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妹。四医院都敢去……”

  2019年元月23日,参加“协助前行.We Are Family”康复家年华活动之后,诸多感慨在内心激荡,也就随手赶赶时髦,发了几张图片到朋友圈,先生不久之后戏谑般如此跟评。

  “四医院”,在本地是约定俗成:精神病医院。是朋友间斗嘴打趣的着眼点,也更彰显了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其洪水猛兽般的地位存在。无怪他人诧异抑或惊叹,从前我也是如此,从围墙外侧目而行,很难想象墙内的世界。而现在呢,我却已能坦然面对,并且多次进入,不再称为“精神病医院”,而习惯性称为:“精神卫生中心”。以平常心看待这些康复或未康复的人员。尽管他们的认知一度偏差,但他们的确不是怪兽,他们甚至比普通人更渴望温暖。

  医护人员在维持现场,各类趣味游园和小商品交易区,以及食品和蔬菜区都很热闹。通过参加活动兑换现金券,再到商品区进行购买。蔬菜是卫生中心的“阳光家园”种植的,绝对无公害绿色产品,长得特别鲜嫩;而那些小商品摆件或用品——手工艺制品是康复期患者的作品,大到大幅的动、植物十字绣,小到充满喜庆的香包、坠饰等,让人惊叹医护人员的耐心。你能相信吗?在这里你听到最多的称谓是:乖乖。

  杨姐她们(女知联心理分会的姐妹)孩子般开心,积极融入各类趣味互动;康复期患者和家属们也兴高采烈,每个小活动等候区域,每一张脸都充满喜悦和期盼。在欢声笑语里,你分不清谁是患者,谁是正常人,或者说,在这个“家年华”活动里,早已忽略了正常与否这个概念。粉色着装的医护人员天使般微笑,对每一个人都充满耐心,带动了全场的欢悦氛围。还有两对猪小哥、猪小妹,穿着红色和粉色节日装,胖乎乎可爱至极,在活动现场悠哉哉随机走动,引来许多的人合照留念。欢喜搂着拍照完毕,揭开头套一看,原来是康复期患者扮的。于是真诚道谢,彼此都很感动,真是很特别的体验。

  我是偏爱益智类猜谜的,跟大家伙儿玩了一阵,类似背气球、赶“猪”跑,滚呼啦圈、踢保龄球等,便自个儿溜跑到了谜语区,之前猜的“印度洋上一滴泪,宝石王国富庶地”——斯里兰卡,和两个字谜“昨日去了心安定”——怎、“调整前后”——证,都被杨姐顺手抢去送人了,我就又选了两则来猜,其中一则是礼貌用语,另一则是号称长寿的花卉,居然都给我猜到了,兑换了代金券也没啥用,就给了徐姐她们买蔬菜。

  她们几个玩累了,就坐在旁边,买了一大桶串串,吃得不亦乐乎。我自己呢,依旧四处转悠,最后在货品区犹豫一阵,购买了一双手工鞋垫子:18元。粉色天使很开心,召唤旁边的康复患者:乖乖,把本子拿来。那患者乐颠颠的,遵命。原来她们的每笔收入,都会记录在册,美其名曰:爱心账册。真是一个和谐的画面。

  让我想起最初接触的坤玲妹子。在心理分会的沙龙认识,知晓她在四医院上班,某种好奇驱使,跟她有了些交流,才发现粉色天使的不容易。她说,也会遇到患者忽然犯病,六亲不认攻击人的时候,虽然不多但确实也危险,可是谁忍心怪他们呢?他们毕竟并非出于本意,仅仅是被病魔所挟持啊!在谈到回访康复患者,发现他们能够很好回归社会,她笑得特别甜美,说,那是她们作为医护人员最开心的时候。曾经以为,身为教师,已经很神圣,并自豪。认识了这个特殊人群,才发现,她们比教师更值得崇敬,她们所能付出的耐心、爱心,是我所未能抵达的高度。3.jpg

  感谢我的团队,也感谢杨姐,带我融入这个团队。这一路走来忘记了很多细节,最初的记忆却还历历在目。说起来何止是眼前的“四医院”,便是令人谈虎色变的“监狱”,我也不知道进出过多少次了。也因此认识了“凤监”,那个干练利落的女子,穿上戎装英姿飒爽,换上红妆气质卓绝,让人不由得心生欢喜,而她,是我们团队的骨干分子,精英。

  昔日,机缘巧合受训,并跟随团队的步伐,抵达成都女子监狱为女犯们做心理帮扶。作为最诚恳、最忠实的聆听者,在一对一的交流环境里,我所能感到的震撼是空前的。世人眼里,女犯或许是各个丑陋、狰狞,但走近了才会发现,其实都是普通的女子,是冲动之后接受应有的惩罚,只是她们比普通人更敏感、更渴望理解和关爱,更需要外面的阳光驱散内心的阴霾,来消除灵魂深处堆积的负能量。

  从来没有如此迫切地感觉到被他人需要。面对絮絮的述说,婆娑的泪眼,救命稻草般的抓紧,志愿者所能做的是尽力安抚,给她们情绪支撑,让她们学会心理自救,从泥淖里挣脱出来。更多时候会忐忑不安,揣摩内心够不够强大,气场够不支撑,于是发现自我提升的重要性。而杨姐也一再告诫:心理帮扶者必须内心坚定,在交流中适当顺求助者节奏,但不能被求助者带了节奏。第一次意识到,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是在成就自我。

  得知我作为心理分会的志愿者,会频频出入女子监狱、第四医院等环境区域,有个交好的女友特意叮嘱说,记得带块玉佩或者玉镯。她的意思很明白,玉是石头的精华,佛道雅称为大地舍利,出没负能量集聚地,有玉或能祛邪避凶。我笑着谢她,却没有告诉她,设若我心如玉,哪有许多的邪魔?何况前赴后继的人实在太多,我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个,邪魔怕也顾不过来啊!

  后来参加各级心理沙龙,分享心路成长历程,参加心理夜校知识培训,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算是在这条路上不断修行。他们说,你花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值得吗?步履匆匆里,我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值或者不值这话题,用心用情做想做的事,踏实努力成为想成为的人,这就够了,不是吗?更多的并不是他人是否需要我,而是我是否想成为被他人需要的人。

  就像2018年8月底,在志愿者团队的组织下,参加红十字协会救护知识培训,也有朋友不以为然说,你们学这些救死护伤的有用吗?现在医院遍地都是,何况医患纠纷那么多,干嘛试图横插一脚啊?努力想了想,有用自然是有用的,但肯定不是横插一脚,如果能为生命争取到一分钟,那都是决定性的胜利。但学习还真不是为了有用,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一辈子都用不上,却不代表我不努力去学,并尽我所能学到最好。

  记得去年11月受邀深入藏区传播健康理念。那天,我们谁也没有静下心来听一首歌,甚至没有心思去留意路边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在舟车劳顿之中杨姐还在给大家布置任务,力争把时间安排到最紧凑、程序处理得更完美。而在长途奔波之后,快要到达目的地,车辆在急转弯下坡,轮胎接触面不平稳,导致严重打滑,差点整车滚翻下崖。若非同行的姐妹警觉,及时让大家下车的话,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这情形让人后怕,至今也还心有余悸。这类场景自然没敢跟先生说,怕他会担心,更怕他不再支持。似乎才也明白,“报喜不报忧”,有时是情非得已。人生的路走得久了,经验也就多了,境界也就深了,层次感和获得感也随之而来。那天,拿回2018年“优秀志愿者”奖杯,许是喜形流露于色了吧,先生表扬说,厉害了,我的妹。话锋一转,又笑说,获其他奖也多,没见你这么高兴呢?而且这奖吧,还不附带奖金的!

  认真想了想,还真是的,于是有些不好意思。难道我所在意的是这一段一段行程里特别的经历和特殊的体验吗?又或者是某种充盈、成长和丰满让我觉得更有价值和存在感?谁知道呢,总归是:累,并快乐着。

1.jpg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