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外婆出生在鲁南的一个小镇上,其父是个讲诚信的商人。外婆在家最小,上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外婆从小聪明伶俐,深受太外公喜爱。外婆七岁时候太外公突然病逝,家境也跟随着日渐衰败。到了外婆该识字的年龄,家里人再也没心思请私塾先生,所以很遗憾,外婆终生不识字。但外婆天资特别聪慧,虽然不识字,不论什么事情,只要外婆听过的她一定会记得很清楚,她有过耳不忘的记忆力,外婆的一生是个传奇。除了外婆,到现在我也一直没遇到过记忆力这么强的人。

  转眼已过十二载,十九岁的外婆出落得端庄美丽。在一次浮来山庙会上,与友前去定林寺祭祀的外曾祖父恰巧在那儿遇见了相貌出众的外婆,于是就托人去为外公提亲。外公家是做买卖粮油生意的,家境比较殷实,太外婆就替外婆答应下了这门亲事,所以外婆就成了我的外婆。外公排行老四,所以外婆便成了四嫂、四婶。刚开始一家人都住在一起,家里人口很多,新娶的媳妇难免会受到婆、嫂的一些不太公正的待遇。比如,洗衣做饭之类的家务活分给外婆的会比较多一些,每天起得比别人早睡得比别人晚,轮到她吃饭时候只剩下些残羹冷炙。这些外婆都毫无怨言,每天勤勤恳恳地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外曾祖母看在眼里,不动声色。过了几年,外曾祖母决定把家让外婆掌管,当然只是家内花销,日常生活,亲戚来往之事,不管外面的生意。外婆虽然不是长媳妇,外曾祖母让她管家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不服气的。后来外曾祖父去世,没人执掌大局,家庭矛盾日渐增多,于是外曾祖母决定分家,由家族有威望的几位长者监督把家产四分,每家一份。按照外曾祖母的意愿,外婆外公一家跟年迈的外曾祖母住东院,其他几房都各自西院、北院、南院,分院单过。就这样一个大院被分成了四个小家。

  外公很尊重外婆,他们相敬如宾,一辈子没吵过架,外婆的意见一般他都听,外婆跟外公一共生了八个子女,平淡的生活也算过得殷实。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外公突然肚疼难忍,去请的先生还没到,外公就不行了。那时候母亲只有四岁,坚强的外婆没有改嫁,一个人拉扯八个孩子,照顾着婆婆,还要打理油坊生意。生活的重担狠狠地压在了外婆瘦弱的肩上,她的腰一天比一天弯得厉害,其辛苦可想而知,可坚强的外婆从没叫苦,就这样硬是把八个孩子们拉扯大了。外婆不识字,但是只要是外婆经手的账目,一件也不会错。多少油,多少花生米,多少钱,什么时候的账目,都会记得清清楚楚,这令很多人佩服,大家都说外婆是个奇人。外婆一共八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几个孩子,外婆的孙子,外孙二十八个,每个人的生辰八字,外婆都记得清清楚楚,只要是哪个母亲忘记了某个孩子的生辰八字就去问外婆,外婆会很准确地说出他的生辰八字,一次也没有错过。外婆一生从没有健忘过,直到外婆九十多岁我们再问起每个人的生辰,外婆还是很清楚记的,直到她去世脑筋也没有糊涂过,这令我们佩服不已。

  外婆虽然是个女人,她有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抗战时期,很多伤员需要养伤,一般人家不敢把伤员接到家里来,外婆总是毫不犹豫地把最重的伤员接到自己家里来,有时候一藏藏两三个,她还把家里好吃的东西尽量让给伤员吃。有一次有位女伤员受了伤,外婆把她接到家里养伤,刚过了几天。鬼子的大扫荡又开始了,他们挨家挨户地搜红军伤员。因为地窖里还藏了两个比较重的伤员,实在没有地方可藏了,外婆就把那女个伤员扶起来,穿上我大姨的旧衣服,头上包一条旧毛巾,这样就盖住了她的齐耳短发,然后在她脸上抹上些草木灰,让她坐在灶前烧火做饭的样子。伤员刚坐下鬼子就进了院子,这时外婆一看那位女伤员穿一双支前老布鞋,而且还是大脚,那个时候村里的姑娘大都是裹脚的,机智的外婆立刻抱了一抱柴草一下扔到那双脚上,一边说:“死丫头,烧了这半天还没开锅,多加点柴草,快点烧,要你这样全家人还吃上饭了吗?还不都得饿死呀!”来人没看出异常就走了,外婆的机智救下了一个伤员。解放以后,有个干部跟那位女伤员专程去外婆家道谢,原来那位女伤员是那位干部的家属。临别时,那位干部要带三舅去部队,外婆没同意,说救人是本分,受人恩惠和照顾就过意不去了。

  外婆遇事拿得起放得下,十年动乱时期,由于家境富裕,遭遇到被抄家,所有家产一扫而空,就连藏在夹墙壁里的钱物也被破墙而取,院子也被征用作工作组工作的地方。其实那些钱物真不是靠剥削得来的,是外婆跟舅舅们辛辛苦苦赚来的,再就是靠外婆勤俭持家节省来的。可有谁会听解释?任凭你再能吃苦再能干,有财产便是证据,全家人都傻眼了,没有钱物可怎么活?曾外祖母就是那时候忧郁去世的,全家人顿时感觉暗无天日,哭作一团。外婆这时候说话了,把眼泪都擦干了,我们没做昧良心的事情,谁也不会把我们怎么样的,天压不死人,钱没了我们不是都还长着一双手吗?以后都规规矩矩地干活,人家怎么过我们就怎么过。就这样,一家人好歹挨过了那段荒唐的岁月,外婆没倒下,家也就没散了,这都是因为有外婆在。

  外婆生我母亲的时候已经四十五岁了,母亲是她最小的女儿,也是她最疼爱的孩子。但是外婆对我母亲也有固执得不近人情时候,那就是答应下了我母亲和我父亲的婚事。母亲刚开始不同意,外婆却做主定下了亲事。外婆固执地定下这门亲事的理由大致有三个方面:一个理由是祖父的家境比较富裕;另一个理由就是父亲读了几年书,算是个读书人;第三个理由是祖父人品不错,在附近也很有威望。外婆对这门亲事比较满意,三姑奶奶上门提亲时候,外婆不管母亲是否同意就答应了下来,事后母亲哭闹了几次,外婆丝毫不改变主意,只好作罢。直到现在,母亲还经常说,要不是你外婆硬主张,我才不跟你父亲结婚呢,我们总是打趣地说,那是外婆慧眼呢。由于外婆生母亲的时候四十五岁了,所以我有记忆力的时候,外婆已经年近七十,历经过很多坎坷和劳累,那时候的外婆头发花白,满脸皱纹,腰弯驼背得厉害,走路总离不开拐杖。听说外婆年轻的时候很高,但我见到外婆的时候,外婆的腰已经很弯了,所以一直感觉外婆不是很高。小的时候不懂事,一直以为外婆都是一个年龄很大、且弯腰驼背拄着拐杖的老太太。

  外婆对我和妹妹很是疼爱,可以说在所有的后辈中,外婆最喜欢我们两个,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两个有多么可爱,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两个喜欢听外婆讲书。外婆喜欢听书,也喜欢讲书,听母亲讲不管有多么忙,只要戏场子有说书的,外婆就会尽快忙完所有的手头活晚上去听书。我和妹妹喜欢听外婆讲书,其他的表哥表姐妹都不怎么喜欢听,他们听一会往往就跑一边打闹着玩去了。每当外婆讲书的时候,最后一般只剩下我和妹妹两个坐在那儿听。外婆有过耳不忘的记忆力,她听过七十多部书,什么《杨家将》、《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西厢记》、《红楼梦》等等,还有像冯梦龙作品系列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等。至今还记得外婆给我们讲《薛礼征东》、《樊梨花征西》、《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牡丹亭》、《林黛玉进贾府》、《梁山伯与祝英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故事的情景。外婆讲书时候跟平时比较是另一个状态,她会尽量坐直,神情沉稳而大气,外婆讲书的语气跟刘兰芳有几分像。凡是外婆听过两遍的书她都能原汁原味地讲出来,像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薛丁山、杨六郎、林黛玉、贾宝玉、梁山伯、祝英台,一个个人物都会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你的脑海。听外婆讲书那叫一个过瘾,想听几章几章,想听几回听几回。一部书外婆总是讲比较精彩的那几回,因为外婆讲述动听,我跟妹妹老是为着外婆转。小时候我跟妹妹总喜欢跟外婆睡,晚上我们听外婆讲书,有时候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依稀感觉到外婆为我们掖被子,然后她一个人再坚持讲一会才睡,也许外婆是通过讲书来排解夜的漫长吧。我跟妹妹到现在聊起来还在为外婆的超强记忆力感到惊奇不已,用外婆自己的话评价她自己,“如果她识字,要是在赶考的年代,她不中个状元那也中个探花”。到了我们上学了,我们自己能看书了,很多故事我们都了解了,每逢假期去外婆家,外婆还是给我跟妹妹讲书。有时候我们早就看过那些书了,故事的情节早已知晓,可是看外婆那么想讲给我们听,我跟妹妹就会坐在外婆面前仔细地听下去。

  每个假期我跟妹妹都要去外婆家住一段时间,其他表哥、表姐妹也去,但是外婆好像对我们两个更是喜爱,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先给我们两个吃。外婆有一个糖罐子,里面总会有半罐白糖,红糖之类的,每次去外婆家馋嘴的表哥总是喊着要吃糖,外婆总是说让你两个妹妹先吃。外婆说话很有分量,尽管表哥不乐意,也要乖乖的先给我们两个。有一次表姐问二姨,外婆为什么喜欢妹妹,二姨说因为妹妹们小呀,其实外婆喜欢我们两个,主要是因为我们两个喜欢听她说书有关。外婆不识字,可她一直想让我们多读书。我们每次去外婆家外婆总会给我跟妹妹五元或十元零花钱,说我们两个喜欢看书,就用那零用钱买几本自己喜欢看的书,除了过年外婆不曾给其他表哥表姐零花钱的。外婆做饭很好吃,小时候的我很挑食,但是外婆做的饭我很喜欢吃,每顿饭都吃得津津有味。像排骨糯米饭、荷叶蒸鸡、干炸白鲢鱼、油焖茄子、锅贴儿、手擀面、红枣糕、桂花糕,豌豆凉粉等等,到现在还时常回味到外婆的饭菜香。

  一九九一年冬天,外婆快要过九十五岁生日了,她却没能等到那一天,外婆安静地去了。寒风呜咽,我跪在坟泪如雨下,我那外婆,我那亲亲的外婆,被埋葬在那堆冰冷的黄土下啊,我再也看不到她了!外婆,我亲亲的外婆,您再给我讲个《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吧,我一定认真地听。外婆,我亲亲的外婆,让我再给您捶捶背吧,我一定格外小心,不把您捶疼了。外婆,我亲亲的外婆,此生一别天涯永隔!想到这,我忍不住又一次泪如雨下。

  外婆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直到现在我还是非常想念她。提起外婆,我跟妹妹用“传奇”来形容她老人家。何其有幸,此生能够遇到外婆。外婆,您是我人生中最美的传奇!

  又到正月十五点花灯的日子,薰儿为外婆点一盏荷花灯,双手合十,愿外婆的腰不再弯,愿外婆不再辛苦,愿外婆在天国安息!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