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爱人张敬然是大学同学,我们一起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柬埔寨语。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入伍,她被分配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柬埔寨语部。通过她的介绍,我认识并了解了柬语部多位优秀的广播工作者,播音指导黄锡卿女士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黄锡卿1960年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柬埔寨语部工作,40年后,她于2000年退休。退休后,她依然壮心不已,又回台返聘工作了10年,直到2010年70岁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她十分倦恋的广播舞台。她为对外广播事业奉献了整整50年的时光,这在外语广播工作者中恐怕是为数不多的。她50年如一日,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生命完全融入了她所挚爱的广播事业。她不追名利,不求地位,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默默地谱写了她的多彩人生。

           

        全能的对外广播工作者


  黄锡卿1940年出生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市,1958年12月开始受聘于金边中国援柬电台,担任翻译工作。20岁时,她满怀激动的心情回到亲爱的祖国。在踏上国际广播这片陌生的沃土时,她年轻貌美,风华正茂,积极向上,热情奔放,立志要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做好祖国的对外广播工作。

黄锡卿和张敬然在录音间(90年代).jpeg

黄锡卿(右)和张敬然在录音间(90年代)

  当时,她在翻译工作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干起来比较顺畅,但播音却是一项陌生的工作,要从零做起。国际台的柬埔寨语广播以金边音为标准。她在金边土生土长,发音准确,口齿清晰,这是她练习播音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播稿表达感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虚心向老播音员学习,刻苦练习,争取尽早突破这一关。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到国际台仅半年就正式上马播音了。从此,她更加勤奋努力,使自己很快具备了优秀播音员的基本素质,能够胜任新闻和专稿等各类稿子的播音工作。她播政论性文章铿锵有力,风格大气;播文艺知识类节目如与听众聊天,娓娓道来,声音圆润,甜美动听。她不但成为一流的优秀播音员,还长期担负着辅导新播音员的艰巨任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播音尖子。她的翻译水平也提高很快。她翻译的稿件干净准确,十分流畅。她的口语翻译水平也非常突出。早在20世纪60年代,她就曾经给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当过翻译。为了工作需要,她又学习了采编录制等业务。1997年国际台搬迁入住新楼后,进行了技术设备更新,即从模拟技术向数字化技术转换。驾驭这套新设备,对于年龄较大的人来说实属不易,但她加班加点,以顽强的毅力第一批学会了使用新机器。当柬埔寨语部有了电脑时,她和年轻人一样,很快就学会了在译稿时使用电脑输入柬文,放弃了使用几十年的老式柬文打字机,从而大大提高了译稿的速度和稿子的清晰度,也为播音员读稿创造了更加优越的工作条件。除以上各项工作外,她还肩负着改稿、定稿等各种工作任务。


  她在广播天地里摸爬滚打,不懈地奋斗,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目标、新方向,使她成为一个熟练掌握采访、编辑、改稿、定稿、翻译、播音、录音、合成等技术的全能广播工作者。无论广播工作需要她干什么,她都能干得得心应手;无论交给她多么紧急多么繁重的任务,她都能高质量地及时完成。


柬语部合影(1985年).jpeg

                黄锡卿(后排左三)与柬语部同事合影(1985年)


        深受听众喜爱的播音员


  1986年,黄锡卿被评为国际台优秀播音员,1991年被评为播音指导,她的播音不仅得到了国际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而且在听众中也享有极高的威望。20世纪80年代,柬语部曾在柬埔寨听众中搞了一个书面民意调查,其中一项是:“你最喜欢国际台的哪一位播音员?”结果黄锡卿得票最多。50年来,她不仅准确及时地播出了大量的新闻、专稿、政论性文章,还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的《西哈努克访问大西北》、《英雄的柬埔寨》、《民主柬埔寨在前进》、《中国体育集锦》等多部影视片翻译并配音。她的解说感情细腻、亲切生动。她在名牌节目《中国故事》里主持播讲的《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红色女儿兵》、《烈火金刚》、《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中长篇小说在柬埔寨听众中曾引起强烈反响。一名柬埔寨听众来信说:“听她(黄锡卿)的播音是一种享受。”柬埔寨士兵行军爬山时,会突然冒出一句《狼牙山五壮士》故事中的话语:“快攀登啊!前面就是棋盘坨了!” 有一个名叫培恩的19岁听众对柬语部赴柬埔寨采访的记者说:“您知道张嘎吗?我是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广播中认识他的。我很喜欢他。”柬埔寨驻华使馆参赞说:“你们播放的长篇故事《小兵张嘎》,我们的年轻人最爱听。小兵张嘎这个小英雄的事迹已经在柬埔寨战士中广为流传。”
  为什么黄锡卿播讲的小说能在柬埔寨听众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就是因为她把自己融入了小说的不同角色之中。1980年,为了演播好《小兵张嘎》这部小说,黄锡卿下了很大工夫。首先她把小说原文看了数遍,了解了整个故事情节,找到各个角色的感觉,然后把柬文对照中文作了认真修改,又多次备稿。小说中有10多个角色,要把每一个角色都把握好,就要掌握好每个角色的特点,用播音速度的快慢、声调高低粗细和语气的不同,形象地刻画出各种不同角色,使故事中的每个人物,特别是主人公张嘎的形象深深地铭刻在听众的脑海里。
  1986年,黄锡卿参与的《中国故事》节目以名牌节目被选入《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她参加播讲的《铁道游击队》于1993年被评为外语小说连播奖特别奖(政府奖)。


黄锡卿(后排左二)与柬语部老同事合影(1986年).jpeg


                黄锡卿(后排左二)与柬语部同事合影(1986年)

 

        创办名牌节目《知识》


  柬埔寨语广播的名牌节目《生活知识》是黄锡卿于1987年9月15日创办的,并由她自编、自译、自播。为了拓宽节目内容,1991年改为《知识》节目。她为节目设置了固定的开始曲和结尾音乐。节目主要向听众介绍生活小常识、医疗保健卫生知识、民间偏方、生活自救方法等等,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播讲时,她采取聊家常的方式,非常亲切自然。每次节目虽然只有几分钟,但她却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编写好有针对性的文章,她到处搜集资料。她注意收看电视里有关生活和健康的节目,并把内容记录下来;她翻遍了图书馆里的相关书刊;柬语部订阅的报纸她每期必读,而且把有用的材料剪裁下来。不仅如此,她还经常自己出钱购买有关的报刊和书籍,作为编写节目的稿源。
  《知识》节目得到了柬埔寨听众的广泛赞扬。一位听众来信说:“妇女们很爱听有关妇女保健方面的知识,我的妻子也不例外。每次从广播中听到这方面的知识,她便去告诉别人。”一位医生来信说:“国际台柬埔寨语广播中的《知识》节目是我们的良师益友。领导分配我负责收听这个节目,以便在每次开会时向大家汇报。”1995年,一位来华接受医学培训的柬埔寨学员说,他经常收听《知识》节目,并把从广播中学到的医疗保健知识和民间偏方应用到实践中去。他说:“《知识》节目是我们生活中的好参谋。”
  为了使《知识》这一名牌节目更好地传承下去,在退休之前,黄锡卿选好了接班人。她对这位刚来台不久的女大学生要求很高,从选择稿源、编辑、翻译到播音合成的一整套程序,都一丝不苟手把手地教,使新手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掌握技巧。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这位接班人终于在2007年把《知识》节目从主持了20年之久的黄锡卿手里全部接了过来。黄锡卿对自己创立并主持的节目有了接班人而感到欣慰,但她并不满足,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知识》节目的男女对播。她又选了一位柬埔寨籍男生播音员作为培养对象。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08年底实现了《知识》节目男女对播的形式。这对播音员在播《知识》节目时完全口语化,就像两个人在聊天。他们有时共同聊一个话题,有时则一问一答,形式活泼,亲切动人,得到柬埔寨听众的广泛赞扬。



   黄锡卿(坐者中)邀请老同事聚会,(2018年11月).JPG

              黄锡卿(坐者中)邀请老同事聚会(2018年11月)


        克己奉公,乐于助人


  在国际台工作的50年中,黄锡卿似乎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她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工作热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她在柬语部扮演着各种角色,每一项工作她都做到尽善尽美。即使在退休返聘期间,她仍是一如既往地全身心投入工作。柬语部的同事们经常心疼地劝她:“黄姐,您毕竟不是年轻人了,悠着点儿吧!”而她总是以笑作答,转身又去忙她的事了。
  黄锡卿在话筒前津津有味地讲述别人的故事,而话筒后的她本身就有许多动人的故事。1973年,已怀胎十月的黄锡卿仍坚持工作,就在临产前几小时,她还在紧张地播音,一直到晚上7点半工作结束,才步履蹒跚地离开话筒,住进了医院。仅仅3个小时后,她的儿子便喜降人间。1978年元月,为了保证春节期间小说的正常播出,黄锡卿整天忙着小说《烈火金刚》的改、播工作。此时,恰逢她的孩子高烧不退。大夫给了6支针药,打了4针后,她看到孩子病情有所好转,就又忙着去录音了。没想到孩子的病情突然恶化,得了急性肾炎,被送进了医院。但黄锡卿仍然没有中断工作,去医院看望孩子都是利用工余时间。她的敬业精神使每一个同事都深受感动。
  黄锡卿在柬埔寨语部是业务尖子,但她从不以“老大”自居。她能一分为二地对待每一位同事,学习他们的长处,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她对同事们的不足之处也总是“直来直去”地提出。柬埔寨语部的大部分人都在业务上受到过她的严格指教,每个人也都在生活上得到过她大姐姐般的热心帮助,所以大家都尊称她为“黄姐”。
  黄锡卿在长期培养辅导新播音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认为播音员首先应练好语音语调这一基本功,语音语调过关后,才能开始练习播音技巧。因此,她在纠正新播音员“清浊音、长短音、高低音不分”的问题时,一点儿都不含糊,一遍、两遍、几十遍甚至上千遍地帮助纠正。有时连被辅导的人都感到不好意思了,她还是不厌其烦地让他们看口型,听声音,直到“丝毫不差”才罢休。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因为要纠正一个已经习惯了的“音”比学一个新的发音还难得多。黄锡卿把培养年轻人的工作看作是关系到国际台柬埔寨语广播前途的重要问题,因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辅导新播音员当天的新闻播音,她时常忘记下班时间,直到家里人几次打电话催促,她才回家吃饭。
  她不仅在业务上耐心帮助大家,而且在生活上时刻关心着每一个人,无论谁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会伸出热情之手,帮助排忧解难,使大家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黄锡卿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国际台领导与同事们的肯定和赞扬。她于1995年和1999年分别被评为国际台先进工作者,1982年和1985年两度被评为国际台先进工作者、广电部先进工作者和中央直属机关先进工作者,1987年12月作为广电部唯一的代表出席了北京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从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黄锡卿(前排右三)与柬语部年轻人合影(2019年1月).jpg

             黄锡卿(前排右三)与柬语部年轻人合影(2019年1月)


        如今,黄锡卿已年近八十,但她仍在关心着柬语部招聘来的新生力量,经常向他们介绍播音、翻译和节目制作等方面的经验,有时还请他们到家里来当面辅导, 与他们保持着经常性的亲密联系。她与曾一起工作多年已退休的老同事建立了“柬语老同事微信群”,经常与分散在北京及远在美国、法国、香港、柬埔寨等地的老同事互致问候,互通信息,每年还会与老同事举行聚会,共忆往事,共叙友情,使老年生活充满生机活力和欢乐。无论是老同事,还是新同事,大家都对她怀着深厚的感情,非常尊敬和爱戴这位为国家的对外广播事业、为中柬友谊默默贡献一生的老大姐、老模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