人们喜欢看的。一些小孩子甚至会跑到邻村去看表演,有一年,我们村子里过会,请来张庄的高跷队,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兴高采烈地去看。
  看完后还不尽兴,去到家里的柴草堆里,找一些带大树杈的的木棍,选出两根枝杈一样高的,用锯条把一端锯平,下端留下距离地面二十公分左右,上端大约到臂弯的长度,左右手各持一根木棍,脚踩在木杈处,学着人家踩高跷的样子玩碰拐。不小心就会摔一跤,然而孩子们却玩得不亦乐乎。
  当这些都玩腻了的时候,就会有人提醒,咱们看“打藤牌”去吧。对呀,村里的藤牌队早就开始操练了,这应该正是激烈鏖战的时候吧,于是弃了自制高跷,看“打藤牌”去。
  这可是我们村子里的传统项目——打藤牌,又叫藤牌阵,是由一批青壮年男子组成的队伍。每当快过年的时候,密集的锣鼓点敲起来,队伍早就集合好了,这些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个个精壮敏捷,身手不凡。孩子们赶在放学后,急忙背了书包,跑到村委会的院子里看“打藤牌”。 
  队伍分成两列,一队使用大刀长枪钺叉之类的长柄兵器,作为进攻方;另一队全部使用短刃,左手挽住藤牌,右手持一把短刀,作为防守方。锣鼓响起来,两列队伍交叉上场,虎步生风,力如千斤压顶,劲似利箭穿革。之后鼓点急促起来,两队人马便摆开架势,各逞其能:大刀直劈过去,藤牌轻轻架住,短刀随即挥出,大刀立即跳开;第二组人员对垒,长矛乱点,藤牌不动声色,短刀趁机纵身而前。这一个挺胸塌腰,气贯丹田,那一个扣足展膝,稳如泰山。几组对垒过后,鼓声变化,于是两队的节奏也发生了变化。
  “打藤牌”有许多阵法变化,常见的有一字长蛇阵、八卦连环阵、梅花五方阵、四门迷魂阵和八门穿心阵等,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时候到了“厮杀”激烈的阶段,有人力气过猛,居然会将木棍砍断,那才是最惊心动魄的时刻!这时候掌声和欢呼声雷动,大家都会认为那个把木棍都砍断了的人是个英雄。
  藤牌阵已经在村子里流传了三百多年,相传明末一个义军将士逃到村里,隐姓埋名。有一次遇有一队强人骚扰村庄,这位义士便召集村中青壮年自保,打退了强人后,村民纷纷相求,希望学会防身之术,义士便将这套闪转腾挪的作战技巧传授给本村村民,留下阵法,并约定“只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谁传外谁死”的训诫。三百年来,村民便在农闲时节“打藤牌”来活动筋骨,强身健体;非常时期,则组织起来保护村子的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打藤牌”逐渐成了村里的一项传统项目,后来加入了一些表演的成分,成为一种健身娱乐的竞技项目。家家户户的男孩子几乎都会两手,现在的藤牌阵队员都穿上武打戏服,也是上了妆,比以前更神气。2006年,藤牌阵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里有文艺汇演的时候,都少不了我们村的藤牌阵;有的村子遇到赶集看会的时候,也会邀请藤牌阵前去表演助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但是想到这些活跃在乡村里的社火,最能体现出中国年的红火热闹,也最让人回味无穷。我想着我们村的藤牌阵,那让人迷恋的社火!是该回去看“打藤牌”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